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联合体欢迎合作,同时欢迎选择左旋名字和图形标志,通过左旋授权正确使用!!坚决反对盗版剽窃不劳而获!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庆东:中国需要新时代的“样板戏” [复制链接]

1#
2014-06-30 15:32:44  来源:孔庆东博客  作者:孔庆东


  解放与样板
——《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有感


  一、“战争、浪漫、信仰、爱情、女人”
  我可能与我这个年龄段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从童年开始就接触《红色娘子军》。首先,(童年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芭蕾舞,当然(有影响的)不止是芭蕾舞,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我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一点在于,我是研究文学的,在北大我负责研究的文体主要是小说和戏剧,我一般每隔两三年都要开一次戏剧的课,我以前所开设的戏剧课,是按部就班的沿着戏剧发展史来讲,讲历史、讲理论,也涉及一些具体的作品。
  2012年我打算做一个改革,因为我发现现在的年轻学生,他们由于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很少看艺术演出,话剧、歌剧、戏曲都看得很少,更不要说观看芭蕾舞,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接触过这种艺术形式。所以,我很想找这么一部戏,找一部非常优秀的戏,透过这部戏,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讲戏剧问题。我当时就想做这样一个教学上的实验。那么,选择哪部戏好呢?想来想去,我选定了《红色娘子军》。我觉得《红色娘子军》这样一部戏,它集中了所有的戏剧要素,就像我在《红色娘子军——中国戏剧发展纵论》这本书中写的那样,这部戏包含了“战争、浪漫、信仰、爱情、女人”,我想用这部《红色娘子军》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文史,打通雅俗。通过一部戏来讲所有的戏,能不能成功呢?那就要通过上课来检验。所以,我就在北大课堂上开了整整一个学期的《红色娘子军》,效果非常好,影响也很大,我自己也很高兴。后来,我这个课被中央芭蕾舞团知道,他们也很高兴,再加上出版社也很有兴趣,所以就把我的讲稿出了这么一本《红色娘子军——中国戏剧发展纵论》的书。
  由于要讲课,我就不能简单的以普通的观众和读者的心情来看这部戏,我大量去搜集、查找许多材料,我还两次去了海南岛,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红色娘子军二排长——王运梅老人。我们都知道《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原型就特别感人,戏拍得就更好了。随之我就原原本本梳理了这个戏的创作史,它怎么由简单的记录到报告文学,到海南的琼剧,到电影故事片,最后到《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成为当年的样板戏,而且是样板戏中顶尖的作品。样板戏分好几期,《红色娘子军》占两部,一部芭蕾舞,一部京剧,都是经典。

  二、人性需要正确的、适当的解放
  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出来之前,就有了电影《红色娘子军》,电影已经把其推向一个高峰了。电影获得我们国家首届百花奖的几项大奖。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的是丰富,而芭蕾舞则需要提纯,因为芭蕾舞它没有那么多的台词,它要把很多枝蔓都删掉,删掉了枝节后,进行高度的提纯,提纯之后要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但是,又不能成为说教,而是要通过优美的艺术来展示这个深刻的思想。所以《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比电影可能更加深入人心,优势就在于它抓住了戏剧的主脉,抓住了戏剧的精髓。一般人认为这是现代革命题材,会不会很不讲艺术,其实错了,它恰恰是集中了人类艺术的精华,可以说是六十年代全世界最前卫的艺术。它不仅有继承,还有突破,有创新。芭蕾舞是从西方来的,本来也是革命的艺术,也是先锋艺术,但是几百年下来,它就有点墨守成规,一跳就是王子和公主。平时大家去看芭蕾舞,其实多数是附庸风雅,不会有心灵的激荡。而《红色娘子军》一出,它风靡世界,许多世界芭蕾舞大师来到中国都要观看《红色娘子军》,他们想不到在芭蕾舞台上可以穿军装,展示现代军事生活,可以有搏斗的场面、可以投手榴弹、可以挥舞大刀,这些东西乍一想它与艺术是冲突的,那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1964年,我们新中国刚成立十五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她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多,她心胸特别开阔,就像鲁迅先生讲我们汉唐时代那个气魄一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刚建立的时候,它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它尊重优秀的艺术,同时又能大胆想象,大胆突破。所以这个《红色娘子军》无论在剧情上、舞美上、音乐上都做到了经典,这个经典是集思广益的结果。那个时候的艺术家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市场,他们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去。
  一部作品,有的时候只是当时好,各领风骚三五年就被淘汰了,而这部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只要一演,必定满场,必定受欢迎。也许有人会说,今天我们已经不是那个战争年代了,也不是革命年代了,这部戏还会受欢迎吗?这部剧多次来北京大学演出,事实证明,在北大一演,台下掌声如雷。我曾经坐在学生中间,我就在想“这帮学生他们在激动什么呢?”“他们为什么激动呢?”,他们一定找到了相通的地方,第一幕吴清华受苦受难,虽然现在的学生不会像吴清华那样受苦受难,但其实他们心理的压力是一样的,他们的不自由是一样的,“不自由”是相通的。所以第二幕吴清华到了红区,蓝天白云红旗招展,音乐一起,台下的掌声立马响亮起来,它一定是勾动了现代青年学生的一根心弦,他们多么希望“解放”啊。虽然现在没有像南霸天一样的坏人去打他骂他,但是心里被压抑的程度很深之后,在这里得到了一个释放。也就是说“解放”这个词是存在于人类各个时代的,人都需要解放,只是解放的形式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不会被人抓去当奴隶,但是有心灵上的不自由,所以《红色娘子军》它把“解放人类”这个主题一直高举着。其次,它也很深刻,人们都想解放,怎么解放,现在很多人只想自己的自由,企图为所欲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本不顾别人的自由,这又不行,要想你自己解放还得大伙儿一块儿解放,后半部剧讲的就是这个深刻的道理。一开始吴清华想解放,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帮助她解放了,解放了她就想胡来,我想报仇,我想打谁就打谁,这还是错的。你得照顾到别人的利益,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团队精神”,道理就包含在这里,它最后升华在认识到这一点:我的生命存在与其他人的生命存在是有联系的,是不可分的,这一点的教育意义是特别大的。再有,《红色娘子军》暗含了人类许多经典著作的一个母题模式,洪常青在大榕树下英勇就义时的那种感情不是悲伤,而是无比的自豪,他不是去死,他是去生。洪常青死了,娘子军就活了,洪常青死了,革命就胜利了。人类优秀的文学母题都是一样的,虽然洪常青他的肉体死了,但其实他的精神在吴清华身上复活了,最后吴清华背上洪常青的公文包。这是永远激励人类前进的一种模式。有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有的革命为什么不能成功,成功、胜利了的革命恰好是符合人性需要的,人性要解放,人性要正确的、适当的解放。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淋漓尽致,再加上它那种精益求精的美,每一个细节都是可以停下来细细欣赏的,它不仅拥有千锤万炼的技艺,又集取了国家最一流的各界艺术家的成果,可谓“精品工程”。

