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联合体欢迎合作,同时欢迎选择左旋名字和图形标志,通过左旋授权正确使用!!坚决反对盗版剽窃不劳而获!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电总局:正对抗日“神剧”进行调查处理 [复制链接]

1#
2015-05-21 08:20:20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
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史竞男)  近日,抗日题材电视剧《一起打鬼子》因“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等“雷人”剧情,重新刷新国人三观,引发网络热议。记者20日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获悉,目前,总局已就此事展开研究调查处理工作。  

  据了解,58集电视连续剧《来势凶猛》由山东电视台、北京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2014年12月颁发许可证。四川地面频道改名《一起打鬼子》后播出。
  对于近日网上热炒该剧个别情节“大尺度、重口味”,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此进行认真核查,认为该段情节确实存在问题,正在抓紧组织重审全剧,将依法依规作出进一步处理。
  目前,该剧制作机构已被要求暂停发行播出。
  

  

  

  

  针对当今抗日剧屡屡出现雷人剧情,刷新着人们三观的现状,新华社今日连发三文痛斥抗日“神剧”“雷人”剧情。
  文一:
  不合人伦史实,挑战公共理性——抗日“神剧”究竟有多雷?
  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穿紧身裙跳艳舞……近年来,各种“雷人”镜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而日前播出的抗战剧《一起打鬼子》更是出现“裤裆掏雷”的情节,被网友吐槽“奇葩无底线”。
  滥加低俗“荤腥”
  【剧目】《一起打鬼子》《边城汉子》
  【雷点】《一起打鬼子》中银妹与受伤的恋人棒子相依,牵引恋人的手伸进自己的衣服摸胸,又从裤裆中掏出了一颗手榴弹;讲述抗战到全国解放湘西剿匪的《边城汉子》中,被下了春药的寡妇黑屋中脱掉衣服,且台词直白雷人。
  【点评】在抗战剧中滥加“荤腥”,是低俗文化的潜规则使然。“为迎合低俗需求加入色情、暴力等元素,是影视作品不严肃的表现。收视率不能成为编剧和拍摄的唯一标准。”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影视作品不能以低级趣味吸引观众,而是要以思想价值和真实价值体现取胜。”
  违背客观规律
  【剧目】《永不磨灭的番号》《满山打鬼子》《向着炮火前进》
  【雷点】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受伤的营长孙成海向天上扔了一颗手榴弹,竟把一架日本飞机打了下来;《满山打鬼子》中小英雄掏出弹弓,瞬间将鬼子身体射穿;《向着炮火前进》中主演表示要800里外打死鬼子机枪手,其机枪射程超过了从北京到呼和浩特的直线距离。
  【点评】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弹弓神童之类的剧情,显示了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和收视率不顾起码科学逻辑的现象,也凸显了部分抗战剧被过分娱乐化、戏谑化的现象。影评人章杰指出,随意杜撰涉及国运兴衰的历史真实,是对历史和民族的不尊重。“对于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应予以合理整治,减少哗众取宠成分。”
  罔顾历史真实
  【剧名】《孤岛飞鹰》《抗日奇侠》
  【雷点】《孤岛飞鹰》是一部讲述1940年前后的抗战剧,但却被吐槽“装备现代堪比‘蝙蝠侠’”,剧中频繁出现的突击车形似蝙蝠侠的“蝙蝠车”,而1943年、1975年才研发出来的手枪也频频露面。《抗日奇侠》中一名抗日英雄将鬼子撕成两半,铁砂掌、化骨绵掌可轻松对弈数十名日本兵,有网友对此吐槽:“若日军如此不堪一击,抗战何须持续8年?”
  【点评】抗战剧漏洞频出一方面显示了该类剧部分创作者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对抗战史的隔膜。张宝义表示,与历史结合的文学影视创作最应遵守的就是真实性。“抗战剧不可被视为娱乐消遣品,而应强调创作的严肃性、批判性和思考性,承担其传播红色文化和重现历史的文艺职能。”
  偶像言情当道
  【剧名】《向着炮火前进》《青春烈火》
  【雷点】《向着炮火前进》中吴奇隆扮演的土匪雷子枫,留飞机头、戴雷朋眼镜、穿皮夹克、戴皮手套,骑着铁摩托,耍帅的同时与甘婷婷[微博]饰演的女主角大谈恋爱,打了胜仗还要躺在沙发上摆造型;《青春烈火》中几位演员颜值极高,造型布景时尚唯美,女演员穿低胸紧身短裙跳艳舞,被指是“不折不扣的偶像言情剧”。
  【点评】目前一些抗战剧引入偶像演员,服装造型也偶像化、时尚化,几集剧中换十几套衣服,剧情中加入了三角恋、家斗剧情等元素,被吐槽“抗日只是言情生活外的调味剂”。职业编剧韩静表示,抗日偶像剧减轻了抗战剧的历史厚重感,易陷入“胜利掌握在俊男美女手里,打仗靠摆造型就够了”的误区。“抗日剧偶像化是在为拓展观众群和该剧种寻找新出路,但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还要情节过硬,有历史根据,方能站得稳。”
  文二:
  抗战历史岂能任意娱乐
  近日,原本默默无闻的抗战连续剧《一起打鬼子》,因“裤裆藏雷”的雷人剧情引发吐槽一片。无独有偶,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作品,屡屡出现手榴弹炸飞机、弹弓射杀敌人的离奇场景,现代枪械等也频频穿越以“大杀器”的姿态露面。观众对这些低级错误频现、过度以艳俗雷人情节吸引眼球、任意娱乐历史的作品,冠以“神剧”“雷剧”。
  “神剧”横行是对抗战历史的无底线消费。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原本应以历史事实为核心,展示我国军民在反抗日军侵略中艰苦卓绝、血战到底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气概,但在“神剧”里,剧情被过度娱乐化包装,精神内核往往异化为武侠剧或偶像剧。在这种不良因素影响下,不少抗战剧情节安排一味追求离奇,对白设计刻意迎合新潮,甚至用低俗取代通俗,放大感官娱乐,却忽视对历史的忠实、对抗战精神的弘扬。
