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规律不可违背 左旋能量 生命源泉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川资俊杰 时势造英雄——一代伟人出韶山解读 [复制链接]

1#
2016-01-03 19:10:06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档案密码

韶山毛泽东故居


  在许多人看来,韶山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这里出了一位中外历史上罕见的伟人毛泽东。他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战略家。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人们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智慧、精神风范、经验方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关注毛泽东得以成功的原因,思考着这样一位伟人为什么会出在韶山。于是,人们有了许多不同的解答。我们且不去讨论流传在韶山老人中的那些神话般故事,也不去谈论阴阳家、八字先生和相命老头的许多瞎编胡诌,仅以近年出现在书本和网络中的两大观点为例:
  一是以韶山奇境解说。因为相传上古时舜帝南巡路过这里,住了一晚。奏韶乐,声震林木,引来凤凰朝会,百鸟和鸣,故有韶山之名留下。1737年,有位叫戴炯的举人曾预言,韶山山水秀绝,必出奇才。
  二是风水先生的解释。他们认为,韶山之所以出了一代伟人,是坟山贯气;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在滴水洞选择了虎歇坪这风水宝地。近年,有的风水先生又“研究”出,真正的风水还不是虎歇坪,而是太祖父所葬的龙头山。
  舜帝南巡路过的地方很多,中华大地山川秀丽的地方不少,为什么只有韶山出了奇才?对于“韶山山水秀绝必出奇才”之说,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舜帝南巡距今几千年,直到19世纪末才出一个毛泽东?
  风水先生的“坟山贯气”说也难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全国各地风水好的地方多的是,不少地方也都有叫龙头山、虎形山的,为什么葬于这些龙头山、虎形山的逝者后人没出什么惊世奇雄,偏偏只有韶山出了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显然,用风水也是解释不通的。毛泽东不信风水。1927年他回乡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劝乡亲们不要相信风水,不要相信什么坟山贯气 。如果真如风水先生所说,韶山出了毛泽东,是因为先辈葬了风水宝地,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毛泽东本人后天的努力。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对于韶山为什么能走出毛泽东,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
  1961年,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参观韶山时写了一首诗,诗曰:“小驻长沙市,来访韶山冲。寒冬十一月,松柏自青葱。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红旗从此起,飘扬遍城中。楷模昭后进,文章马列丰,滚滚长江水,万古流不穷。”
  “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给韶山为什么会出毛泽东这样一代伟人,做了最好的回答。
  其实,早在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更准确、具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
  韶山这个偏僻的山冲里为什么会出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应该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看。
  从外因看,主要有四条:
  一、优良家风的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风有着无形和潜在的教育功能,无时不刻地对孩子发挥着感染和陶冶作用。毛泽东的“第一所学校”就是有着良好家教和家风的两个家庭。他八岁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外婆家度过的。外祖家良好的家风,对他的成长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他的外祖家是一个和睦的、享誉乡里的大家庭。外曾祖父刚满27岁就去世了,外曾祖母不仅没有改嫁,含辛茹苦抚养把4个未成年的孩子拉扯大,而且让他们读书识字,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原本贫穷的家庭成为富裕大户。到毛泽东出世时,文家已有瓦房一栋,田土140多亩,发展为拥有20多口人的大家庭。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妇人创造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优良家风传了下来,成为文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在这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部分时光。外婆和舅舅们把他当作掌上明珠,细心呵护。表兄们和他一起玩耍,带他放牛,打猪草,拾野粪,使他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朴素踏实的品德。
  二舅在家开了一个蒙馆。童年毛泽东见舅父讲课,不时去听,日子久了,居然也能背出一些课文,令舅父十分欢欣和惊奇。于是,有意识地教授他一些知识,并手把手地叫他写字。悟性很强的毛泽东竟很快能写得一笔颇为像样的毛笔字,舅父十分赏识,深感自豪,逢人便夸。
  外婆家使他获得了对人生的重要的第一印象。文家优良的家风给了他很大影响,让他感受了爱,认识了真善美。
