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1880—1969),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道号圆顿子,安徽怀宁人。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近代仙学”倡导者。
生平
陈撄宁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原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典,精通诸子百家,学贯三教。10岁读《神仙传》,即萌生学仙之念。稍长,考中秀才。因患痨疾,从叔祖学医,同时试做仙道工夫,逐渐恢复健康。1905年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学堂,两年后痨疾复发而辍学。1908年起,为学习养生方法,离家四处求师,遇数位真师,得到一些丹法口诀,。1912至1914年,住在姊丈乔种珊家,日往上海白云观通读《道藏》,遂探得道教丹术之底蕴。为了有所比较,又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旋赴北京,寻访高道。1916年由京返沪,与西医师吴彝珠结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1922年至1932年,陈撄宁与同志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1939年,张竹铭医师又创办了《仙道月报》,陈撄宁仍为主笔之一。1941年夏,该刊又因上海局势险恶而停办。此后,陈撄宁仍然坚持仙学研究,并传授弟子。
1953年,浙江省政府聘请陈撄宁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秋,道教界人士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被邀请为筹备委员。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革”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托病住在北京医院。
1969年5月25日,陈撄宁因病逝世,享年89岁。
近代“仙学”倡导者
先生少年立志学仙,研究并实践丹道功夫。1916年起一边行中医,一边继续研习仙道修养法并从事著述。当时上海医药界和道教界,均知先生精于仙道月法并向先生请教。1933年起在《扬善半月刊》上倡导和推广仙道养生法,对这份独一无二的仙学刊物,无时或怠;对自己学得和悟得的修养方法和体验,从不矜为独得,对友人及学生从不保守。有不少好事仙学修养法者,常向先生请教,他均认真回答,而且把对多人关注问题的回答,公开发表于《扬善半月刊》上,使读者咸知。此举破除了道教界历来对仙道修养法秘而不宣的陈规陋习。《扬善半月刊》共发行99期。1939年,先生开始在《仙学月报》连续发表文章,继续《扬善半月刊》的宗旨。1957年后,先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读书、著述,潜心治学并培养学生方面。
近现代中国道教的领袖人物
1956年秋,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等创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生被邀为筹备委员之一。1957年4月,第一次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尽管先生因胃溃疡卧病于杭州,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但由于其在道教界影响较大,深受敬重,仍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时年已77岁。1957年冬,先生来京,住中国道协所在地白云观。
1958年先生被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吸收为列席委员,1961年起任政协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国道协第二届理事会会长。这时先生虽已年逾80,仍然精神矍爽,毫无倦怠之意。他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培养后继人才,在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显著成绩,中国道协的工作较以往大有声色。
先生曾在全国政协讲坛上呼吁开展对道教历史及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国道协成立了研究室,由先生亲自领导制定了研究计划及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先生亲自指导研究人员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道教文献资料,编辑《历代道教史资料》,编写《中国道教史提纲》,提出“在教言教”,按道教本来面貌研究道教的方针。
主要著作
先生著作颇丰,涉及内容有丹道、史论等,共计有《黄庭经讲义》、《教理概论》、《静功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静功疗养法》、《仙与三教之异同》等近3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