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关于严厉惩治侵权者的讲话>>> http://www.zuoxuan.net/YS/YS/2.asp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2岁东北抗联女战士逝世 金正恩送花圈表示哀悼伟大的女性 [复制链接]

1#
向伟大的人民英雄致哀!


102岁东北抗联女战士逝世 金正恩送花圈表示哀悼
2019年08月28日 05:59
海外网

原标题:102岁东北抗联女战士逝世 金正恩送花圈表示





  李在德  资料图



  海外网8月28日电 据朝中社28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26日向李在德灵前送花圈,并向故人家属致唁电,对她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

 朝中社报道截图

  金正恩在唁电中指出,获悉李在德同志不幸逝世的噩耗,向故人家属表示深切哀悼。

  据澎湃新闻早前报道,李在德于8月22日下午逝世。

  报道称,李在德1917年出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她是一名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女战士,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

  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海外网 刘强)

责任编辑:王亚南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么好的老同志,故事真实,读起来热泪盈眶。
---红五星


李在德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其他人物相关
李在德,朝鲜族抗联女战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管理局副局长。1917年12月29日出生,1917年12月29日,李在德出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沓道里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0年日本人侵占了朝鲜全境,她一家老小离开故土。1924年夏,举家迁居黑龙江省萝北县梧桐河西屯。是著名抗日女烈士金成刚之女。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在德
国籍
中国
民族
朝鲜族
出生地
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沓道里

出生日期
1917年12月29日
职业
离休干部
主要成就
抗联女战士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管理局副局长
性别

目录
1主要经历
2家庭成员
3个人生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李在德原籍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沓道里,1910年日本人侵占了朝鲜全境,她一家老小离开故土。1924年夏,举家迁居萝北县梧桐河西屯,1928年春在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的崔石泉
1946年春,李在德(左)与朴英善摄于延吉
1946年春,李在德(左)与朴英善摄于延吉
创办的朝鲜族模范小学读书,参加儿童团、少先队。1932年春节参加了汤原中心县委组织的反日宣传队。

1932年秋加入共青团,曾任区团委委员兼任屯团小组长。1933年她和其他团员青年一起在裴敬天、张兴德的领导下,张贴抗日标语,撒传单,送信件和搞联络,坚持抗日斗争。1934年秋,她同裴成春等在汤旺河里创办后方临时被服厂,给部队战士做衣服。

1936年7月,李在德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7月,经冯仲云和赵尚志介绍,李在德和于保合结婚。8月随丈夫到巴兰河上游的东岔河张木营子抗联三军基地参加后勤工作。1940年,李在德在苏联参加军事训练和学习无线电收发报与无线电使用及修理。后到北野营参加训练,继续学无线电。1941年7、8月份,随二路军二支队队长王效明率领的小部队回国打游击,担任小部队的收发报,在宝清、富锦、依兰一带打击敌人。

1942年冬天,李在德随姜信泰政委返苏,被编在八十八旅交通营当战士。1945年3月,八十八旅党委作出了恢复李在德党籍的决定。1945年12月,回国在吉辽军区、吉林省军区电台工作,后任延边朝鲜族干校副科长和龙县妇联主任。著作有回忆录《松山风雪情》。1950年1月,李在德被中组部分配到政务院(国务院)秘书厅秘书处担任机要秘书,负责管理政务院公章和周恩来总理印章及机要文件。1969年到"五.七"干校劳动。1979年恢复人大党委会图书馆主任职务。1982年6月任全国人大党委会秘书局副局长。1982年9月离休。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母亲金成刚烈士是被日军活埋的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从懂事起她就受到崔庸健、冯仲云等革命前辈的熏陶和影响,成为东北抗联6军最早最年轻的女战士。
李在德获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勋章
李在德获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勋章

李在德2岁的时候,因爷爷被地主活活打死,父亲李相熙因参加朝鲜解放"独立团",被日军逮捕入狱,全家跟随奶奶安顺姬于1920年冬来到中国辽宁省丹东郊区农村,1924年又迁移到黑龙江省汤原县梧桐河附近的福兴屯落户。当时屯里有松江省督军吴俊生为发财而开设的"福丰稻田公司",以垦荒方式出租土地让农民租种水稻。由于不断提高地租外,还收苛捐杂税,农民又要受到二房东(吴俊生的代理人)的盘剥,辛苦一年,农民所剩无几,艰难度日。