  父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是位深受文氏家风影响的农村妇女。她尊敬长辈,待人和气,悯怜穷苦。她的治家节俭与贤惠,远近闻名。尤其是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给了少年毛泽东以巨大的影响。毛泽东称他的母亲是“可以损已而利他的人”。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7岁就掌管家业,继承父母在上屋场的5间半茅房,两块柴山,7亩田地,还有几百光洋的债务。为了摆脱生活困窘,他外出当了两年多兵。回家后,除作田外,兼做生意,走出了一条以农经商、逐步发家致富的路子。他家发生过火灾,烧了房屋,也遭过败兵的抢劫。但是,贫困没有使他气馁过,挫折面前,他也从不退缩。经过他近20年的努力,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购进田地,最后有田22亩,5间半茅屋全部改成瓦房外,又先后建起了农具屋、碓屋、卧室等13间,还发行了“毛顺义堂”的信用票据。
  一些传记作品中,过于渲染他的暴躁、骄横、自私的一面,而忽视他勤劳、节俭、顽强、刚毅的一面。实际上,毛顺生不仅供养了毛泽东多处求学的学费,很懂得“智力投资”。而且他吃苦耐劳、勤奋俭朴、坚强不屈的性格也给了毛泽东以重大影响。少年毛泽东1906年至1909年间停学在家劳动,父亲让他完整无间断地参加了农业劳动,体验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他学会了一切农活,锻炼了强健的体格。毛泽东自己也说过,“父亲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
  可以说,是母亲的仁慈、施舍、博爱和父亲的勤俭、倔强、刚毅,共同塑造了阴柔与阳刚兼备的毛泽东。
  二、发达教育的培养
  韶山冲虽然是个山沟沟,地处偏辟,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教育兴盛。毛泽东八岁之前还在外婆家里住着时,就当了舅舅私塾的旁听生,当父母把他接回韶山时,距他家几十米远的南岸,就有邹春培先生办的私塾。他在这里读了两年半后,又到桥头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李家屋塘等处私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我们不得不感叹,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竟办了那么多学校,大家那么重视教育。毛泽东从小就有受教育的机会,从小就吮汲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养料。
  毛泽东把自己前后六年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他虽然对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旧式教育很反感,但凡是老师要求学的都学进去了。“六年孔夫子”启迪了毛泽东的智慧,丰富了他的才学,从小打下了厚实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汉语基础,让他成年后引经据典,应用自如,也使他对历史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无论做文章,还是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 古为今用。周恩来说:“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韶山的老师们不光给毛泽东传授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是韶山冲唯一的秀才,游幕江浙时,亲见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创伤,深知清廷的不可救药,愤而回乡办起中西合壁的私塾,决意造就下一代,以救国救民。毛泽东因仰慕毛麓钟的声望与学识,拜他为师。毛麓钟一向喜欢天资聪慧的堂侄毛泽东,对他十分爱护。一有闲暇,便介绍自己在外的经历和见闻,讲述自己富国强兵的主张。教育毛泽东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救国救民必须先了解时势,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麓钟的教导使毛泽东眼界大开,并促使他爱国爱民的意识日渐明朗。
  赞成维新的新派教师李漱清,在湘潭师范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走南闯北,到过日本,见识很广。1910年回到韶山,向群众讲述在各地的见闻和爱国维新的故事,宣传去除神佛,把庙宇改为学堂。毛泽东很钦佩他,两人成了忘年之交。李漱清老师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对少年毛泽东影响很大,尤其是他向毛泽东推荐的那本《支那瓜分之命运》的书,让毛泽东读了以后“很受刺激”,激起了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外出求学的愿望。
  1936年,毛泽东曾回忆:“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后来他进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更是个不一般的学校。它开设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体育等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洋学堂”,与北京的“同文馆”等并称为中国现代教育最早的新式学校。学校的音乐老师还在日本留过学,受过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学校的图书室有许多书报杂志,学生自修还有自修室,教学设备十分先进。毛泽东进了这样的学校,深感耳目一新。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地方教育的兴盛发达,对少年毛泽东的成长自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文化风尚的浸润
  韶山自舜帝巡视之后,流传大量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智慧故事,是一个艺术气氛极其浓郁的地方,培植着毛泽东最初的艺术细胞。韶山一带有舞狮赞狮的习俗,舞完一个故事后,大家轮流唱赞狮词。毛泽东八岁那年春节,唐家圫来了耍狮子的。他同大家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舞狮。有人提议毛泽东赞狮,他平时看过耍狮子的,也听过大人赞狮,自然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学着大人们的样,提起嗓子,大声赞了起来:“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 肉放烂些煮。”有板有眼的几句俏皮的赞词,说得大家哈哈大笑。都说毛泽东赞得好,小小年纪就出口成章,是个奇才。
  他在南岸发蒙时,老师邹春培让他对对子,老师出上联“世上万般皆下品”,毛泽东回答“天下唯有读书高”。邹老师说出“濯足”时,毛泽东不加思索地以“修身”回应。邹老师又出“牛皮菜”,毛泽东接着回答“马齿苋”。邹老师连连点头,一连说了几个“好!”
