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唯公
- 管理员
- 3
- 1530
- 1
- 16235
- 14700
- 14700 元
- 13136
- 2014-03-08
- 2024-06-14
|
1#
t
T
发表于 2019-01-06 13:40
|只看楼主
2019-01-06 09:27:00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佚名 【河南新乡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375户、1807人,党委组织为党委会,村民自治组织为村民委员会,经济组织为农工商总公司,下属制药、机械、造纸、淀粉、农业、商业及、车队等7个产业。刘庄人民在史来贺老书记的带领下,在以史世领书记为首的新一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使刘庄走上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医药工业为龙头,带动各业发展,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 刘庄追梦 (作者:李相瑞 马丙宇 冯刘克 刘亚鑫) “刘庄啊,很早就听说过,也很想去看看,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是贫困农民梦想的天堂。” 8月8日一大早,岳得江刮掉胡子,换上新衣,出发了。一路上,他都在想象这个“中原首富村”究竟是个啥样子。 岳得江,51岁,巩义市小关镇南岭新村党总支委员,听说要去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参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南岭新村是省级贫困村,自从中央提出精准脱贫的方略后,村里干部群众一直在找寻脱贫致富的路子。 信仰的力量 一条大路,笔直宽阔。 沿着这条大路,刘庄人走出新乡,走出河南,走向北京。 沿着这条大路,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刘庄,视察指导。 刘庄是个村,地处黄河故道,北依巍巍太行,南望滚滚黄河,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375户1807口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7万元。 刘庄又不像个村,这里有现代化工厂、智能化别墅、设施齐全的教育园区……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呈现出大气象。 刘庄村“两委”大院,一面红旗高高飘扬。村“两委”办公楼东侧,有一座乳白色的建筑,朱红色大门上方,是刘源题写的“刘庄展览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展览馆共三层12个展厅,布展照片300多幅、展品100余件。这里,是共产党人精神的富矿;在这里,可以读懂刘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一楼大厅中央,史来贺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神态自若。刘庄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指着史来贺的雕像说:“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刘庄原来也是个出了名的穷村,1952年12月,22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后立下铮铮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这几十年来,只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让刘庄人跟共产党走。第二件事,让刘庄人富起来。”二楼展厅电视屏里,正播放着史来贺生前的录像,史来贺那低沉而又坚定的声音在展厅回荡。 为了拔掉穷根,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起岗填沟,拉沙盖碱,开河挖渠,修桥建闸,打井架电,大干20年,把70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 为了走上致富路,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兴办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蹚出了一条依靠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刘庄人信党不信邪。”刘名宣说,虽然经历过风风雨雨,但刘庄人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合理差别共同富裕,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未动摇和偏离。 发展的奇迹 “要挖掉穷根,就得有一股敢创新业、敢担风险的拼劲。”在展览馆“闪光语言”展示墙面前,岳得江驻足沉思。 “农民创办技术含量很高的生物制药厂,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刘庄人做到了,他们靠的就是一股拼劲。”听完刘名宣讲解华星药厂刚创办时的情景,岳得江深有感触地说。 当年刘庄村创建华星药厂时,也有人质疑过:“一个刨地球的,引进这高精尖项目,能行吗?”刘庄人凭着一股拼劲,不仅做成了,而且做成了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做成了亚洲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 行走在华星药厂,大片大片的草地映入眼帘,满眼都是绿色,犹如走进一个大花园。高耸的厂房、庞大的机组、巍峨的冷却塔矗立在绿草丛中,见证着刘庄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2003年史来贺去世后,华星药厂第一任厂长史世领全票当选为新一届刘庄村党委书记。新一届党委意识到,刘庄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为此,他们投入专项资金,设立了创新奖;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组建生物医药技术研究中心;他们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286项,使产业整体升级换代;他们自主研发16个高科技产品,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投资2亿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6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在史世领带领下,刘庄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先后入股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并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合作,投资10.8亿元,组建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资本运营实现了新突破。 在绿园药业有限公司不远处,是刘庄的现代化农场,田野里绿油油一片,千亩玉米有一人多高,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张贵龙介绍说,农场现有耕地1050亩,只有13个人管理,耕种、灌溉、喷药、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场收获的玉米进入淀粉糖厂加工后成为药厂的原料。此外,畜牧场还饲养有奶牛和猪,为村民免费提供新鲜奶和放心肉。 目前,刘庄已拥有华星药厂、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淀粉糖厂、机械厂、运输公司、商业公司、酒店、农场8个企业,总资产30亿元。村里建起了从幼儿园到高中设施齐全的教育园区,村民免费住进了花园式、智能化别墅,人均住房面积120平方米,还享有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旅游等50多项福利。 新生的一代 在刘庄连排别墅区,鲜花争妍,绿草茵茵,没有垃圾纸片,没有鸡鸣狗叫,一片安静祥和。 8月9日上午,在刘名宣带领下,岳得江一行来到了村民王连芬家。这是刘庄的第三代住房,共三层472平方米,八室四厅三卫两厨,室内宽敞明亮,温馨典雅,中央空调、宽带、闭路电视一应俱全。 “每家每户都一样。”对众人羡慕的目光和啧啧的称赞,王连芬似乎并不在意,因为她已经搬来住了十多年,也许是习以为常吧。但当大家把目光投向书房那宽大的书柜时,王连芬眼睛亮了,她说:“俺家一家三代爱读书,全家人的书都在这儿。” “刘庄户户有书房,家家有藏书。”刘名宣说,村里还建有图书室、阅览室、科技大楼,开通了远程教育。刘庄建立学习型团队、企业、家庭,不断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广大村民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 “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刘名宣说,近年来村里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对年轻人的“一信、二学、三立、四有、五爱”教育,一信是信共产党,二学是学知识、学文化,三立是立志、立功、立德,四有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五爱是爱党、爱国家、爱集体、爱岗位、爱家庭。刘庄先后选拔120多名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深造,这些青年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已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 “外地嫁到刘庄的姑娘,要先参加思想工作会,上思想教育课,只有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成为刘庄村民。要想在本村企业上班,还需参加科技培训,培训不合格不安排工作。” 