左旋论坛---量子纠缠与天人感应(转贴)
zx105
注册:2005/5/27
(文/李守力)
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以来,对于量子纠缠的研究就一直是量子理论基本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量子纠缠态已成为当代量子理论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在量子信息技术中有重要的应用,其研究是当前量子理
论的一个前沿热点方向。量子纠缠理论的发展将为量子信息技术的打开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期对量子纠缠态表现出来的量子非局域性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哲学层次上的探讨(当时若是有“科学警察”的话,一定会被判为“伪科学”的),直到1964年Bell提出著名的Bell不等式,才使得量子纠缠态的非局域性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类实验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取得成功的,其中许多实验靠激光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进行。进行这种实验当时只是出于理论上的考虑,是为了想看一看量子纠缠态有多么奇怪的物理属性。但由这个目的出发,结果却使包括物理学家
在内的许多人大吃一惊。
所谓量子纠缠,它是指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不受空间的影响,也不需要任何的连接,它们都能“心心相印”,置于千万里之外的另一个粒子总是与它同
步运动。
中国著名量子信息学专家潘建伟以五个“首次”享誉世界物理学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四粒子纠缠态,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成功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首次成功实现了自由
量子态的隐形传送;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潘建伟的努力让中国量子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甚至有许多人说,他是中国科学家中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潘建伟笑着说:“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能够探索自然界规律或者奥秘,已经是最快乐的事。”
量子纠缠定律可以解释“天人感应”论。也许人的意识场的本质就是量子群,而太空和大地都有与我们意识场量子群相纠缠的量子群。
《易经·系辞》上说: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量子是天下最精微的物质,量子纠缠没有距离远近的限制。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
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不受空间的影响(寂然不动),也不需要任何的连接(无为也),它们都能“心心相印” (感而遂通)。
如此说来,“易”就是指量子吗?还是比量子更高级?这个问题还有待科学家继续探索。
易经是中国的圣经,代表中国古圣先贤最高的智慧。东方的智慧经典所以传承五千年,不是因为古人有现代科学的实证,而是心证,是生命的深刻体验。再发达的科学仪器也不如人的生命体高级。科学实验是实证,生命的直接体验更
是实证。
古圣先贤通过对天体运行的体验,发现了“天文”,文,文字,信息。天文,意思是天有信息,什么信息,人间吉凶的信息。《易经·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古圣先贤通过对大地山河的体验,发现了“地理”,理,道理,信息。地理,意思是地有信息,什么信息,人间吉凶的信息。《道德经》上说:“人法地”。
古圣先贤通过对天地的深刻体验,发现人必须遵循天地之道,才能趋吉避凶。遵循昊天的道,即是尚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的源头,儒家提倡行功立业。遵循大地的道,即是尚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道家的源头,道家尚柔顺势。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已明,而生命本身呢?“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是古圣先贤对生命本身的直接体验,圣人发现了生命轮回,有人(辖畜生)、鬼(辖地狱)、神(天人与阿修罗),但易经对此没有展开论述。因为圣人当时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当众生的根器成熟时,佛法也就接着开始演说了。
-----
zx105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注册:2005/5/27
所谓量子纠缠,它是指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不受空间的影响,也不需要任何的连接,它们都能“心心相印”,置于千万里之外的另一个粒子总是与它同步运动。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发贴IP:*.*.*.* 2010/6/8 0:12:00
如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注册:2003/8/9
回复这个贴子 第 3 楼
就像人类的双胞胎,而且是一个受精卵分裂的双胞胎,大多都有心灵感应。
粒子都有啊真神奇。
----------------------------------------------
愿朋友们健康幸福快乐!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发贴IP:*.*.*.* 2010/6/8 21:06:00
ttt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注册:2004/10/29
回复这个贴子 第 4 楼
中国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获突破 穿越时空或实现
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日前,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这种以往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为现实。
据联合小组研究成员彭承志教授介绍,作为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
“在经典状态下,一个个独立的光子各自携带信息,通过发送和接收装置进行信息传递。但是在量子状态下,两个纠缠的光子互为一组,互相关联,并且可以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利用的就是量子的这种特性,我们首先把一对携带着信息的纠缠的光子进行拆分,将其中一个光子发送到特定位置,这时,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光子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从而实现类似"超时空穿越"的通信方式。”彭承志说。
据介绍,量子态隐形传输一直是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焦点。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该小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超时空穿越”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
2004年,中国科大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自由空间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极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是接近于零,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
据悉,该小组早在2005年就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拆分”、发送的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在北京架设了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为未来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了可靠基础。
据悉,该成果已经发表在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10/6/8 23: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