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联合体欢迎合作,同时欢迎选择左旋名字和图形标志,通过左旋授权正确使用!!坚决反对盗版剽窃不劳而获!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蒋高明:从农民起义背景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 [复制链接]

1#
2015-06-06 09:52:10  来源:乌有之乡  作者:蒋高明

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固然有其重要的一面,然而饥荒扩大了矛盾确实最主要的诱因,因为富人是不会担心食物供应的。  历史上,农民是比较温顺的,但凡有一口饭吃,是不会造反,也不会被人忽悠起来造反的。
  然而,影响食物生产的限定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的因素,更有人为的因素。人要努力,天要帮忙。要让庄稼获得丰收,时间上至少等一年或者至少一个生长季节,而气候、温度、养分、虫、病、蝗灾等等,都可以限制粮食产量,进而影响食物保障。
  在土地私有制的封建社会,农民种植的收入是自己说了不算的。农民自身拥有土地的很少,需要租用大地主的土地。而地主很少是参加劳动的,尤其那些大地主,他们拥有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稳赚不赔的是他们。遇到天灾,大户人家因有大量的食物储备可以安然度过,而贫困的农民只有出卖可怜的土地或农具等生产资料,甚至卖儿卖女度过难关。如果来年或下一生长季收成好,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如果天灾或人祸继续不断,那么农民的好日子就不多了,他们要求社会变革的动力就越来越大,人心思变,只要有人挑头,就会造反。
  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是因为吃不上饭而发生的,有些起义的主要原因,现在很多教科书都是强调阶级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固然有其重要的一面,然而饥荒扩大了矛盾确实最主要的诱因,因为富人是不会担心食物供应的。商人如果贪婪,政府的救济不到位,因“饭”而反就不可避免。
  我们来看看这个“饭”字,如果有食字旁,就不会反;如果没有的食字旁,则饭就成了反。真佩服古人造字的智慧。下面来看看几个著名的农民起义背景。
  例证一:绿林与赤眉起义

  西汉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蜂起,其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支队伍是绿林和赤眉。自汉元帝时起,历经元、成、哀、平四朝,直到王莽上台执政,各地水灾、旱灾、疾疫,加上政权更替造成的人祸接踵而至,彻底动摇了刘氏政权的根基。
  王莽篡位后的天凤四年(公元17年),南方发生饥荒,饥民们被迫流亡山泽之中,以野菜野果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信任,被推为渠帅(即大帅),聚众数百人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参加。他们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被称绿林军,数月间便迅速扩大至数千人。
  王匡、王凤最早出现在公众面前,是能够为大家评理劝架,是让灾民在分配有限的野菜资源时能够主持公道,于是受到饥民的拥戴,遂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数月之间,又有大批饥民归附,很快就达到了数千人。几千张口要吃饭,光凭野地里的那点东西,怎能填饱肚子?人多容易闹事,他们本来是为争野菜而聚集在一起的,野菜没有了,就有人想到富人家里的粮食。谁家有吃的,就抢谁家。于是,抢大户,劫府库,一群被饥饿逼上绝路的饥民,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为一支对封建政权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民起义队伍。这就是绿林起义的背景,从此以后,但凡农民起义,上山打劫,都被称为绿林好汉。所谓好汉,原本就是为了一口饭吃。
  随后发生的赤眉起义,其原因与绿林起义如出一辙。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山东诸城东南)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山东莒县)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黄河南北,得到青、徐一带饥民的响应,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义军很快在一年时间内便发展到万余人。为了区别普通人,他们将眉毛涂成红字,遂被称为赤眉军,活跃在鲁西南。这一带自然灾害严重,饥民满目,饿殍遍地。如今被我们称之为起义农民的“寇贼”,被逼无奈,只好四出抢劫,希望能够找到一点吃的东西。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叫樊崇,勇武有力,跟住他,总是能抢到些吃的,不至于饿死。故而,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一年不到,就有上万人。
  《后汉书》记“初,(樊)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就是说,当初,这些人只是因为生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出来抢东西,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攻略官府,抢占土地。这群乌合之众,唯一的目的,只是想填饱自己的肚子。后来,王莽派出军队前来镇压,他们才走上与官府对抗的道路。即使如此,几年之后,当地灾荒减轻,农业有了一点收成,赤眉军中的不少人,还都萌生了返乡种田的念头。
  例证二:红巾军起义