吕利娟,就是嫁到刘庄的媳妇,她通过参加思想工作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加入共产党,现已成为村委会委员。她说,刘庄虽然富了,但艰苦创业的传家宝一刻也不能丢。 追梦的脚步 顶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文明村等诸多光环,刘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刘庄也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国内外的人们。 曾为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史来贺事迹的刘庄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介绍说,全球有170多个国家的政要、学者不远万里到刘庄考察。美国记者戴碧铎曾先后五次来到刘庄,1986年第一次采访时在村民家里住了15天,发回的报道上司不信,她又把纽约电视台摄影记者带到刘庄进行拍摄,用确凿的画面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讲述刘庄的故事。她把刘庄当成自己的家乡,向所住村民家的老人叫“妈妈”,还给老人端洗脚水。当她真切地感受到刘庄集体经济的活力和群众幸福的生活后,由衷地感叹:“不但社会主义国家要学刘庄的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学刘庄的共同富裕!” 向刘庄学习什么?刘庄经验能否复制?史世领说:“各个村的情况千差万别,脱贫致富的方式也因村制宜,不尽相同。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在史来贺精神的感召下,新乡农村涌现出了刘志华、梁修昌、耿瑞先、裴春亮等大一批党的基层好干部,他们带领群众谱写出了一曲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壮美乐章,将京华村、龙泉村、耿庄、裴寨村建成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村、文明村、小康村。 “什么是小康?以前头脑中认识比较模糊,参观完刘庄,觉得小康就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岳得江说。 当然,刘庄人也有他们更高的目标,更新的追求。“坚定信念,勇于改革,放眼全国全球找差距,努力超越自我,把刘庄建设得更美好,为中国梦的实现增光添彩。”史世领对刘庄的未来充满信心。 “集体规则”下的刘庄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李肖肖) 刘庄的生活,大多时候平静而安逸。随着时代的改变,他们原先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多年以来,史来贺用“不变”保证了“变”,既不“刮风”也不“跟风”,走出了一条属于刘庄的独有的路。 这种智慧也被村民们继承。随着大环境的改变,他们很快适应了这种变化,并且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在他们看来,因这些规则的存在,才保证了刘庄的集体经济。而刘庄的幸福生活和高福利,依靠的就是集体经济。 刘庄规则:嫁进来的媳妇 要先上思想教育课 为了继承老书记的精神,刘庄人要定期上思想教育课。包括嫁到村里的媳妇,在成为刘庄人的同时,也要参加村里的思想工作会。 在刘庄人看来,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并且没有“忘本”。 现在的年轻人,心态早已和过去不同。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对于上一代刘庄人艰苦奋斗的事迹,可能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感同身受。 于是,刘庄便定了“新规矩”:定期上思想教育课,所有入户刘庄的人,更是必须先上思想教育课,听听老前辈们“忆苦思甜”,学习史来贺先进事迹,继承老书记精神,才能成为刘庄的一分子。 在上世纪50年代,刘庄人并不好娶媳妇,因为邻村的都知道,一嫁过去,就是“糠菜半年粮”。但如今情形早已颠倒,有村民骄傲地说:“你看看在刘庄企业里上班的女孩,有几个是不想嫁到刘庄的?” 刘庄人娶媳妇,刘庄统一提供车辆,在刘庄的大酒店办婚礼。新媳妇嫁进来要上思想教育课,参加村里定期召开的思想工作会,同样享受刘庄的高福利。 刘庄规则:年轻人出村工作 期间,不享受福利 年轻人想出去闯荡的,便不再享受村里的一切福利。但是有一天回来了,就还是刘庄人,一切福利照发。 这里的生活要舒服得多,还有没有年轻人想走出刘庄的?村里的回答是:“有,但是不多。” 根据刘庄的规定,只要是刘庄村民,就能安排就业,但是,工作岗位和学历、能力都要挂钩,工资待遇也会因此不同。许多刘庄人,上了学之后,会回到村里工作,但也有极少数的,走出刘庄后并没有回来。 村民马玉兰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这名学习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女孩,一心想进媒体,在她看来,村里的企业虽然提供了工作,但并没适合她所学专业的。 另一位刘姓村民的女儿,现在正在读高中,她喜欢当老师,准备将来考师范专业,以后出去工作。 