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 出色的 外交家,帮助秦国发展壮大!
张仪编辑词条 认领词条:稀缺唯一、客观公正、彰显权威,全面提升品牌形象,赶快点击认领吧!
点击认领 开放分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人人物历史人物各国人物开封历史张姓名人春秋战国人物春秋战国历史社会科学人物纵横家诸子百家文化
张仪(?~前310),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 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 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张仪 - 简介 苏秦张仪张仪,魏国人,其生年不明。《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奏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为其作传,实为必要。
张仪 - 生平
推销纵横术
秦惠文王即位以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许多外国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这时公孙衍担任秦国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自己的连横政策出笼,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入魏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可是真心实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说,反而又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去礼节呀,应该想办法来报答一下吧?”“怎样来报答呢?”魏王问道。“秦国只喜欢土地,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如果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
初次相秦,破纵连横
张仪模拟秦攻燕图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王提拔为相,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公孙衍因得不到重用遂离秦奔魏。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将,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将魏人赶走,同时在上郡筑关塞。这一事件引起魏国的极大惶恐,于是在当年和下一年(前323年)接连两次与齐威王相会,企图依靠齐国对抗秦国。由于张仪从中挑拨离间,又极力为秦国拉拢齐国和楚国,齐国不仅不帮助魏国,反而与楚国共同打击魏国。由秦归魏的公孙衍趁机发动“五国相王”,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尊重,同时称王,结成联盟,借以增强魏国的防御力量。楚国却迎头给魏国浇了一头冷水,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发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占领了八个城邑。由于齐、楚的破坏。五国相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齐、楚二国。张仪代表秦国却又采取了更为狡猾的手段:公元前323年,张仪约集齐、楚、魏三国执政大臣在挈桑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魏惠王在此后果然放弃公孙衍的合纵政策,而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韩太子入秦朝见,张仪也被魏王任命为相。
说魏事秦
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为相。张仪当上魏相国以后,便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各国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攻,没有大山大河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只有两百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费多大力气就到。魏国南边跟楚国接境,西边跟韩国接境,北边跟赵国接境,东边跟齐国接境,士兵驻守四面,守卫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战场。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张仪模拟秦攻赵图“大王如果不事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胁迫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向南支援魏国,魏国就不能向北联系赵国。魏国不能向北联系赵国,合纵联盟的通路就断了,合纵联盟的通路一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要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如果秦国说服韩国攻打魏国,魏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一致对付魏国,魏国的灭亡就可以跷起脚来等待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问题。”“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楚国、韩国一定不敢乱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危害,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一定没有忧患了。秦国所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空虚;它的士兵虽多,但是容易败逃溃散,不能坚持战斗。如果全部出动魏国的军队,向南攻打楚国,胜利是肯定的。割裂楚国而加强魏国,亏损楚国而满足秦国,转嫁灾祸,安定国家,这是大好事呢。大王如果不听取我的意见,秦国将派精兵向东进攻,那时即使想归顺秦国,也不可能了。”
魏王思量再三,最后同意了张仪的观点。不久,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见,向秦表示归顺。张仪在魏国担任了四年相国,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启用他为相。 公元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带兵入蜀,灭蜀为郡,接着又攻灭苴国和巴国。
一欺楚怀王
