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规律不可违背 左旋能量 生命源泉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南日报刊文:毛泽东的君子情怀 [复制链接]

1#
2018-11-10 15:15:0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文珍

  人民领袖毛泽东。

  编者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君子”是一个高尚的道德符号,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什么样的君子情怀?展示了什么样的君子风范?
  “君子”一词在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至高的道德符号。《周易·乾》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古代士人乐于将所有受人崇敬的品德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拿来比况君子,君子情怀根植于每一个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人心底。纵观领袖毛泽东的一生,虽然他从未以君子自居,但他那牵系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发自肺腑的“君子”情怀。因为这种情怀,他少年图强,怀着一腔热血上下求索,以书生之力拯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因为这种情怀,他殚精竭虑,凭大智慧运筹帷幄,穷毕生之功改写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百年屈辱;因为这种情怀,他两袖清风,逝世时除却满室书香外身无长物,但那注定光耀千古的高尚人格却早已融入中华儿女跳动的脉搏中,成为无比珍贵的瑰宝润泽天下。回望历史,他那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伴着历史的车轮侃侃而来,振聋发聩地回应着儒家关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千年叩问。
  1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都说“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君子之爱,是博爱,更是大爱。诗人艾青曾写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赋予了爱国情怀的大爱以神圣的使命。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幸而,中华民族是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幸而,古老的三湘大地哺育出了一个具有伟大爱国情怀的英雄毛泽东。
  毛泽东从不吝啬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他笔下的山,有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有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他笔下的水,可以是“云横九派浮黄鹤”,也可以是“洞庭波涌连天雪”,神奇曼妙、变幻无穷。恰是因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把一生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支撑他的最强大精神力量,莫过于他那萦系胸中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情怀,引领了毛泽东一生的求索之路。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立志读尽天下书,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无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甚至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学说等,毛泽东都作过认真的研读。孜孜不倦的努力,成就了他手不释卷、信手拈来的大气度、真本性,更为后来他走上为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奋斗的伟大历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20年,毛泽东在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之后,他潜心钻研,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完成世界观的转变,在不断思考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之中,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改造中国和世界”之路。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终其一生,毛泽东追求的是让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沉重的枷锁、迎来崭新的发展和希望;追求的是中华民族摆脱深重的民族危机、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追求的是古老的中华大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那一声振臂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那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流露的是一个青年将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英雄使命与宏大抱负。从上海建党到安源罢工,从农运讲习所到挥师井冈山,从反“围剿”到长征,从抗战胜利到解放全中国……一股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大爱情怀,支持着他带领着四万万中国人民突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层层的封锁,不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2 舍家为国的奉献情怀  信仰,总能让人甘愿奉献一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儒家道德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奉献,是君子道德的最高标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地牺牲奉献,他们那舍小为大、舍家为国的奉献情怀,留在了诗词里,成为了士人君子永恒的精神财富。这里面,就有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壮志难酬,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义无反顾,更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慨然赴死……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的情怀,也成就了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胸襟和境界。