1928年初春,屯子里来了三个人,其中一位身材魁梧,嗓音宏亮,大约30来岁,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语。他,就是后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二号领袖人物,老革命家崔庸健。不久前,他刚刚参加过著名的广州起义。他作为中共党员和黄埔军校的教官兼第五期第二区队队长、亲率2-300多兵力激战10多个小时。起义失败后,为摆脱特务们的跟踪盯梢,他冲破层层封锁,从广州来到东北。到东北后,他以教书为名,四处传播革命火种,然而处处遇到障碍。他在黑龙江省通河县的大古洞、小古洞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时险些被捕杀害。于是他又来到福兴屯。

崔庸健化名金治刚来到福兴屯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乡亲们集资,在屯边高地上建起了松东模范学校,从而也开创了三江地区朝鲜民族教育的先河。当时10岁的李在德有幸成为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她第一次听教师讲起灾难深重的中国和朝鲜一样,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有着共同的命运。她先后加入共产主义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还担任过小队长和中队长。学校开设了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等课程。音乐课学会的第一首歌是崔庸健校长编的模范学校校歌:"模范学校少年啊,要学习列宁主义,要当列宁好少年,要学列宁好思想;你也学、我也学,都学列宁好思想,你也当,我也当,都把列宁少年当……"。

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学校成了大人们聚会的场所。李在德时常跟奶奶和妈妈到学校聆听崔校长给大家讲革命道理。在这里她第一次听到"共产党"这三个字。崔校长从日寇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罪行,讲到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十月革命。他还讲了资本家和地主怎样剥削工人和农民;讲述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和他参加广州起义的经过。他重点介绍了中国正在兴起的土地革命运动,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及其一切剥削制度……乡亲们听了这些革命道理,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群情振奋,纷纷要求建立自己的革命组织。

继而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反日大同盟,反日青年会等群众性革命组织纷纷成立。

1928年10月,崔庸健秘密发展裴治云、崔圭福和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入党。这是三江地区最早发展的第一批中共党员。随着入党人数的增多,1929年春在鹤立附近的北七号屯成立了中共汤原县委。这是三江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县委,也是全东北组建最早的县委之一。1931年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经中共满州省委批准,扩大为汤原中心县委。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担任县委委员兼妇联主任。

1930年冬,崔庸健还在这里举办过2期军政训练班。这些学生后来大都成为抗联部队的军、师、团级领导干部,并创建了汤原游击队和抗联6军。

1932年4月,崔庸健离开汤原县,前往宝清、虎林、饶河等地发展党组织和组建抗联7军。

李在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小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她作为儿童团员站岗放哨,交通联络、散发传单,张贴反日标语等,不论白天黑夜、积极配合党的地下工作。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以歌舞、话剧、讲演等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反日化装宣传队。她记得1932年春节过后宣传队就冒着寒风上路了,一路经过鹤立镇、莲江口、太平川、格节河金矿、鹤岗煤矿,萝北境内的鸭蛋河、都鲁河、依兰县北部的山村等地,进行了40多天的宣传演出,所到之处往往是讲演者和观众一齐落泪,对促进群众抗日觉醒起了巨大作用。象原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著名抗日将领王明贵等很多人都是在化装宣传队的影响之下走向抗日战场的。1932年冬,李在德由金成哲和裴敬天介绍加入共青团。随后又当选为区里年龄最小的区委委员兼村团小组长。而此时她才15岁。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州省委派干部到各地组建抗日武装。如杨靖宇到南满领导盘石游击队;赵尚志到张甲州创立的巴彦游击队;周保中到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1932年秋未,满州省委派巡视员冯仲云来到汤原中心县委视察并负责组建抗日游击队。他辗转来到鹤立镇北新建的7号屯,被县委安排到李在德家住。于是李在德经常与和譪可亲,平易近人的冯叔叔攀谈起来,听他讲中央苏区的少先队员机智地和敌人做斗争的故事等,学到许多革命道理。无疑,冯仲云成为她革命的又一引路人。