  明末爆发的红巾军起义让蒙古人建立的帝国很快崩溃,将小皇帝逼死在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红巾军,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后来,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夺取了红巾军领导权,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蒙古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统治中原以后,依然不能忘怀的还是放牧,竟然有将汉人的庄稼地作为放牧地的想法。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赵天麟元中统五年奏疏称:“又江南豪民广占农地,驱役佃戸,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
  而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这就是说,农民造反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大凡农民起义,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纪律严明,同情穷人,并为它们撑腰说话的,只有那些不能成大器的游寇才掠夺穷人。红巾军也不例外。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而最终成大器者,乃郭子兴手下的朱元璋也。朱元璋他采纳了谋士朱升的话:“高筑墙、广积粮、缓成王”,不断积蓄力量,先解决吃饭问题,稳定人心,再逐步扩大地盘,最终成就一代帝业。而朱皇帝所依据的法宝,依旧是“民以食为天”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例证三:李自成起义

  历史上,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励精图治的一位皇帝,可惜生不逢时。松锦大战,13万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祖大寿降清;潼关之战,孙传庭战败阵亡,尸骨无存,中原全部失守。而致使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不是关外的满族,而是明朝的臣民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前方不断传来李自成率军北上、攻破城池的消息,关外清军随时可以突破长城,直取北京。失败命运已经注定,明朝末代皇帝绝望地感慨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崇祯皇帝找到了这样一个理由,又不愿意投降,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
  逼死明朝皇帝的李自成是何许人也?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 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李自成造反时,饥荒初起之时,百姓采山间蓬草而食,不久之后,蓬草一扫而光,人们只好挖草根、啃树皮果腹。很快,地面上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被吃光了。饿得走投无路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种形似石块,叫做青膏泥的东西。这种青膏泥,没有一点营养,只是因为它有一股腥味,与人们曾经的某种食物的气味相似,饥民们就拿它来充饥。可这种东西,是不可能被肠胃吸收消化的,所以,它就积存在人们的肚子里,排不出来。最后,人会被活活地腹胀下坠憋死。
  善良的农民们,他们明知吃下青膏泥,会是这样一种凄惨的下场,可他们宁肯饿死,憋死,也没有去抢,去偷,去骗。他们等待着官府开仓放粮,等待着皇帝大发慈悲。可他们哪里知道,官府早已无粮可放,皇帝也已无计可施。官府不管,商户贪婪,大户人家吝啬,这时候穷人能动用的资源就是自己一条性命了。李自成及时打出了口号“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宣传,对面随时要拼命的饥民来讲,是非常有鼓动性的。
  《明史》中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间,关于自然灾害的记录很多,举例如下:
  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河东盐臣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十三年四月戊午,因久旱,步祷郊坛。京师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井并涸……三十七年,楚、蜀、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皆旱。三十八年,久旱。济、青、登、莱四府大旱。三十九年夏,京师大旱。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于六月。山东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陕西旱。秋冬,广西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七年,广西梧州旱,赤地如焚。
  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三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十六年五月辛丑,祈祷雨泽,命臣工痛加修省。
  崇祯八年七月,河南蝗。十年六月,山东、河南蝗。十一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两京、山东、山西、陕西大旱蝗。十四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
  崇祯年间也是大旱蝗灾不止,由史料可以看出,崇祯的最后七年几乎年年大旱,干旱地点还是以北方地区为主,连年的干旱使崇祯越发不安,饥饿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加入了造反的队伍。崇祯派出了很多军队围剿起义军,也获得过很多次胜利。可是,起义军越杀越多,四处流窜,难以彻底平定。洪承畴曾把李自成打的就剩十八骑败走商洛,胜了之后就被调往辽东前线了,关外也吃紧啊。洪总督走了没多久,李自成跑出来,走到河南,把闯字旗一插,十万饥民入伍,势力马上又恢复了。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直到逼死崇祯皇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