  三、中国需要新时代的“样板戏”
  芭蕾来到中国还比较年轻,由于新中国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很多艺术领域都是超前的发展,迅速接近世界一流的水平。我们的芭蕾舞是俄罗斯学派,我们跟俄国人学会之后,很快就跳得一流了。但这个时候就面对一个难题,就是需要好的作品。我们就算跳《天鹅湖》跳得再好,那也是人家的作品,就像一个外国人唱贵妃醉酒,唱得再好,我们也最多是鼓鼓掌,中国芭蕾舞必须有自己的作品,在建国十五周年的时候就推出这么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让世界刮目相看。虽然中国优秀的芭蕾舞剧不仅仅只有《红色娘子军》,后来也断断续续出了一些作品,但像《红色娘子军》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芭蕾舞作品,可以拿到世界大舞台上的不超过十部。所以,我认为还应该从《红色娘子军》身上去继承、去挖掘很多当今艺术作品需要的东西,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如何解决世界化与本土化结合的问题。艺术要走向世界,光跳人家的经典是不行的,怎样与本土化结合,《红色娘子军》是个经典案例。
  之前《红色娘子军》到北京大学大讲堂开视听音乐会时,邀请我来讲解,我就说过:“新中国成立十五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儿,那一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那一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还有那一年,孔庆东出生了”。所以我对这件事记忆非常深。因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与我同岁的,今年是它首演五十周年。我也很关注与《红色娘子军》有关的各种活动,我希望通过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的活动,能进一步培养中国的芭蕾舞观众。戏剧是特别需要培养观众的,你今天走进校园培养了学生观众,明天他们就是看戏的主力。我希望借助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好好反思一下如何建设当代的中国文化艺术,我很希望今天能够继续推出像《红色娘子军》这样本土化的芭蕾舞杰作,当然并不一定要去拍革命题材,新中国六十多年,加上从辛亥革命以来一百多年了,怎么去展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我记得曾给中央芭蕾舞团建议过,能不能把我们一些优秀的武侠小说改编成芭蕾舞,我觉得武侠既能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同时又能走向世界。因为在这些小说中拥有人类共同的情感,人类都能理解的故事,把例如《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这些优秀的作品改编了,推出去,形成一个“精品”链条,就能够沿着《红色娘子军》的道路继续前进。现在一提起新中国好的戏剧,又回到样板戏去了,样板戏好是好,但是我们不能总沉溺于样板戏之中,我觉得要创造新世纪的“中国样板戏”。每个民族都需要“样板戏”,欧美列强天天都在演人家自己的样板戏,没听说过观众讨厌和媒体批判。所以今天,迫切需要打造我们的新世纪经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