1933年初的一天,冯仲云和县委的干部们在李在德家里开会,突然一群穿着便装的土匪从村西闯了进来。在外面放哨的李在德急忙跑回家报了信。这时土匪已进村,挨家挨户搜抢了,情况万分紧急。冯仲云立即命令疏散,并藏好文件。这时李在德的奶奶安顺姬老人急中生智,叮嘱他"你千万别开口,装哑巴,一切由我来应付"。正说着,几个端枪的土匪进了屋,四下乱翻。当发现李在德和她奶奶身后的冯仲云后,扑上来就是一顿拳脚相加,然后往外拖。李在德的奶奶不顾一切冲上前用瘦弱的身子护着冯仲云,大声哭喊:"饶了他吧。他是我的哑巴儿子,从朝鲜来看我的。"李在德和她的母亲也扑到冯仲云的身边拽住他。众匪见拖不走,恼羞成怒,正准备下毒手。在这危机时刻,村里的地下党员和乡亲们都围了过来,异口同声地说:"这哑巴确实是老安太太的儿子,刚来不几天。"土匪们觉得众怒难犯,悻悻地走了。土匪走后,冯仲云看着李在德奶奶身上被撕破的衣裙和打伤的脸,流下了感激的热泪。事后不久,李在德奶奶病故了。后来冯仲云知道后非常难过,特意到老人坟前放上一把野花,默立了许久许久。

20多年后,冯仲云在北京工作时,见到李在德,仍怀念起她的奶奶:"若不是她老人家,我就早见马克思去了,多好的老奶奶呀!"

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是位正直朴实、群众威信很高的妇女干部。1933年10月4日是农历8月15日中秋节。这天晚上,金成刚和其它县委领导裴治云、崔圭福等在家里开会讨论再次组织游击队的计划。当会议开到第二天拂晓时,突然遭到鹤立日本宪兵队的搜捕,300多人被关押、敌人过筛子一样审讯,企图查出党、团员。但群众都一口咬定不知道。无奈的敌人把叛徒李元珍找来对质。结果,中共汤原县委书记裴治云、组长部长崔圭福、县委委员兼妇女主任金成刚和共产党员丁重九、孙哲龙、金术龙、李振术、林国镇、共青团员石光信、孙明玉、金峰春等12人被扣押,其它人陆续放回。

随后,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开始了。

从裴治云、金成刚、崔圭福到柳仁化,12人轮流被压杠子、灌辣椒水、皮鞭抽打、用竹签扎手指……但无一人屈服,表现出革命者宁死不屈的崇高气概!

敌人以为金成刚是女人、好对付,便恬不知耻地说:"如果交出你女儿就放你回去。"她大声怒斥:"我女儿上山了,去打你们日本鬼子,我相信总有一天她会凯旋的,强盗们等着吧…"气急败坏的敌人把她的手指头给掐断了,但金成刚没有流露出半点怯懦,表现得象钢铁一样坚强!

绝望的敌人凶相毕露,折磨了10多天毫无结果的情况下,挖好大坑开始活埋。从裴治云、金成刚到每一个人,在死神面前大义凛然,毫不畏惧,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当李在德老人痛苦地回忆起这一曾经轰动整个满州省委的惨案时,眼里仍是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八一五"惨案使汤原县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到处都是白色恐怖!但革命者并没有吓倒。由于烈士们没有提供半句口供,幸存的县委委员夏云杰和张仁秋挑起重建游击队的重任。

1934年2月13日(农历12月30日),夏云杰和李仁秋来到七号屯附近党团员骨干们隐蔽的地窖里,与20多名同志精心研究后,于当晚打进鹤岗东边的黄花岗地主孔家大院,没放一枪,仅用2支打不响的手枪就巧妙地缴了械,夺取长短枪16支。随后夏云杰率队迅速转移。

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汤原游击队,几经磨难,经于组建成功了!