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他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他鼓舞将士“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泽东不仅从思想上做好了舍家为国的准备,更用实际行动坚守住了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大情怀。他留爱妻在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工作,派胞弟去边疆开辟革命新区,送长子出国上战场……一方面,他用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庄严宣告,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时代。另一方面,他却在默默承受着挚爱、至亲们一个个将宝贵生命献给戎马倥偬岁月的牺牲奉献。为了人民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毛泽东一家先后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无怨无悔,满门忠烈。
  为了大义,他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诗句,阔别父母和故乡;为了大义,他“凭割断愁丝恨缕”别离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事业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的长子毛岸英,自小便跟随父母四处奔波,吃百家饭,行万里路。杨开慧被捕时,年仅8岁的小岸英甚至也同妈妈一起被关在长沙协操坪监狱里,杨开慧就义后,岸英和兄弟岸青、岸龙被送到上海,后来流落街头。颠沛流离中,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才找到他们兄弟,此时岸龙却已经失踪。
  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以身殉国,消息传来,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沉默了许久之后,他只是“唉……”了一声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当中央提议要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这位伟大的父亲却强忍住内心的悲痛拒绝了:“我还是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3 愈挫愈勇的执着情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君子的执着情怀。三湘四水,向来是迁客骚人留驻之地。自性芳爱洁的屈原受谗见黜,被楚王流放于湖南,留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永贞革新失败的刘禹锡谪贬湘西,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执着……那些历经磨难而不改初心、不变本色的执着,融合了近代湖南人的骨子里的硬气,成就了毛泽东内心那股愈挫愈勇的执着情怀。
  著名美国记者斯诺在其名著《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毛泽东:“不可否认地,你会觉得他在他内心中存在着命运的某种力量。这并不是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坚定的本质的活力。”这种执着的活力背后,既饱含着他关于理想抱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乐观坚定,又映照了他对于前途道路那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不迫。
  从参加建党到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到长征、到陕北直至“北京赶考”夺取全国胜利,在革命事业上,他曾几度沉浮,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和危险,但面对挫折和困难,他始终自信着,倔强着,执着着,因为他从来都知道:“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出发,果断决定停止攻打长沙的计划,带着队伍转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然而,这一符合实际的决策却遭到中央的批评、指责,他们认为毛泽东“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随即毛泽东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当时还误传毛泽东“被开除党籍”,使他一度成为“党外人士”。对于这些不公平待遇,毛泽东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着眼于革命事业的大局,宁可委曲个人,也要遵守组织纪律。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县召开会议,会议不顾王稼祥、朱德的反对,对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方针进行了批判,最后撤销了他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而由周恩来兼任。此后长达两年多里,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重要决策上都失去了发言权。这对毛泽东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但在会后,他做出了两点表示: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仍然愿意积极对待党的工作,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对在宁都会议上支持自己的王稼祥说:“算了吧,我们是少数,还是服从多数吧。”又对为他送别的周恩来表示:“前方军事急需,何时电召便何时来。” 在被整、靠边站的岁月里,毛泽东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正确主张,依然保持泰然自信心态和顽强坚韧的品格。他曾说:“撤了我的职务,还开除党籍,也不打紧嘛,总不至于不准我革命,我们还要在井冈山干下去。”他坚信自己的观点、路线是正确的,终将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尽管这一过程中可能是漫长和痛苦的,但执着的情怀支持着他抓住一切机会和可能条件不断充实自我,为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4 重情重义的真挚情怀  在这个世界上,情和义一直是无价之宝。明代方孝孺有言:“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而在汉语里,“义”字的含义从来极富铿锵阳刚之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因此,君子应当是有着重情仗义真挚情怀的人。
