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此地:35年后出现一怪事,至今无解!
散文雜說 红公民 6个月前 (12-16) 5070次浏览 0个评论
米兰萌宠之家
0
1958年4月13日,毛泽东来到了广州,召开一个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工业问题。在会议之余,毛泽东决定去广州郊区看一两个农业社,检查农村和农业的情况。4月30日下午,三辆小汽车自广州方向疾驶而来,在广州市郊区棠下农业社村口停了下来。毛泽东走下了车,笑眯眯地缓步走到聚集在这里迎候的社员面前。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正要把社干部介绍给他。欣喜若狂的几百个社员一下子围拢上来,鼓着掌,欢呼着,将毛泽东团团围住了。毛泽东含笑环视人群,频频举手答礼。社长钟叙本赶紧说:“让开一条路。”
众人自觉地让出了一条小路。毛泽东沿着街道向村里走去,石砌的街道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人们。毛泽东向他们点头致意。
进了村,钟叙本把毛泽东引进了农业社办公室。室内有一条长方形的桌子,钟叙本和社党支部书记梁富与毛泽东并排坐着。毛泽东逐一询问了他们的名字、年龄,接着便问道:“你们今年的生产还可以吧?”
“今年比去年好得多了。”28岁的钟叙本回答。
“社里养了多少头猪?”
“3800多头。”
“社员自养的多少?”
“300多头。”
毛泽东听了表示满意,点着头说:“那样好,我赞成,合作社应该多养些。”
在毛泽东与钟叙本谈话时,旁边的陶铸插话说:“你们今天能够见到毛主席,今年生产要搞得更好啊!”
毛主席视察此地:35年后出现一怪事,至今无解!
毛泽东又微笑着问:“你们合作社会散伙吗?”
党支部书记梁富利利落地答道:“散不了,铁桶江山!”
“散不了?为什么?”毛泽东问道。
“第一,我们社的收入增加,比单干户好。”钟叙本说,“入社前,按照上小农水平,大小人口平均计算每人一年纯收入107.4元。”
“现在呢?”毛泽东问。
“去年我们每人平均纯牧入164元。”
毛泽东点着头,满意地、慢慢地说道:“啊,从107元增加到164元!”
陶铸笑着问:“还有第二呢?”
钟叙本这才想起自己说了第一,没说第二、第三,连忙提高嗓子说:“第二有共产党、有毛主席的正确领导……”话未说完,在座的人已经纵声大笑。
全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毛泽东也用含笑的眼睛望着大家。摄影记者蔡忠植“咔嚓”一声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日后,刊载“毛主席视察棠下社”的图片,就是以这幅照片作典型。
接着,毛泽东询问了社里的公共积累,党、团员情况,社干部们都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勉励说:“大家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生产搞好。”
然后,他指着在座的广州市郊区党委书记、乡党委书记,问广州市长朱光说:“这几位同志是谁呀!”
朱光一一作了介绍。陶铸打趣地说:“现在是四级干部在一起。”
毛泽东转面对着陶铸说:“连你,我,我们是六级干部在一起了。”
大家跟着欢笑起来。
这时在社办公室门前的人越聚越多,欢呼声此起彼伏。毛泽东闻声,走出了大门,立即几十几百只手伸向他。他高兴地把手伸向大家。握手时,他总是笑,点着头说:“感谢你们对共产党的信任和爱戴。”
毛泽东边同群众握手,边向着村庄西北面的干部试验田走去。走出村尾,在榕树脚不远的地方,便是一片葱绿绿的稻田。他站在田边,仔细观察后说:“这禾长得不坏!”
陶铸问社干部道:“一季稻能打多少?”
“大约可打700斤吧!”钟叙本说。
接着,毛泽东问旁边的梁富利说:“会倒伏吗?收成有没有保证?”
梁富利回答说:“只要搞好排灌,倒伏不了的!”
毛泽东沿着田埂走去。
广州不像北方,初夏的太阳就已经像火一般毒热。乡党委书记潘湛递给毛泽东一顶广东人常戴的竹制的遮阳帽。毛泽东接过它,略略端详了一下,轻轻地戴上,笑着说道:“我也像个农民了。”
突然,他发现了一块奇怪的菜地。站在他旁边的人指着瓜田里的作物介绍说:“这是藿香,这是黄瓜,那是豆角、生姜,一块田同时种了四种作物呢!”