不久,采取同样的办法,又智缴萝北县鸭蛋河自卫团的50多支枪和弹药。队伍很快发展到40多人,夏云杰任队长、张仁秋任参谋长。

这几次徒手夺枪的战斗李在德都参加了。然而当部队向山上转移时,夏云杰和张仁秋看李在德才15岁,个子瘦小,怕不能适应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就劝她留下来做地方工作。李在德一听,急得眼泪都下来了,哭着说:"我妈妈牺牲后,我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我一定要参加游击队打鬼子,为妈妈报仇!"被人们称为"裴大姐"的裴成春也出面说话了:"她一个小姑娘,单身一个人在地方怎么办!在队伍里大家还可以互相照顾。"李在德也趁机又插话道:"游击队就是我的家,我哪儿也不去,我什么样的苦都能吃"。队里的领导看她态度坚决,其他人也都为她说情,终于同意留下了。就这样,李在德成为当时汤原游击队里参军最早,年龄最小的女游击队员。

这支创建初期仅有20多人的汤原游击队,后来发展成拥有2千多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而这20多人绝大多数在长期的残酷战斗中先后为国捐躯,李在德是看到抗战最后胜利的少数幸存者之一。
【共产党人一定要不忘初心】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生活

正当李在德因失去初恋情人而发誓终身不嫁的时候,赵尚志司令的一句玩笑,使她与三军宣传科长于保合闪电式地结婚,并由周保中和李兆麟将军主婚和证婚

如雄狮般崛起的汤原游击队,势如破竹,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端掉了多个伪警察署和地主武装,部队迅速壮大。1936年,在赵尚志的帮助下,汤原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军长夏云杰,政治部主任李兆麟。这时李在德已成为6军被服厂和后方医院的骨干,并于1936年7月经北满省委书记冯仲云和被服厂厂长裴成春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提起裴成春,李在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李在德从母亲牺牲后,到部队从没有离开过她。裴大姐对于李在德是妈妈、姐姐,战友为一体的。裴大姐的2个弟弟裴锡哲和裴锡久都为创建游击队献出了生命。三弟裴敬天与李在德是青梅竹马。早在1928年崔石泉(崔庸健)创办的松东模范学校开学时,她俩是同时入学的。不过李在德上一年级,裴敬天因年龄大上了4年级。后来在学生中裴敬天又是最早入团、入党。中等身材、天资超群、才能出众的裴敬天,长得又帅,女孩子们私下里都夸他是美男子。那时李在德家比较穷,裴敬天不仅帮她学习,还省下铅笔、本子给她用,象小妹妹一样关心爱护她。有时还帮李在德家干些活儿,深得她妈妈和奶奶的喜欢,夸他长大一定有出息。李在德也把他当成哥哥,只要见到他心里就特别高兴!特别是看到他带领少先队站岗放哨,进行军训,活象个将军似的。偶尔听到别人夸他,她就从心里崇拜他。当时李在德有一个富农出身的同学李元珍,曾向她提出交朋友的要求,被当面回绝了。他不死心又托人到她家说媒,同样被她的母亲拒绝了。后来正是由于他的出卖和告密,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等12烈士被日军杀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裴敬天更加关心李在德的政治进步。正是在他的帮助和介绍下,李在德不满15岁就加入了共青团。所以李在德在母亲牺牲,在部队与裴大姐在一起时时候,更加思念起裴敬天。那时裴敬天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外地做重要的秘密工作,她就总是为他担心。而且当他回到游击队时,她就特别开心。他们之间很少说话,更难单独在一起,但只要见到他,李在德就感到安心,愉快!屡建战功的裴敬天,成为当时朝鲜族骨干中提拔得最快的6军2团政治部主任。而那时他才23岁。

1935年冬的一天,裴敬天从前方打仗回来,见到李在德便说:"女大18变,越变越好看啊!"当着众人面,说的李在德羞得满脸通红,不知往哪儿藏。那时裴敬天已是团政治部主任(当时没设政委),腰里插着匣子枪,更加显得英俊威武,再加上他的夸赞,李在德心里美滋滋的。

其实!裴大姐早就看出三弟裴敬天与李在德的默默相恋。于是这次见面之后,就由她做主,两人正式订了婚。他俩约定,啥时候把鬼子赶走,啥时候结婚。

然而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打击了李在德。1936年4月,根据省委指示裴敬天受命率230多人的派遣队准备南下,与南满抗联部队取得联系,以配合红军北上联合抗战。当部队开到依兰县境内的"西湖景"山区时,遇到一千多名日伪军的包围。在10多个小时的激战中先后消灭120多个敌人,伤无数。最后因弹尽粮绝,战至最后一人,裴敬天壮烈牺牲。