  毛泽东是一个本真的人。他对长辈以敬、待兄弟以诚,从不以主席自居。解放后,他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发来的信件,虽日理万机,但建国初期与亲朋故旧的往来通信,毛泽东都坚持自己亲笔回信。他对家乡亲友的复信,龙飞凤舞,字字有情。他的老同学周世钊曾向他建议:一般亲朋好友的复信,交给秘书去处理吧!毛泽东回答道:“这不好。亲笔回信,是对亲朋好友的尊重;再说,秘书不知道来信者与我的关系,要向秘书讲怎么称呼,怎么复信,写什么内容。这样,比我自己复信的时间还要多,还不一定写在点子上,不如我自己提笔写几句还省事得多。”
  毛泽东一生所得稿酬颇丰,但他很少自己取用,每每得知在家乡的长辈、同族兄弟、表兄弟、老师、同学、邻居,甚至少年时一道看牛割草的朋友生活困顿无以为继之时,他大都慷慨解囊给予补贴帮助;他代杨开慧向岳母杨老太太尽孝,自新中国成立始,每年给岳母杨老太太寄两次生活费,每次600元。有时秘书忘记了,他便叮嘱要补寄。
  1920年,为了开办长沙文化书社、出版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开展湖南人民自治运动、筹组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毛泽东曾向章士钊请求资助,章从所募集的勤工俭学款项中抽出了一部分,交给毛泽东,解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1963年,毛泽东向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回忆起此事,并让她转告章士钊,“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要还他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1年还2千,10年还完2万。”章含之把毛泽东的话通报给父亲,章士钊回话说,当时的银元是募捐而来,他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而且,当年把钱交给毛泽东,完全是按照杨昌济的意思处理的,因此,自己不能收此馈赠。毛泽东再次向章含之挑明:“我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一点生活补助啊!你们那位老人家一生无钱,又爱管闲事,散钱帮助许多人。他这几年写给我的信,多半是替别人解决问题。我要是明说给他补助,依据他老先生的脾气是不会收的,所以我说还债。你就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账无论如何是要还的。这个钱是从我的稿费中付出。”几天后,毛泽东果然派秘书徐业夫送上第一个2千元。以后,每年春节正月初二,送上2千元。十年后,毛泽东又说:“从今年开始还利息,50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应是多少。就这样还下去,只要行老健在,这个利息就要还下去。”
  5 清正廉洁的自律情怀  鲁国执政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政治治理问题。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意是说,政治的目标就是正确合理,只要上位者以廉正的行为做出表率,举国上下谁的行为敢不正确合理?所谓“三无私”,是指“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是孔子尊奉的“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认为,为了保持自身的品行高洁,做到率先垂范,君子必须时刻谨持自律之心,保证自身的清正廉洁。儒家这种自律情怀,对毛泽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作为父亲,他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作为领袖,他坚持原则,对亲友子女在清正廉洁方面的约束要求甚至近乎苛刻。他从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亲人谋职位,坚持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解放后,许多亲友写信向毛泽东提出想推荐介绍工作和想进京看看,他规定,来京者最长时间不超两个月,不得要求找工作和不返乡。他在处理至亲好友要求介绍工作和亲戚来京要求时,规定了四条原则:一是“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二是“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不要他人介绍,“就近解决,不要远游”;三是除特邀上北京反映基层情况的亲友外,来往路费、住宿费都由自己负责,确有困难者,从他个人的稿费中给予补助。凡来北京者要带基层实情材料,不带任何礼物。未经同意来京者,不接待。四是只听取基层情况、建议,不干涉地方行政,不处理地方具体问题,不搞地方特殊化。他常常鼓励亲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活。在给族亲毛照秋、毛桂昌等人的信中,他反复强调:家中有困难,应在土地改革中听候当地人民政府酌量分配土地,从努力生产中求得解决。毛泽东不但通过直接与亲人的对话劝导他们不要以“皇亲国戚”自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要求当地政府不要对他们另眼相待。如1950年5月27日,他曾写信给湘乡县县长刘亚南:“兹有湘乡四都凤音乡大坪 文氏兄弟四人来信,附上请你看一下……至于文家(我的舅家)生活困难要求救济一节,只能从减租和土改中照一般农民那样去解决,不能给以特殊救济。”
  身为领袖,毛泽东不光严格约束子女和家人,更以身作则,由始至终,贯彻着襟怀磊落的自律情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级别他的每月工资为610元,后来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带头把工资降到404.80元。他有一个小账本,详细记载了每一笔家庭开支。在中南海住,他每个月的租房费、水电费、家具租用费、取暖费都要从工资里出。因为要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工资每个月都不够用,只能动用稿费。毛泽东的稿费是单独管理的,用的时候必须打报告,而且用途要写得清清楚楚,最后由他本人签字。他的睡衣整整用了20年,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他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他吃饭很简单,平常午饭也就是四菜一汤,一碗米饭。所谓四菜一汤,两个热菜荤素各一,两碟凉菜,一个是辣椒,一个咸菜,一个汤。他爱吃红烧肉和鱼,但国家困难时候饭桌上全部素菜。一次身边工作人员偷偷给做了一碗红烧肉,结果毛泽东生气地说:“现在什么时候,老百姓都饿着肚皮,我还要吃肉,谁做的,他要想吃,他拿去吃。”
  毛泽东逝世后,除了几套日常所穿的衣服外,他没有存款,更没有金银珠宝。清理遗物时,在主席的仓库里,工作人员发现大量的旧东西,都是缝缝补补的,里面最好的物品竟然是他当年出访苏联时穿的大衣和帽子。
  今天的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展柜里那一件件仿佛还带着余温的展品,依然在无声地刻画着领袖崇高的精神风范。心怀感恩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透过厚厚的玻璃,感动于他那“千古一人”的人格魅力。人民永远纪念毛泽东,他那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君子情怀,可为天地证,可为日月鉴,浩气万古长存!(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和践行路径研究》(17WTA12)阶段性成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