  “神剧”之所以无视社会效益和公共传播效果,背后推手是眼球为大、炒作即赢的不良“生意经”。一些编剧、导演刻意追求收视率,作品低质化泛滥,过度娱乐化色彩明显。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把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描述为唾手可得,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这无疑会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造成不良影响。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不是单纯的娱乐作品,不能像讲述神话故事那样天马行空,不能生编乱造,要恪守事实、保持艺术格调。只有忠于历史,才能讲好历史,才能真正体现中国人民抗战卫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才能正确反映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面对层出不穷的“神剧”“雷剧”,监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权力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回应群众的呼声,拿出切实可行的全链条监管措施,让更多好的优秀作品像春日的阳光、拂面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性。
  文三:
  抗日“神剧”频现荧屏,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
  披着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观众,在历史的疮疤上纵情欢乐。近年来,频现于荧屏的抗日“神剧”呈现出一番“奇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单手掏心、石头打飞机……这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和民族感情?
  盘点这些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很黄很暴力很脑残成为关键词,道具舞美化妆表演之粗劣令其“雪上加霜”。剧中的主角纷纷跳出生理学、物理学原理的束缚,种种表现犹如“跳大神”。
  《抗日奇侠》中,铁掌杜大鹏一拳洞穿“鬼子”腹部;《箭在弦上》中,女运动员被奸污后瞬间射死数十日伪军;《一起打鬼子》更是惊现“裤裆中掏出一枚手榴弹”的离奇情节……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反映观众好恶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作方向,多部带有“手撕鬼子”等夸张雷人情节的抗日剧持续热播,也促使更多拍摄者投入其中。据统计,近年来抗日题材剧占到横店剧组的一半以上,一位职业“鬼子”演员吐槽,曾“一天内在不同剧组被打死8次”。
  《箭在弦上》虽曾被质疑“弓箭如何打败子弹”,却并未影响其“卖座”。据了解《箭在弦上》已跻身电视剧10亿元俱乐部,并曾创下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率第四的成绩。
  抗日“神剧”叫座不叫好,原因为何?记者调查发现,有人认为港台导演集体“北上”执导抗日剧,把抗日剧直接拍成武侠剧、言情剧;有人批评编剧智力低下;有人分析,根本原因是我国电视剧生产机制扭曲,电视剧为追求收视率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口味,比雷、比俗、比变态。抗日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导演金韬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抗日剧能满足部分观众的宣泄心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剧坦言,很多抗日剧实则是披着抗战外衣的刑侦、涉案、武侠剧,甚至增加色情、暴力卖点。“例如抗战剧中,五人组的女子小分队大多有一个负责魅惑,就是为了满足部分观众的低俗趣味。”
  该编剧表示,抗日剧不能只看重花拳绣腿、动作精彩,而更应有历史根据,表达宏大严肃的主题。
  年过九旬的老兵焦福坤说,电视荧屏上都是抗日剧,他从来不看,真正的战争远比电视里演的残酷。还有老兵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抗战“神剧”非常反感,因为它们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
  有网友吐槽说,现在一些抗日剧中“英雄威力强过奥特曼”,“装备能力超过蝙蝠侠”,“姨太太戏份比抗战还多”,抗战剧的底线应该在哪里?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俊表示,抗日剧的情节不能罔顾公共理性。“手撕鬼子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玄幻表现是荒诞的,不值得提倡。”
  有专家指出,历史不是个涂脂抹粉的小女孩,可以任抗日“神剧”随意打扮。对于一个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沉重而巨大代价的民族来说,这段历史更不容戏说,抗日“神剧”之邪风必须刹住。
  “应加大影视评论,引导抗日剧具备历史严肃感和文学作品的责任感。”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避免“荤腥”低俗元素再混入抗战历史作品,还抗战剧以应有的真实面目。有关创作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艺术品格,严肃认真地对待创作。全社会也应该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回望历史之时有对真实的敬畏之心。
分享 转发
TOP
2#