当裴大姐把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李在德时,她顿觉五雷轰顶,一下子瘫倒在裴大姐的怀里失声痛苦……不知过了多久,战友们才从山坡松树下的冰冷寒夜中找回营房。

从此,李在德无意再谈婚嫁的事情,无情的打击和残酷的环境使她很怕再经历同样的痛苦。

1937年7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扩大会议在汤原县以西,依兰与伊春交界处的帽儿山6军被服厂举行。赵尚志、冯仲云、张兰生、李兆麟等军、地领导参加了会议。吉东省委代表周保中也应邀出席会议。3军宣传科长于保合担任会议记录。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不仅经过了政治决议,还制定了各军行动计划。还决定将独立师扩编为抗联11军,军长祁致中,副军长张甲州、政治部主任金正国。

在这次会议期间,6军被服厂的全体人员承担了后勤服务工作。李在德也和大家一起为首长们烧水、缝洗衣服,改善伙食,干得劲头十足。

休会期间,不知哪位首长开了一句玩笑:我们这么多英俊的小伙子,又有那么多漂亮的大姑娘,大家帮帮忙,让他们有缘分的结成百年之好啊!人们一下子欢呼起来,李在德等几个年龄稍大的女战士羞红了脸,急忙跑出屋子了。赵尚志当即问于保合:"小万(那时化名万内)你眼光高,不知相中哪位姑娘啦?"没想到于保合回答的很爽快:"我看李在德同志挺稳重,可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在旁边的冯仲云马上说到:"小万有眼力,我了解李在德,苦大仇深,工作上可是6军被服厂的主力,不知裴大姐是不是肯放。还有,和她订婚的裴敬天去年刚牺牲,不知她现在怎么想。"于是,赵尚志就让冯仲云去找裴大姐,说是让我们做婆家的媒人,裴大姐当娘家的媒人,做做李在德的工作。

当裴大姐找李在德谈话时,她态度很坚决:"谁也不嫁,就跟着你。"裴大姐就耐心劝她:"现在部队男同志多,成天打仗钻山沟,女同志单身1人不方便,结了婚就能有个照应。你都20了,还能跟我一辈子?这次赵司令和冯仲云亲自做媒,万内也是个好小伙子,又有文化,我看挺合适的。"随后又安排两人见面。通过交谈双方了解了各自的身世。当李在德诉说了自己苦难的身世后,于保合心情十分沉重,他诚恳地说:"今后我保证会永远爱护你!咱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吧!"充满信任与温暖的话语,终于使李在德冰冷的心开始融化,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也使他们很快沟通在一起了。

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举行了两对儿不同民族的婚礼。除于保合(满族)与李在德(朝鲜族)外,另一对儿是吴玉光(朝鲜族)与李桂兰(汉族)。周保中主持结婚仪式,李兆麟、戴洪滨当证婚人。周保中把李在德和于保合的结合风趣地比喻为马克思和燕妮的忠贞爱情。赵尚志司令勉励他们在今后漫长的革命征途中,互相关心和爱护,揩手抗日,白头到老。当两位新娘头戴野花编织的美丽花环,两位新郎含笑发表为忠贞的爱情白头到老的誓言时,寂静的野营顿时沸腾了!人们用白桦汁代替美酒,山野菜代替佳肴,频频向新郎新娘祝贺!贺喜的宾客们又唱又跳,热闹的婚礼持续到深夜,深深地表达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深情!当夜,李在德与于保合在会场外面西北的林子里支起蚊帐、天当房,地当床,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伴侣生涯。

李在德老人深情地说:"当年参加婚礼的大部分首长和战友,先后都为抗战和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我回想起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在密林深处举行的婚礼,好像战友们的欢声笑语仍在耳边回响,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就在心中激荡!"

