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关于严厉惩治侵权者的讲话>>> http://www.zuoxuan.net/YS/YS/2.asp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2年前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该铭记! [复制链接]

1#
2018-10-23 08:48:20  来源:东方网   作者:佚名

  △油画《三军大会师》,蔡亮、张自嶷绘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
  踏上“战略转移”之路
  1936年10月9日
  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22日
  红二方面军到达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
  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
  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这段征程艰苦卓绝
  中央红军25000里长征路
  各路红军行程总和约65000里
  共途经15个省份
  遭遇600余次战役战斗
  跨越近百条江河
  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
  

  △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位于甘肃会宁县的红军会师塔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这场斗争意志坚定
  在中央红军耗时368天的长征途中
  仅有44天可以休息
  平均行军364里才能休整一次
  日均行军74里
  平均每天都有1场战斗
  突破了10个地方的封锁包围
  

  这一路上鱼水情深
  忘不了
  群众唱着《十送红军》
  将战士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油画《送别》,靳尚谊绘  强渡乌江
  百姓给红军当向导、当挑夫
  

  大渡河的船工
  冒着枪林弹雨
  将红军勇士送到对岸
  翻越大雪山
  百姓提供了行军的路线和诀窍
  拿出了仅有的辣椒和生姜……
  

  △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古基家首领小叶丹,杀鹤饮血结拜兄弟同盟  这场胜利牺牲巨大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
  红二十五军在内的30万长征大军
  最终到达陕北的仅仅3万余
  中央红军
  从瑞金出发时的8.6万
  到抵达陕北时的6500
  平均每前进1公里
  就至少有3名战士倒下
  平均每13个参加长征的将士
  只有1个活着到达目的地
  然而,正是这样一批人
  他们改写了历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无名烈士纪念园一角
  这支队伍年轻有为
  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
  确立领导地位的毛泽东
  才刚刚度过他第41个生日
  △油画《遵义会议》,388×223厘米,1977年,彭彬绘
  大量年轻人担任了红军的高级职务
  29岁的王稼祥
  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36岁的聂荣臻,红1军团政委
  30岁的左权,红1军团参谋长
  37岁的彭德怀,红3军团军团长
  28岁的杨尚昆,红3军团政委
  而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
  这一年才19岁
  ......
  

  红军二十二勇士
  从敌军拆掉了木板的泸定桥铁锁链上
  爬过敌人的枪林弹雨
  突破围追堵截
  成功将几万红军送进川北
  

  △油画《飞夺泸定桥》,130×180厘米,1957年,刘国枢绘  就算衣难御寒、鞋不暖脚
  红军战士硬是靠着嚼生姜辣椒御寒
  翻越了海拔接近五千米
  当时的飞机都飞越不过的雪山
  △这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
  就算危险丛生、弹尽粮绝
  他们靠着一步一探路
  靠着挖草根,嚼皮带
  穿越过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的茫茫草地
  △油画《过草地》,张文源绘
  我们不会忘记
  军需处长把最后一件棉袄留给战士
  自己却冻死在冰天雪地里
  

  我们必须记得
  宣传员在茫茫沼泽里
  用体温贴身保存下来七根干柴
  留下生命的希望
  △国画《大会师》,1976年,李宝林、周顺恺绘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在长征即将开始之际
  却无消极悲观失望之态
  反而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
  

  △这是红军走过的水草地(四川西北)的资料照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纵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挡在前
  在乐观的革命者眼中
  却是绝处逢生的机遇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七律·长征》毛泽东
  面对远征之艰难
  乐观的精神让革命者保持了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从容不迫风度
  最终迎来“三军过后尽开颜”的
  胜利结果
  

  △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克关夺隘,绝处求生
  长征,造就了无坚不摧的队伍
  力挽狂澜,拨正船头
  长征,形成了众望所归的领导集体
  冲破教条、实事求是
  长征,翻开了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82年前
  红军长征队伍
  凭借着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
  最终走向胜利
  82年后的今天
  我们依旧怀着
  为美好未来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奋斗在新长征路上!
  原标题:82年前的今天,红军胜利会师!
分享 转发
TOP
2#

郭松民 | 纪念长征胜利82年:毛泽东为什么对?张国焘为什么错?

