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8 12:18:05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军粉团
核心提示:如果当时驻守东北的是20万共产党的军队,结局会如何?如果共产党当时有”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光在沈阳就丢失的2600门迫南炮、300多架飞机、650多门重炮、9万支步枪,还有那些维持这些武器装备发射弹药和武器装备的生产工厂和设施,“九一八”事变的结局会不会重写?
若有一天,中国如某些人期待的那样,以为和某些国家经济上友好往来,外交上相安无事,政治上一片宁静,就丧失忧患意识,淡薄国防意识,就可能陷入有国无防、有海无疆的境地,不只是没有打赢的能力,甚至连战争的勇气和意识都没有,那么,我们也许将再次品尝到“九一八”后亡国奴的滋味。 和平:可以期待,永不乞求 ——写在“九一八”国耻日之际 【原载
:军粉团博客】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1894年的平壤战场上,数倍于日军的清军,守平壤仅15小时不到,就在统师叶志超指挥下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连夜撤退。这名曾经的淮军猛将火速撤到安州却仍然心有余悸,一逃再逃,6天时间里“奉命”率领清军狂泄五百里,从平壤到安州再逃到定州,最后渡过鸭绿江,回到了清国的境内,被网友称之为“飞机发明前跑得最快的人”。日军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行营炮和连发枪等大量装备,不由士气大振。 这场胜利,让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但他们却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轻易渡江——他们怀疑中国在施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这时,岸对面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军——即传说中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几人的先锋队隔江射击,并开始准备掘壕防守,不想,对面的铁骑也如叶志超嫡系一般,一样地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半天没看懂清军演的是哪一出的日军,在终于回过神来之后,被自作主张的日军小队长指挥着追到鸭绿江的那边,增援的日军随后跟上……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会被究责的。确切地说,这些日军在清军的溃逃中发现了一个事实——大清帝国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可以任由蹂躏;大清的军队也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可以任由凌辱。 平壤之败,从战略上看,清政府执行消极抵抗政策,没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一味坚持保守方针,致使15000名清军株守平壤,坐待敌人进攻。从作战指挥上看,清军更是无所作为。在战争已经开始,敌人进攻在即的时候,清政府任命成欢之战逃将叶志超为各军总统,作为前敌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庸懦怯敌,既不敢驱军南下,主动歼敌,也没有保卫平壤的决心,一经接仗,精神先溃,再次率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在撤退过程中多次被日军截击,死伤枕籍。 37年后,也是丹桂飘香的九月,东北似乎成了平壤的翻版。进犯的仍是日军,驻守的却由清军变成东北军。 在日本军方高层的默许下,一个叫板垣的大佐和一个叫石原的中佐(级别也够低的,相当于中国的团级干部吧),策划以南满铁路被炸为借口,指挥关东军向北大营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的东北军有多少?正规军20多万,沈阳附近就有6万多人。而关东军的正规部队也就一万多人,加上南满铁路上的独立守备队等满打满算不过2万人。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双方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日军仅以伤亡24人的代价,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占领沈阳,并且缴获东北军飞机300余架。日军攻打北大营时,张学良正在北京前门的戏院看梅兰芳的戏,得知情况后,经与部下紧急商量,张学良作出了决定:按局部事件处理,以免给日本人扩大冲突的口实。随即,东北军全线撤退到锦州一带,20多万东北军也系数部署在锦州周围。 面对这种形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担心东北军一旦抵抗,很可能让兵力处于劣势的关东军吃大亏,因而连下四道命令,要关东军马上住手,别再妄动。但此时石原和板垣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把东京的命令扔在一边,决心继续在锦州冒险赌一把。不幸的是,这两个狂徒居然赌赢了,尽管当时主政南京国民政府的孙科明令张学良指挥东北军进行抵抗,不得再放弃锦州,但关东军用缴获的飞机刚在锦州扔了几颗炸弹,张学良就决定弃守锦州,把20多万东北军全部撤进山海关。 在这场有着颠覆性结局的战争里——不,根本不能用“战争”来形容这次事变,那是对战争一词的污辱——张学良这位少帅“缺少武器和中央的支持,不想作无谓的牺牲”的不抵抗政策,无疑难辞其咎,但又岂只是他一个人的原因?这个历史性的错误,又怎能不与那个时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和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关? 看看这一幕,和甲午的平壤之役,是不是有着血缘关系? 在军事与外交努力均告失败的绝望境地下,1895年4月17日,走投无路的清政府最终接受日本政府的敲诈勒索,签订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赔款割地,清政府用他一惯的妥协,以“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真诚,乞求能换来日本的一丝慈悲。结果,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直至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日军的铁蹄频繁践踏中国的领土。 这种以为妥协就能换得和平的思维,从清朝(有点冤枉清朝,宋朝此类现象亦不少)一直延续,直到国民党。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与民族于不顾。” “九一八事变”虽然没有这赔款那条约可签,但它不仅使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获取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略依托和重要的资源保障,而且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敢于“蛇吞象”的狂妄政治野心。