“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就很高了。”毛泽东表示满意。
再往前走,众人便来到了干部试验田。这时农民妇女黄三女气喘吁吁地从村庄赶来,拨开人群,跑在毛泽东的身后,将一柄布伞撑开,小心地给他挡住炎热的太阳,毛泽东理解她的心情,没有拒绝,只是笑着说:“你这么撑着,很累的啊!”
试验田的稻禾生长得特别好。社副主任钟礼明介绍说:“干部试验田一季稻计划收获1600斤,两季稻3200斤。”
毛泽东问道:“一季稻就可以收获这么多吗?”
问罢,他一抬头,发现北面小渠那边的田垄上站满了二三十个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几十双乌溜溜的眼睛,正全神贯注地瞅着他,不好意思挨近过来。他立即笑着迎上前去。一个叫任溥华的学生勇敢地从渠那边跳过来,学着大人的样儿,两只手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毛泽东问道:“你们是哪里来的,来这里做什么?”
任溥华高兴地回答说:“我们是广州市第三十中学的学生,到棠下社参加勤工俭学劳动来的。”
“你们劳动得好吧?每天能赚多少工分?”
任溥华操着普通话回答了毛泽东。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说:“你们都懂得一点,可以讲一些了。”然后,指着他们问身旁的社干部说:“你们欢迎他们吗?”
大家都笑了。钟叙本回答说:“社里劳力不够,我们双方订好了合同的。”
毛泽东转身往回走去,沿着旧路。一行人穿过村庄。太阳西下。毛泽东要离开村子了。四面八方的人流跟着他移动。他走到那里,欢呼声和掌声就在那里响起。毛泽东走在夹道欢送的群众中,特别关心老年农民,跟他们一一握手、问好……
欢呼声一直伴送他的汽车离开村口。
当天从黄昏到晚间,整个棠下社都沉浸在幸福、欢乐的气氛中,老年人、青年、妇女、孩子,在街心上、在家里、在树脚下,一簇簇,一群群,兴高彩烈地议论着毛泽东参观棠下的一点一滴。党支部决定立即召开全社动员大会,叫大家永远不忘毛泽东对大家的关怀。在会上,有人提议团员和青年修一条幸福路,这马上获得鼓掌通过。第二天,青年们开始测量,连夜开工,第三天就修好了路坯,至今村西边的那条路还在走着。
在会上,有人建议说:“毛主席视察时,我们村的猪平均一人不到一头,要大力养猪。”
“好哇!”这也获得大伙儿的响应。
不久,全社的生猪增加到6000头,平均每人两头。
毛泽东视察棠下村,给棠下人留下了建设新农村的巨大精神财富,也成为乡亲们最珍贵的记忆。村里人将这事编成了歌谣传唱:
毛主席来到棠下村,
跟我们社员来谈心,
他问庄稼长得好,
又问生产怎么样……
在悠扬的歌声中,棠下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毛泽东视察棠下村的照片公布后,周恩来、贺龙和朝鲜主席金日成等30多位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也来到棠下,参观当地的深翻改土试验。这个新农村学习热潮持续很长的时间。1968年,巴基斯坦友人访华,在接受毛泽东接见时,赠送了100棵芒果树苗作为礼物。此时正好是毛泽东访问棠下村十周年的日子,中央办公厅以毛泽东名义转送给棠下村25棵树苗,但因水土问题,最后只成活了两棵。村民赶紧在两棵树周围做了不锈钢护栏进行围护,还添加了一个醒目的牌子放在旁边,上书“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送来的芒果树”。奇怪的是,种了20多年,两棵芒果长得树枝茂盛,叶子也很多。可它们枝繁叶茂,就是不开花结果。
直到1993年,一件很偶然的事情,终于改写了两棵芒果树只长叶子不开花结果的历史。这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韶山的少先队员组织到棠下村进行访问,带来了韶山的水和泥土。他们把它们倒在芒果树脚下,孰料第二年芒果树便开出了满树繁花,第一次结了果,芒果长大又香又甜。以后,年年结果,且果实越来越大,越结硕果越累累。
至今,这仍然是棠下人难解的谜团。(作者:陈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