张仪欺楚修鱼之战后,齐国出兵打败了赵和魏,并与楚国结成联盟。齐是东方的强国,楚则虎视于南方。因此,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就成为秦向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一着。公元前313年;张仪再次辞掉秦国相位,向南去拜见楚王。到楚之后,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怀王信任,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他对怀王说:“我们秦王所敬重的人没有谁能超过大王您,即使我张仪愿意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们秦王所憎恶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齐王,就是我张仪也最憎恨齐王。齐国虽然和秦国曾经是婚姻之国,然而齐国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太多了。现在我们秦国想讨伐齐国,所以我们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张仪也没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这样,齐国就一定会被削弱,齐国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齐国。这是向北削弱齐国、向西施德于秦而自己居有商于之地一计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兴地应允了他。大臣们都向楚王庆贺,楚官上下皆大欢喜。
张仪虽然说动楚怀王,但楚国不乏有识之士。原来在秦国用事的陈轸,张仪为相后来到楚国,对张仪的意图非常清楚。他劝怀王毋听张仪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齐国断绝关系。但楚怀王早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听不进陈轸的意见,而且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接着一面派人去齐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土地。
回秦后,张仪称病三月不上朝,楚怀王得不到土地,以为秦嫌楚与齐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因此特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共同伐楚。目的达到,张仪出见楚国使者,告诉他“从某至某,广袤六里”送给楚王。楚使回报怀王。怀王暴跳如雷,大骂张仪是出尔反尔的小人,气冲冲地要兴兵伐秦。陈轸此时又建议怀王联秦抗齐,怀王盛怒之下,一心只想报复张仪,又一次拒绝了陈轸的正确意见,派大将军屈句与稗将军逢候丑等率兵进攻秦国。
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齐大战于丹阳,结果楚军大败,屈句、逢侯丑和受封有爵位的将领共七十余人被俘,八万楚军被消灭,汉中郡也被秦夺走。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简直气得发昏。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他调动楚国全部军队进攻秦国。由于孤军深入,楚继败于蓝田。这次韩魏两国也乘机向南进攻楚国,一直打到邓邑。楚腹背受敌,急忙撤军,只好割了两个城邑向秦国求和。
再欺怀王
屈原怒斥张仪秦国大败楚国之后,与其能够抗衡的国家就只剩下了齐国。公元前311年秦国派人与楚国谈判:愿分汉中之丰与楚,以同楚结盟。然而,怀王对张仪耿耿于怀,宁可不要汉中之地,而要张仪以泄私忿。张仪闻讯,欣然赴楚。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怀王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以祭吉先祖。但张仪使用种种手段,通过楚国大夫靳尚,向怀王夫人郑袖说情,郑袖请求把张仪放掉,与秦和亲。怀王受夫人蛊惑,又害怕得罪秦国,加上仍贪于土地,权衡再三,最后下令把张仪释放,并且还客客气气地招待他。
张仪又趁机游说怀王:“当今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个大国交战,当势不两立。大王如果不亲附秦国,秦国将出兵占领宜阳,韩国的土地就会被割断。秦国攻下河东,夺取成皋,韩国一定会投降,魏国就会闻风而动。秦国攻打楚国的西面,韩魏攻打楚国的北面,国家怎么会不危险?”“秦国现在据有巴蜀,大战船顺江而下,一日能行五百余里,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达杆关,杆关受到威胁,楚国的东部地区就很难保住,西部地区的黔中、巫郡就不再属于楚国了。秦军如果出武关,楚国北部地区也会断送。楚国遭到秦国的进攻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要想得到诸侯的援救却至少得半年,所以,楚国不 张仪与秦国亲善是不行的。再说,坐等弱国的援救而忽视秦国的威胁,这正是下臣为大王所担心的事情。”“秦国出兵攻打卫都和阳晋,一定会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动全部军队去进攻宋国,不要几个月宋国就可以拿下来,拿下了宋国,然后一直向东,那么泗水边的众多小国就全归大王所有了。”
“现在秦国和楚国接境连界,本来是地缘亲近的邻国。大王如果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将让秦国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把秦国女子做大王的姬妾,进献居民万户的都邑作为汤沐邑,长久作为兄弟邻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一席话说得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马上同意与秦和好,并送走了张仪。不久屈原出使归来,问及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时,怀王又后悔了。派人去追却为时已晚。
封武信君
张仪离开楚国,接着就前往韩国,游说韩王道:“韩国土地不到九百里,储粮不够吃两年,大王的士兵全部动员也不足三十万。秦国有武装士兵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勇猛的士兵飞奔前进,不戴头盔,拿起武器,愤怒冲入敌阵的,不可胜数。山东各国的射手披着铁甲,戴着头盔去参加决战,秦国人丢下甲衣,光着膀子,打着赤脚冲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捉住俘虏。秦国的士兵跟山东各国士兵相比,正像大力士孟贲跟胆小鬼一样;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正像大力士乌获对婴儿一样。在战斗中,让孟贲、乌获式的勇士去攻打不服从的弱国,无异于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一定没有幸存的了”。
“大王如果不归顺秦国,秦国将出兵占据宜阳,隔断韩国的上地,东进夺取成皋、荣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苑囿都将不属大王所有了。秦军阻塞成皋,隔断上地,大王的国土就被分割了。先归顺秦国就安全,不归顺秦国就危险。”
“所以我替大王策划,韩国应该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莫过于削弱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韩国。这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而是它的地势是这样。如果大王向西归顺秦国,攻打楚国,秦王一定高兴。攻打楚国,利用它的土地,转嫁祸害而使秦国高兴,没有比这更适应的计策了。”