2018-10-23 09:33:21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郭松民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  会师是喜悦的,也有心酸和泪水。
  其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是第二次会师了。
  一年零四个月前,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第一次会师,当时,四方面军刚刚开始长征不久,兵强马壮,总兵力达八万多人。
  第二次会师时,四方面军已严重减员,总兵力下降了一半。并且背上了错误路线的包袱。
  这一切,都是张国焘的机会主义路线造成的。
  


  01  —  长征途中,最惊心动魄并且命运攸关的争论,发生在在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毛泽东和张国焘关于北上还是南下的争论。
  毛主席后来把这段时间称为他一生最黑暗的日子。
  毛泽东和张国焘都是中共一大代表。但张国焘比毛泽东小四岁,1916年考上北大,当时毛泽东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和旁听生。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张国焘是拟任总书记陈独秀的代表。
  面对毛泽东,张国焘的心理优越感是明显的。但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是珠穆朗玛峰,而张国焘不过是珠峰脚下的一颗沙粒。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资料照片)。
  02  —  1935年6月26日,在两军会师后召开的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和张国焘,在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这一问题上,上出现了重大分歧——
  一是南下川北,这是张国焘提出的方案;
  二是北上陕甘,这是毛泽东提出的方案。
  还有一个就是张国焘作为妥协而提出的西进新疆的方案(这埋下了西路军悲剧的伏笔)【点击阅读】
  红军是应该往川康走,往陕北走,还是往新疆走?
  当时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企图挟党中央南下,毛泽东和党中央不得不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北上抗日的路线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南下路线遭遇了惨重失败。

  03  —  单从军事的角度看,似乎很难解释北上的成功和南下的失败。
  作为北上目的地的陕甘地区不仅贫穷,敌人的实力还非常强大,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合计约有五十万大军,这些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而作为南下目的地的四川,不仅号称天府之国,盛产大米,而且敌人的实力也较弱,四川军阀总共只有二十多万的兵力,这些川军训练很差、武器破旧,很多还是吸食鸦片的“双枪将”。
  毛主席北上路线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事关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了正确选择。
  1935年,日本已经吞下了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正在把华北做为下一个侵略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北上抗日,迎击日寇,不仅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也赢得了杨虎城将军和与日本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将军的同情。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很快就和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
  张学良、杨虎城不仅不肯全力“剿共”,反而让出地盘,对红军接济钱粮和武器,使得中共中央顺利在西北建立了抗日大本营,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能够迅速深入华北、山东,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整编后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资料照片)。   04  —  张国焘南下路线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张国焘机会主义,或者说投机主义路线的失败,用行动来回避对大是大非问题的表态,仅仅考虑个人和红四方面军的生存问题。
  与红一方面军的前进方向相反,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时,由于与日寇兵锋所向的区域越走越远,实际上是背向日寇,所以无法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而只能以“赤化全四川”相号召。
  这不仅不能获得四川地方军阀刘湘、邓锡侯、杨森等的同情,反而引起他们的殊死抵抗,他们倾尽全力,与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展开大战并大败红四方面军,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四川。
  在红军内部,张国焘也无法以“驱逐日寇,救国救民”相号召,而只能提“跟着张主席,打到成都吃大米”这样非常物质化的口号,其在政治上的失败已成定局。
  对一个红军指挥员或战士来说,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难道出生入死参加革命,仅仅是为了吃到大米吗?
  退一万步说,张国焘的南下路线即便取得暂时成功,在四川搞到了一块根据地,又能如何呢?
  一年多之后全面抗战爆发,红军在四川远离抗战前线,政治上的处境将是何等被动?
  还会出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投奔延安那样局面吗?
  还能够顺利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并迅速成长壮大吗?
  这些答案都将是否定的。
  如果中共采取南下路线,而不是像毛主席所主张的那样坚决北上,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新一轮整合中,中共由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错误,很可能会被边缘化,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无足轻重的力量,这样的话,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也都将会被改写。
  


  05  —  在1935年到1936年,还有一个人对当时中国的大是大非问题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当抗日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正确的时候,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幻想能够通过最后一击消灭红军,但在陕北,蒋介石面对毛泽东在“联合抗日”旗帜下建立的统一战线无可奈何。
  杨虎城、张学良不愿意把中国有限的国防力量消耗在内战中,蒋介石的一切软硬兼施都无法让他们继续进攻红军。
  情急之下,蒋介石决定来霸王硬上弓,命令西北军、东北军让出战场,让中央军入陕“剿共”,结果引爆“西安事变”。
  最后的结果是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南京下飞机。
  06  —  西安事变【点击阅读】,本质上是军事上处于极度弱势的毛泽东,把自己的政治意志强加给了军事上占尽优势的蒋介石。
  毛泽东能够这样做,根本原因仍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
  
  抗日,是当年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反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长征的胜利,毛主席的胜利,留给中国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无论是政治人物也好,政治力量也罢,在历史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在机会主义思维的支配下,自以为聪明,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回避大是大非问题,则无论拥有怎样的优势,无论短时间内怎样得逞,最终都必然会出局。
  

  油画表现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长征的万水千山。   文章原载于作者公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