  毛泽东的堂祖父毛兰芳是韶山著名的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许多咏韶山的诗作收录在毛氏族谱中,是毛泽东必读也喜读的书。他的堂兄、塾师毛宇居,擅长作文与书法,被誉为“韶山一支笔”。他们都给了少年毛泽东以重大影响。韶山自古以来“民习勤苦,人尚气节,家好诗书”。少年毛泽东读了那么多中国古典小说,如《岳飞传》、《精忠传》、《水浒传》、《封神榜》、《说唐》、《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什么《史记》、《汉书》、《纲鉴易知录》、《校邠庐抗议》、《盛世危言》等,都可在附近借到。是对韶山这个山沟沟里文化发达最好的证明。
  韶山冲山高林密,相对封闭,古朴的文化风尚在这里长期郁积不散。毛泽东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17年,自然受到浸润。杨昌济先生早就发现了韶山地方风尚对学生毛泽东的影响。他在1915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韶山人民诚实淳朴、勤劳节俭的古老尚朴之风,世代相传,影响着冲里一代又一代子孙。毛泽东更深受影响。他在外婆家里、在自己家里、在私塾老师中,在周围的邻居中,都受到这种氛围的熏染,使他一辈子痛恨奢华,保持着勤劳节俭的作风不变。尽管他走南闯北,但一口韶山话始终未改,仍然保持着睡木板床、穿长筒袜、用牙粉刷牙、爱吃辣椒等习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生活简朴,淡饭粗茶,穿着补丁裤子作报告,睡衣、拖鞋补了又补。
  四、 社会时势的造就
  过去有句老话,叫“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毛泽东诞生前后的一个世纪,正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乱的世道,是最需要也容易造就英雄的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大劫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湖南巡抚吴大徵率3万湘军赴辽宁抗日,踌躇满志,不料大溃于牛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尤其是湖南人民极大的刺激。他们深感亡国灭种的危险就在眼前,于是一场以救亡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具有强烈自信心的湖南人,抱着“救中国必自湖南始”的使命感投入变革。但不久变法失败,谭嗣同、唐才常等相继牺牲,给湖南人民以血的教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由完全的封建社会沦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肆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5年,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县城被辟为帝国主义的“寄港地“,外国帝国主义的轮船和军舰在湘江耀武扬威,横冲直撞。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直接进入湘潭后,不仅使民族工商业受挫,而且使农村土地兼并加剧。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劳动者辛勤开垦出来的田地,68%落入了仅占人口6.5%的地主、富农手里,而占人口71%的贫雇农,却只有5.8%的土地。地主、富农家田连阡陌:”打开大门八百亩,绕屋一周千二三,十里青山无间破,别人土地不相参”。大部分农民纷纷沦为地主庄园的佃户。“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柴棍红薯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这些民谣,是当时韶山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无时不震撼着少年毛泽东的心扉。尤其是他在阅读了《盛世危言》《校份庐抗议》等一批带有爱国主义色彩的书籍后,深为祖国民族的前途担忧,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朴素思想开始转化为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1910年湖南大闹饥荒,长沙发生饥民暴动,无数饥民惨遭杀害。毛泽东闻讯,极为愤慨不平。这年夏,青黄不接的时候,韶山发生粮荒。穷人要求富户接济,并开展了“吃大户”的运动。离韶山不远地方的哥老会首领彭铁匠,聚众造地主的反,后被砍头示众!彭铁匠成为少年毛泽东脑海里第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英雄。
  就在这时,韶山毛氏家族中也起了风波。一个外号叫“花脸”的毛承文,带头闹平粜、清算,被封建族长押进祠堂,准备沉潭。毛泽东挺身而出,同穷乡亲一道,冲进祠堂,替毛承文辩护,怒斥族长,终于解救了毛承文。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使他正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他后来对斯诺说:他始终忘不掉,影响了他的一生。
  从内因上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韶山之所以出了毛泽东,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除了上面所述的原因外,根本的还是毛泽东自身的原因,是他后天的努力,是内因在起主要作用。
  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毛泽东,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刻苦好学,方法讲究
  不可否认,毛泽东很有天赋,从小聪颖,老师毛麓钟曾说过“润之有超群的领悟力和非凡的记忆力,有独特见解。”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勤奋,好学,并把刻苦学习贯穿了自己的一生。