1937年8月,于保合接李在德去三军时,她才感到6军被服厂朝夕相处的李敏、李桂兰这些亲如姐妹的战友们是那样的难舍难分!特别是象妈妈一样关心照顾她的裴大姐,更是强忍着悲痛,微笑着送他们上路。啊,那笑脸的后面隐藏着多少伤心啊!挥手间,她万万没想到,这竞是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裴大姐永别!

1938年11月22日,在宝清县锅盔山掩护西征主力部队的20多名6军将士,在徐光海和裴大姐的指挥下,与数百名敌军的激战中裴大姐壮烈牺牲!

金日成将军送来两条大马哈鱼

在抗战岁月里,她生下两儿一女,长子藏于密林中,次子因战乱失散;1943年生下大女儿时,金日成将军送来两条大马哈鱼为她下奶,从此建立的战友情谊一直持续到金日成主席逝世。

1937年12月,赵尚志司令对三军留守处负责人于保合说:"你到3军4师去替换师政治部主任金策,他来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兼3军政治部主任。"司令部派20多名骑兵护送于保合与李在德从通河县的巴兰河出发,经依兰到宝清县的4师密营。见到金策主任和陆希田师长后,金策主任说:"我还不能马上去,一是脚伤没有痊愈,二是把工作向你交待一下。"随后写了一封信让护送骑兵队交给赵司令。

从此,于保合与陆师长率师部少年连100多骑兵转战于富锦、桦南、双鸭山、依兰一带。李在德在被服厂做军服、印传单搞宣传,干得有声有色。然而1938年是抗日战争最惨烈、最艰苦的一年。进入5月,李在德又即将临产。而留守处的同志们大都随部队转移了。组织上派李泰俊夫妇留下来照顾李在德。他们在密林深处的小山沟里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安顿下来。三个人挤住在一顶小蚊帐里。不久,李在德生下一小男孩儿。李泰俊夫妇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心照顾。但由于环境恶劣,实在没什么可吃的,没有奶水,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小生命挣扎,一天不如一天。等到第5天,终于断气了。李在德和两位老人忍着悲痛把孩子埋藏在密林中。

后来几经转战,陆希田师长在一次指挥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新任师长陈云升又叛变投敌。无奈,于保合与李在德带领4师32团仅剩下的37人,于1939年1月越过乌苏里江,经苏联的伊曼市来到伯力。在内务部一个地下禁闭室,他们终于高兴地见到想念已久的赵尚志司令。6军军长戴洪宾和11军军长祁致中也关在这里。

赵尚志是1938年初在3军和6军的护送下从萝北县名山附近过境到苏联的。赵尚志对于保合说:"北满省委决定我来苏联找中共中央代表,解决省委和党中央(延安)建立联系,并解决政治路线分歧问题。没想到被扣在这里,怎么申诉和抗议都没用。最近听说解决了,让我回东北继续领导抗联工作。"还说到时候,他跟苏方要一部电台让于保合一起回东北战斗。

1939年7月,经苏方同意,赵尚志带领110多人的队伍重返东北抗日战场。回国前一天,一位苏联中校专程从莫斯科赶来,宣布赵尚志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队伍还组建了党支部,书记由赵尚志兼任,副书记李在德、支委戴洪滨、于保合、陈雷、刘凤阳、韩相根等。当时李在德有些为难,怕干不好。赵尚志就鼓励她说:"年轻的女同志,好好锻炼锻炼,没问题,一定能干好。"

队伍从萝北附近的太平沟登岸后,首战乌拉嘎金矿,旗开得胜,缴了敌人的全部武器和电台及面粉等物质。随后又陆续消灭了多处日本测量队。

到了1939年12月,根据苏方来电,赵尚志带领20多名队员再次到苏联。赵尚志去伯力开会,李在德和于保合学习无线电。1940年8月9日,李在得在伯力妇产医院生下第二个儿子。赵尚志得知后给起名叫于根植。不久,一位苏联中尉把孩子接走,说是送到苏联幼儿园。当时李在德难过的哭了一夜,可怜的孩子会送到什么地方?还能见到吗?转念一想,为了继续战斗,不能不送走亲骨肉。然而1941年夏,苏联遭到德军的突然袭击,幼儿园向大后方转移,而此时的李在德已回到国内随部队活动,结果与孩子失去了联系。后来托苏联同志找了又找,但始终没有下落。