不过,这些“走出去”的年轻人,还是女孩居多,绝大多数女孩总要嫁到外地,并不会定居刘庄。对于这种情况,刘庄出了新规定:如果一个人不在刘庄工作了,那么他本该享有的一份福利便要取消,但是家里其他人福利保留。不想当“房奴”、“孩奴”的年轻人,除非找到极好的工作,或者考上公务员,不然轻易不会选择离开刘庄。 对这些人,刘庄给予了足够的空间:有一天,如果他不愿意在外工作,又回到刘庄,早晚还是刘庄人,一切福利照发。 刘庄规则:自己开公司, 全家不能再住刘庄的房 一个家庭不能存在两种经济,这是刘庄的规矩。外出找个职位挣工资可以,但谁要是自己在外开公司,做生意,那么一家人的福利都会被取消,包括村里分的房。 刘庄人可以接受一个人在外边工作,继续给家里人提供福利,并会给出村的人留下回来的机会,因为“到哪工作都是给国家做贡献”,但是对于一种情况,村里不再对整个家庭提供包括住房等一切福利,那就是“家里有人出去单干”。 用刘庄人的话说,这叫“一个家庭不能存在两种经济形式”,也就是说,你尽管可以在外工作,反正在哪里工作都是给国家做贡献,自己出去并不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福利,但是不能私自去做生意、做企业,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出去做生意或者开公司,那么全家便不再享受集体的所有福利,包括住房。 “刘庄现在就是集体经济,只有你给集体做贡献了,你才有资格享受集体福利,不然,如果人人都想出去做生意发大财,集体的活儿谁干?都留下老弱病残,那还得了?”刘庄从上到下,没有人认为这样规定有什么问题。 这么多年,仅仅在当初让大家投票表决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继续坚持集体经济时,有两家人选择了离开集体,自己单干,但因为创业并不成功,他们不久就打算再回来。 “当时就让不让他们回到集体这个事,全村还进行了投票表决。”刘庄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说,最后,都是乡里乡亲的,大家磨不开面子,也都同意让他们回来加入集体享受分红,但给了个折中做法:自离开之日起,离开多长时间,回归之后,便要减去多长时间的福利。 “如果再有这样的人,估计也就很难再让他回来了。”有了前车之鉴,这么多年,刘庄再也没有出现过要出去单干的人。 在这里,集体经济—— 最牛村庄,不仅仅是刘庄 (作者:郭一平) 在河南新乡,有一个很独特的村庄刘庄。 在这里,每户村民免费拥有472平的三层带车库和花园的别墅,读书上学、看病住院不要钱,每天还可以免费喝上鲜牛奶,而且这个福利已经保持了50多年。 从80年代的一户一院,到90年代的多层洋房,再到2000年的联排别墅,刘庄的村民已连续三代改善住所。现在,全村人已全部入住新别墅,人均120平方米。 免费的不仅有别墅,宽带、电视、中央空调,甚至连窗帘村民都不用花一分钱,由村里统一免费标配。 村民刘大爷,院里种有石榴、香梨、枣子等水果,他特意摘果子给我们品尝,说,“我们这里,除了自家种的这些东西,加上村里定期发放的新鲜蔬菜和肉,一年的肉菜果就够吃了。” 午休过后的王大姐简单收拾后,准备骑车前往家门口的工厂上班。 在刘庄,大部分村民都和王大姐一样,在家门口上班。只要村民愿意,村里都可以提供工作机会。令人吃惊的是,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万元。刘庄村民的幸福生活和高福利,依靠的就是村里践行集体经济。 距离刘庄60公里的裴寨村,村民也家家住进了免费别墅。 裴寨社区休息处,老人亲切地向我们打招呼。 目前裴寨村闲适富裕的生活得因于一个人裴春亮。他在2005年自掏腰包3千万元统一建设别墅,只要是裴寨村民,都可以免费入住。 不仅如此,裴春亮还先后捐款6043万元,为乡亲们建成了深水井、蓄水池和拦洪水库(如图),彻底解决用水问题。 这口老井,是全村人过去唯一赖以生存的水源。当时村民打水每天都需要排长队,生活非常不方便。 村民正在鲜切花大棚里工作。在裴春亮的带领下,裴寨村不断拓展经营,先后建成水泥、鲜切花大棚,化工、金融、旅游、水力发电等经济实体,500名村民全部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裴寨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附近的村庄。现在,也有其他村庄已经享受了裴寨社区的各种福利。 位于新乡小冀镇的京华园占地300多亩,走的也是集体致富的道路。 其村书记刘志华带领村民创办集体企业京华实业公司。该公司所有资产归全部村民所有,人人有股份。 京华园副总经理王玉敏在与游客沟通。39岁的她是京华村的媳妇,已在京华园工作了22年,除工资外,她平均每年都能拿到近2万元分红。 王玉敏在向上级汇报工作。 京华村村民张冰冰,今年25岁,是一位舞蹈演员。京华村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她开始与村里其他姑娘,一起在景区表演舞蹈节目。 在河南新乡,类似于刘庄、裴寨和京华园这样的村庄有很多。他们发展企业让自己富裕了起来,而且随着自身名气越来越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旅游。新乡市外事侨务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村庄都非常有特色,是新乡红色旅游路线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了解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