新华社批“裤裆藏雷抗日剧”:在历史疮疤上纵情欢乐

2015-05-21 08:20:14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 孙丽萍 彭卓
新华网上海5月20日电(记者孙丽萍、彭卓)披着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观众,在历史的疮疤上纵情欢乐。近年来,频现于荧屏的抗日“神剧”呈现出一番“奇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单手掏心、石头打飞机……这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和民族感情?



  盘点这些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很黄很暴力很脑残成为关键词,道具舞美化妆表演之粗劣令其“雪上加霜”。剧中的主角纷纷跳出生理学、物理学原理的束缚,种种表现犹如“跳大神”。

  《抗日奇侠》中,铁掌杜大鹏一拳洞穿“鬼子”腹部;《箭在弦上》中,女运动员被奸污后瞬间射死数十日伪军;《一起打鬼子》更是惊现“裤裆中掏出一枚手榴弹”的离奇情节……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反映观众好恶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作方向,多部带有“手撕鬼子”等夸张雷人情节的抗日剧持续热播,也促使更多拍摄者投入其中。据统计,近年来抗日题材剧占到横店剧组的一半以上,一位职业“鬼子”演员吐槽,曾“一天内在不同剧组被打死8次”。

  《箭在弦上》虽曾被质疑“弓箭如何打败子弹”,却并未影响其“卖座”。据了解《箭在弦上》已跻身电视剧10亿元俱乐部,并曾创下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率第四的成绩。

  抗日“神剧”叫座不叫好,原因为何?记者调查发现,有人认为港台导演集体“北上”执导抗日剧,把抗日剧直接拍成武侠剧、言情剧;有人批评编剧智力低下;有人分析,根本原因是我国电视剧生产机制扭曲,电视剧为追求收视率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口味,比雷、比俗、比变态。抗日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导演金韬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抗日剧能满足部分观众的宣泄心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剧坦言,很多抗日剧实则是披着抗战外衣的刑侦、涉案、武侠剧,甚至增加色情、暴力卖点。“例如抗战剧中,五人组的女子小分队大多有一个负责魅惑,就是为了满足部分观众的低俗趣味。”

  该编剧表示,抗日剧不能只看重花拳绣腿、动作精彩,而更应有历史根据,表达宏大严肃的主题。

  年过九旬的老兵焦福坤说,电视荧屏上都是抗日剧,他从来不看,真正的战争远比电视里演的残酷。还有老兵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抗战“神剧”非常反感,因为它们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

  有网友吐槽说,现在一些抗日剧中“英雄威力强过奥特曼”,“装备能力超过蝙蝠侠”,“姨太太戏份比抗战还多”,抗战剧的底线应该在哪里?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俊表示,抗日剧的情节不能罔顾公共理性。“手撕鬼子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玄幻表现是荒诞的,不值得提倡。”

  有专家指出,历史不是个涂脂抹粉的小女孩,可以任抗日“神剧”随意打扮。对于一个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沉重而巨大代价的民族来说,这段历史更不容戏说,抗日“神剧”之邪风必须刹住。

  “应加大影视评论,引导抗日剧具备历史严肃感和文学作品的责任感。”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避免“荤腥”低俗元素再混入抗战历史作品,还抗战剧以应有的真实面目。有关创作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艺术品格,严肃认真地对待创作。全社会也应该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回望历史之时有对真实的敬畏之心。

  原标题:抗日“神剧”频现荧屏,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