韩王听信了张仪的计策,表示与秦通好。张仪这才回到了秦国,向秦惠文王禀报了情况,秦惠文王念其功劳卓著,遂封其为“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其后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荡继位,称武王。武王自幼讨厌张仪,群臣忌妒张仪的又趁机向武王进谗言,张仪也害怕大祸迟早降临,因而用计辞掉相位,奔魏。
公元前310年,张仪病死。至此,一代纵横家张仪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张仪 - 史书记载 原文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
“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
苏秦劝说赵王之后而得到相互约定结成和从的盟约,然而担心秦攻打诸候,破坏了盟约之后失败,想想没有可以让秦重用的人了,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张仪因此到赵国去,向上要求拜见苏秦。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人不为他通报,又使他不能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后来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机几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拒绝他并离开了。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苏秦后来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大概不如他。现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国权柄,只有张仪可以。然而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我担心他喜欢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见他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里提供金钱给他。”于是对赵王说,拿出金钱车马,派人悄悄跟随张仪,和他同住一起,稍微接近他,给他车马金钱,他想要用的就给他,而不告诉他。张仪于是能够拜见秦惠王。
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
苏秦的舍人于是告辞离开。张仪说:“依靠您才能够显达,刚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舍人说:“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从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的权柄,所以触怒您,派我暗地里提供给您金钱,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报告。”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比不上苏先生英明啊!我又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图谋赵国呢?替我向苏先生致意,苏先生在的时候,张仪怎么敢说话。况且苏先生在,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张仪 - 评价 张仪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连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在整个秦惠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说他为秦国的强大和以后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张仪不讲信义,在外交场上运用欺骗伎俩,为人们所不齿,但仅从一个使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务。而且作为纵横家的一代鼻祖,他开创了一个局面,为后世的外交家们在辞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种范式。
张仪 - 历史考证
《战国策》
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
据考证苏秦的年代在张仪之后,即燕昭王时代。与张仪的连横同时对峙的为犀首,即公孙衍的合纵。《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这是有问题的说法。《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同时期人物,这与史实不符。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所载,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资治通鉴》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史记》
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为其作传,实为必要。在林汉达写的《上下五千年》中,也有此错误。
张仪 - 相关评价
名人评价
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张仪说六国,使连衡而事秦,故云“成其衡道”。然山东地形从长,苏秦相六国,令从亲而宾秦也。关西地形衡长,张仪相六国,令破其从而连秦之衡,故谓张仪为连横矣。仪未遭时,频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韩后蜀。连衡齐魏,倾危诳惑。陈轸挟权,犀首骋欲。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馀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历史评价
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连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在整个秦惠文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说他为秦国的强大和以后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张仪不讲信义,在外交场上运用欺骗伎俩,为人们所不齿,但仅从一个使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务。而且作为纵横家的一代鼻祖,他开创了一个局面,为后世的外交家们在辞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种范式。
张仪 - 墓地介绍 张仪墓位于开封市区东北七公里新曹门遗址边宴台河村。
墓形似砚,人呼“砚台”,为与城南张耳墓南砚台区别,就叫“北砚台”,旁边的村子就“宴台河村”就是“砚台”之讹。《读史方舆纪要》里说的前台、后台也分别指南、北砚台。此墓早已被历朝历代专业或非专业考古爱好者反复围观并强力盗掘,形成一座大坑,很悲惨。一代豪杰身后一场空,可叹。
山西万荣县也自称有个张仪墓,《三晋商报》还报道过村民要自行挖开张仪墓,然后就没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