其后发生的“七七事变”,正是“九一八事变”的必然延续,倘若没有中国人民的奋起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很可能走向亡国灭种的境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不自辱,哪国能辱之?“九一八”事变,中国的惨败,败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败在军阀混乱的内耗,败在军阀各系的“保存实力”和一已私利,败在张学良和东北军的懦弱无能,更败在他们以为避战示好就能永葆一方平安的错觉。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中回忆,蒋介石在南京的一次会议上讲:“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蒋介石这样的分析固然清晰理性,但他永远不懂得“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的论断,他更不知道,无论对于美国还是日本或者别的国家,他们只习惯于尊重比自己勇敢或者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而不是一再示好而不吝丧失尊严的国家。如果在东北,哪怕投入十万的兵力和日军一较高下拼个你死我活,哪怕是势均力敌甚至小输一场,也不会让日军猖狂如斯,占据着整个东北作为全面侵华的战略基地,我们中国的历史也可能被重写。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抗日的问题上,共产党与刮民党的高下其实已决出。 “九一八”事变爆发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抗日宣言;诞生不久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面临着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杨靖宇、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被派往东北组织抗日斗争;中央红军长征前三个月,“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突围北上闽浙赣皖边地区,发动游击战争,开展抗日民主运动……而我们拥兵数百万的国民党军队,却视日军的惨无人道于不顾,正兴致勃勃地围剿诞生不久的红农红军——正如有强盗进家门来打劫了,不是想着赶走强盗,而是想着自家兄弟会不会饿了来锅里盛碗饭吃——直到“七七事变”后,才迫于种种压力宣布联共抗日,这样的政府,百姓自是不依的。 有点扯远了,如习大大所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的伟大胜利。无论国民党的军队还是共产党的军队,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但在网上,几乎每一篇论证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文章,都会迎来一大群人的狂喷,理由无非也就那几样,认为:“国军和鬼子鹬蚌相争,红军不为国家民族帮忙,反而渔翁得利,不是极端可耻吗?”“红军乘虚而入就知道扩大地盘,有为抗战帮忙出力吗?”更有人会指责“共产党抗日,怎么就没打几次淞沪会战”。其实,对于这种论调,大可不屑一顾,因为,只要换一种思维来想这问题,也许一切就随刃而解了。 这种思维就是:如果当时驻守东北的是20万共产党的军队,结局会如何?如果共产党当时有”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光在沈阳就丢失的2600门迫南炮、300多架飞机、650多门重炮、9万支步枪,还有那些维持这些武器装备发射弹药和武器装备的生产工厂和设施,“九一八”事变的结局会不会重写? 谁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却都知道,毛泽东等从没上过外国军事学院的人,居然是最能读懂克劳塞维茨“你想和平吗?那你就准备战斗吧!”的论断的。不妨想想后来几十年,凭什么毛泽东敢于对苏、美两霸说“不”,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凭什么他敢于顶住苏美“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威胁,搞出了“两弹一星”,让后人在毛泽东撑起的“核保护伞”下过上太平日子?在民族利益大义上,毛泽东不愧为民族之魂。他高度重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毛泽东坚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自治”,同时又果敢地维护国家统一。面对西藏叛乱,果断命令解放军进藏平叛;面对印度对中国的领土入侵,果断的开展了中印边境反击;面对陈兵百万,拥有数万辆坦克,数千架飞机的苏联对珍宝岛的入侵,也同样果断地开火反击,把他们赶出中国领土。毛泽东说:“宁肯再次上山打游击,也不放弃一寸土地”。没有这样一种面对强敌敢于抗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精神,当年的红军就不可能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赢得抵御外侮战争的胜利。当然也不可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和赶走国民党军队,更不可能把美军赶到三八线,赢得中国后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的宝贵机遇——共产党的军队不怕死不信邪的血性,似乎从建军起就与生俱来,而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进一步融入骨髓。 历史无法假设,但如果按着这样的逻辑,当年如果是共产党的20万军队驻守在北大营,有着足够的武器弹药,愚以为,“九一八”不会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而是中国发起反攻收回东北领土和主权的拐点。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教训反省历史。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宁静,我们和日本间,在中日友好的温情中也和平了好多年,但永远要记得,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4次对外侵略战争中,其中有10次针对中国。若有一天,中国如某些人期待的那样,以为和某些国家经济上友好往来,外交上相安无事,政治上一片宁静,就丧失忧患意识,淡薄国防意识,就可能陷入有国无防、有海无疆的境地,不只是没有打赢的能力,甚至连战争的勇气和意识都没有,那么,我们也许将再次品尝到“九一八”后亡国奴的滋味。 因为,和平从来都是实力和勇气的结晶,而不能依赖别人自省,可以期待,但永不能乞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