  毛泽东从小喜爱看书,即使在家务农,从早到晚有许多农活要干,很辛苦,但他的学习兴趣丝毫未减。他总是先把父亲叫他干的活干完,再找个僻静的地方抓紧时间看书,做到劳动、学习两不误。一天繁重的劳动回来,已经十分疲倦,还要按父亲的吩咐把家里的收支账记好,然后才能开始夜读。嗜书如命的他,经常深更半夜还舍不得把书放下。父亲发现骂他浪费灯油。他就用蓝布被子遮住窗户。
  在停学务农的两年里,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正式出版的书读了,未公开发行的族谱之类也读,连和尚的经书也借来读。韶山冲里的书借读完了,他就翻山越岭去唐家圫,向舅舅和表兄们借书。在长沙读书时,他把家里给的生活费三分之一买了书报。在省立图书馆拼命读书的样子,他说就“像牛闯进了菜园”。
  毛泽东不仅爱读书,更讲究读书方法,学习效率特高。小时候,他给小朋友介绍他的读书方法就是要“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后来他又说,读书还要做到“四多”:一是多读。他一生博览群书,没有一天不读书,去世的当天还读书、读文件11次,近3个小时。他一生读过多少书,无法计算,遗存的图书有近10万册。
  二是多写。课堂听讲写课堂笔记,课后自修写读书录。三是多想。独立思考。他说,不论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名流学者的话,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认为对的才接受,认为不对的就应该抛弃。四是多问。他从小就好问,还是在外婆家的时候,他就向大人们提出过许许多多问题。舅舅对外婆说:“石三伢子是个爱动脑筋的伢子,喜欢提问,有的连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说,学问、学问,学与问是不能分离的,“学问”二字连起来成一个名词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不但要好学,而且要好问。
  (二) 热爱人民,同情弱者
  毛泽东受母亲优秀品德的熏染,从小心地善良,热爱劳动人民,特别同情穷苦者。弟弟毛泽民说他是菩萨心肠,总是替穷人说话,见穷困的人就帮。在韶山流传着许多毛泽东济贫助弱的故事。如他带饭给没有饭带的同学吃。路上遇到穿着单薄的青年,将自己的夹衣脱下给他穿。父亲要他去一老板家借100元钱回家急用,但当他看见一瘦弱老婆婆哀求老板借两块钱为儿子治病遭拒时,顷生同情之心,不顾回家挨骂,硬将三块光洋塞进婆婆手里。大雨来临的时候,大家纷纷奔向自己的晒谷场抢收稻谷,他却帮邻居毛四阿婆的忙去了。父亲很生气,拿起竹扫把要打人。毛泽东理直气壮地说:“人家6个人,一年只收得14担谷;他们还是佃的田,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家也是6个人,一年收得80担谷;他们家那么少,我们家那么多,又是自己的田,冲走一点也不大要紧。”父亲一听火冒三丈,说道:“你还要不要吃饭?”毛泽东干脆地回答:“我每餐少吃两口就是。”
  毛泽东的堂叔父毛菊生,家境十分贫困。他和母亲经常瞒着父亲给予一些援助。后来,毛菊生不得不将赖以活命的七亩田出卖。毛顺生要买。毛泽东认为这是趁人之危,只顾自己发财,极不道德,与母亲一起坚决反对。毛顺生却认为,既不是偷,又不是抢,执意把弟弟家的田买了进来。毛泽东对父亲很是不满,一直耿耿于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次与堂弟毛泽连谈及这件事,他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即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你父亲是堂兄弟,买你家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怎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情,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
  热爱人民、同情弱者,为受压迫者鸣不平,永远站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立场上说话,成为毛泽东毕生不变的可贵品质。
  (三)志向高远,勇于担当
  毛泽东从小胸怀大志,抱负宏伟,这是他与一般农家子弟相比,更为独特的地方。他不仅喜爱读书,而且喜欢动脑,勤于思考。当他读了许多中国的古典小说后,发现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就是这些书中的主人公都只有将帅、官吏、公子、小姐,而没有劳动人民。有的书里虽然也写了市井游民,但是都不占主要位置,而且显得愚昧、粗蛮。他带着这个问题,询问了许多人。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觉得这是一个怪问题,从来没听人家提出过。他为这个问题,“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他分析小说的内容,终于发现: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不是作田、做工的,没受过人间的艰苦,而且对于作田做工的劳动者,内心里也不是很喜欢的。种田的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哪有条件和机会读书识字?就是识了几个字的农民,又哪能写书立说呢?他自己找到了答案,立志发奋读书。他说:我们将来也要写书,要写农民和工匠的书,要把农民和工匠写成英雄豪杰。
  从他少年时的一些小诗中,也可窥见他胸怀大志,气势非凡。塾师毛宇居因为他上课偷看小说将他撵出教室罚他写篇作文。他在天井旁看着池内的小鱼,触景生情,一首打油诗脱口而出:“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看了毛泽东交来的这篇“作文”,大为震惊。没料到他小小的年纪思维如此敏捷,其诗寓意如此深远,心中暗暗称道:真是奇才。晚上,他又将毛泽东的《天井》读了几次,越读越发现其中妙趣,并将该诗抄写在《诗经集解》上,保存起来。
