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1 09:16:0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蒋高明
不要让白色污染变成“白色恐怖”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由于工作关系,我连续多年在农村考察,一个严重的现象令人忧心如焚,这就是愈演愈烈的耕地白色污染问题。北方耕地几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覆盖。从空中俯瞰,白茫茫一片;高速公路两旁,白色塑料膜一望无际,好像走入了一个“水汪汪”的世界,真是“白色恐怖”。 田间地头、渠沟路旁,甚至大街上、农户的院落里,都处都是废弃的农膜。旧的农膜没有处理完,新的农膜又铺上了,这一奇特景观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是根本看不到的。我曾实地考察过几十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大张旗鼓地应用农膜。 使用农膜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建造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或水果;二是直接铺到耕地上,生产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或作物。在山东、河北农村,我了解到,目前农民种地,除了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外,花生、土豆、西瓜、大蒜、茄子、辣椒、黄烟等作物,几乎毫无例外地覆盖农膜。 据农民介绍,土地覆盖农膜后,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湿度,生长季节可以延长,产量能够提高20%到50%,个别作物的产量甚至可以翻倍。通过覆盖农膜增加产量是农学家的新技术发明,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我们的生态环境能够承受多少农膜污染?目前,我国每年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到40%。这些农膜在15-20厘米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性很差的难耕作层。 尽管一些勤快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挑出,但他们仅仅是将农膜从自家的田里扔到地头上。由于农膜质量较轻且沾满了土,回收利用的价值并不大,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收这种废品。当农膜积累多了以后,农民大多是一把火点了,可燃烧后的农膜造成的污染更大。 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004年正式生效的国际《斯德哥尔摩公约》,把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代苯、二恶英、呋喃以及多氯联二苯12种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POPs,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它们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很长(最长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毒性极强,可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中毒、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焚烧农膜极易产生上述12种POPs中的至少5种,即后5种。 二十年前,农业部和科技部的官员希望科学家们尽快拿出降解农膜的方案,筛选特殊的微生物来分解农膜。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令人兴奋的消息。虽不断有人传言研制出了可降解农膜,但是,因其价高质劣,农民根本不用。这里,主管官员和科学家们都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农膜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哪里有什么微生物愿意“吃”它们?为什么不研究替代措施或者制定政策,让老百姓停止使用农膜,从源头控制白色污染呢? 诚然,大量使用农膜,产量上去了,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好吃了,即质量下降了。任何生命的生长都有其固定的规律,本来长得慢的非要让它长得快,其代价就是质量的下降和环境的污染,表现在作物和蔬菜上就是风味下降和耕地污染。在农村,我看到大蒜基部比拇指粗,这在二三十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农膜和化肥的“贡献”。农民也说,现在的大蒜辣味不足了。 产量高,农民可多卖钱,至于好吃不好吃,没人操心。可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农膜增产后的利润“大饼”被更多的人瓜分了,他们为农民留的部分是最少的,而风险却让农民来承担。农膜商、运输商、出口商、批发商、田间小贩、零售商,他们的眼睛早就盯上了农业增收带来的那点可怜的利润(国家减免农业税或粮食直补带来的效益很快就被涨价的农资抵消了)。农民承受了土地污染的苦果,但他们永远处在社会的底层,即使提高了产量,但多出来的收入远没有外出打工合算。在沂蒙山区,我了解到,非常新鲜的蒜苔前天是5角一斤,昨天是4角,今天就是3角了。某年大蒜田间价是1.2元/斤,第二年却只有0.7元/斤。 通过铺膜并增施大量的化肥来提高土地生产力,正如给土地吃“鸦片”,植物长快了,产量提高了,但是,土地就会对这些物质产生强烈的依赖,地越种越“瘦”。现在农民普遍反应“地不上大量化肥就不长庄稼”。那些残存在土壤中的农膜,再加上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等,将逐渐在耕地中积累,长期下去,耕地将元气大伤。 中国人用地养地5000年,而使用农膜约20年,中国的地力已经下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如还不改弦更张,继续种地不养地,100年后,将无健康的耕地可种。而且,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中国人一边吃化学化的食物,一边呼吸含有二噁英的空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受害最大,中国农村癌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危险的信号。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没有找到降解农膜的办法之前,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却仍然积极推广。 覆盖农膜带来的增产,相比其带来的危害可谓得不偿失,而且增产不一定非要覆盖农膜。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而使土壤变黑,即将秸秆通过牛羊等动物转化成肉、奶和肥料,肥料产生沼气提供能源后,再将沼渣和沼液还田,就能逐步培肥耕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依然能够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达到覆盖农膜的效果,这个做法能使土地持续保持高生产力,而非短期保持。增加动物生产和能源生产后,耕地所创造的价值大大高于覆盖农膜带来的效益。增加有机肥就会减少化肥用量,取消农膜覆盖就会使生产成本下降,并从源头杜绝白色污染。所有这些事关农业根本出路的问题,我国的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为什么不重视呢? 总之,提高农民收入,必须采取正确的做法,增产的同时要增效,要保护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杀鸡取卵”式地用地不养地,甚至毁地、害地的做法,不能再持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