  在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他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赠父诗,把它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赠父诗,表达着他励志好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在东山学校读书时,他从同学萧三那里借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 在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和林肯等人的传记上画了许多圈圈。他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重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不是经过8年的艰苦战争之后,终于得到了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过了不久,他给自己起名“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富国强兵”的梦想而奋斗。
  毛泽东进入一师后,他的读书目的更加明确,就是要探求人生的真谛和救国救民的根本途径。他主张青年人要有高尚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而人之所谓立志,就是要追求真理,为实现真理而斗争。他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他决心做确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不做“金玉其外,不学无术、专为自己而生活的小人”。他与朋友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不谈家庭琐事。他觉得应当谈论和关心的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四)服从真理,孜孜以求
  当时,对于如何救国救民,有的主张科学教育,有的主张社会改良,有的主张实业救国,有的主张君主立宪,有的主张三民主义。毛泽东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
  他曾拥护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以实际行动新军当了半年兵。随着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说这个时期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 他很欣赏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认为他的互助论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意思更广、更深远”。他也认为温和方法最好,主张实行‘呼声革命’、‘无血革命’。他最感兴趣的是工读互助和新村主义,曾邀蔡和森、张昆弟等人在岳麓山组织“工读同志会”,半工半读,进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实验。他还草拟了一个颇为详细的“新村”建设计划,作为他改造社会的一种构想。驱张运动结束后,他和彭璜等人发起领导了湖南自治运动。但是自治运动的尝试很快失败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传到了中国。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使毛泽东更加认清了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认清了统治阶级与民为敌的本质,认识到中国政治改良这条道路是绝对行不通的。他先后两次到北京,在与李大钊、陈独秀的接触中,他对无政府主义产生动摇,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反思以往的斗争实践,他认识到温和的革命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过去,他的主要注意力在教育圈子里,曾殷切期待“大哲学家”、“大伦理学家”出世,担当起改造人们思想和世界的重任。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实际中,他开始看到过去没有发现的人民大众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开始觉得许多人虽然“办了些教育,却无甚效力”,从而明确提出实行社会改造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民众联合的基础是由于有着反抗压迫者的“共同的利益”。为此,他号召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联合起来,为减轻地租捐税、解决吃饭问题而进行抗争;号召学生、教员、妇女各界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要求联合起来,最终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从此以后,他把自己置身于民众之内,依靠民众的力量,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带领中国人民把一个备受外族欺凌、人民做牛做马的黑暗的旧中国,变成了昂首挺胸、人民当家作主的光明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巨大成功和他那扭转乾坤的气势,让人们把他看作神。他虽然确实很神,但不决不是神。他是人,是韶山一位普通农民之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忠诚的儿子。
  伟大导师列宁说过:“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毛泽东就是时代创造出来的伟大人物。是时代需要毛泽东,召唤毛泽东,也锻炼了毛泽东,筛选了毛泽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