从1941年夏到1942年冬,李在德随二路军(此时抗联11个军改编为三个路军)二支队队长王效明和政委姜信泰带领的30多人的小分队,从饶河附近过乌苏里江回到国内,在依兰、宝清、富锦一带活动、侦察敌情。期间,她亲眼看到司务长王起刚、炊事员李成相,指导员李在明等战友,在行军路上饿倒之后再也起不来的悲壮场面。大家听到"走不动了、不行了,但死也不叛变,要革命到底"的临终遗言时,泪如泉涌。可活着的人们虚弱的连掩埋战友的力气都没有,只好将遗体安放在树丛里,发誓一定要为战友报仇!

李在德不仅以超常的毅力活了下来,而且保证无线电台联络的畅通,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1942年冬,李在德受命到苏联后被编入抗联88教导旅交通营当战士,学习无线电、文化、军事等知识。1943年8月,李在德生下第3个孩子,女儿于华。当时交通营的金贞淑(金日成夫人)、金伯文(李兆麟之妻),邢德范、宋玉亭、吴玉清等都是当妈妈的女战士、尽管负担更重、但学习和训练无一人落后。当时一营营长金日成得知李在德生女儿后,派战士送来两条大马哈鱼,为她下奶。后来还来看望他的,亲切交谈。他听说于保合在吉林一中读过书,说他也在吉林念了中学,是在毓文中学,况且,李在德和金贞淑又是情同手足的好战友,从此建立的战友情谊,直到几十年后,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仍没有忘怀。

1948年8月,朝鲜举行开国大典。当时作为延吉朝鲜族干部学校组织科副科长兼省妇联委员的李在德,被当选为东北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州)代表团成员,乘火车前往平壤参加庆祝活动。当时金日成当选为共和国首相,可仍然没有一点架子,亲切热情地接待了抗联战友。金日成首相见到李在德时还特别询问了于保合的情况,让她转达问候和祝福。特别是李在德见到金贞淑格外高兴!她们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日,共享胜利的喜悦。金首相和金贞淑夫妇还特地在家里宴请了抗联老战友。

1957年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应邀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金主席时,李在德也荣幸地应邀出席,再次见到金主席和随团来的抗联老战友,大家见面格外高兴!

1992年4月15日,李在德应邀赴朝参加了金日成主席的80寿辰庆祝大会。4月20日,金主席专门宴请了抗联老战友,共同回忆抗战的艰难岁月,怀念牺牲的战友,畅叙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慨时光的流逝!

李在德最后一次见到金日成主席是1993年7月。她先后浏览了妙香山、金刚山、长白山天池和密林深处金正日同志出生的抗联密营。22日中午,金主席在会客厅与李在德亲切握手问候,并拉着她的手走到照相的地方,直到照完相才松手。第二天这张照片登报后,许多人纷纷打电话询问这个和金主席牵手照相的老太太是什么人?一些记者也要采访。当时李在德想:金主席越到晚年,越珍惜这种老战友的情谊。不知他是否有某种预感……果然第二年(1994年7月8日)金主席病故。7月14日,她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飞往平壤参加了隆重的葬礼,向金日成主席告别。

她想,金主席虽然去逝了,但他和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亲手缔造的,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将永世长存!她愿有生之年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共同事业做最大努力!

保管周恩来总理的名章和政务院公章

建国后李在德在政务院(国务院)负责保管周恩来总理名章和政务院公章,被戏称为"掌玺大臣",1982年在全国人大常委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岗位上离休。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向日军宣战。许多88旅的抗联将士直接参加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战斗。她的爱人于保合于9月8日随周保中将军乘飞机去长春,配合苏军维持秩序,组织人民武装。她因怀孕在身,又有2个孩子,直到12月与部分带领孩子的女战友回国。在伯力,他与回朝鲜的金日成夫人金贞淑 、崔庸健的夫人王玉环等10多位战友依依惜别,然后乘火车经绥芬河直达长春。周保中将军开车到火车站接她,并告诉她部队已撤出长春,退到岔 路河,国民党正加紧夺取抗战果实,斗争形势非常严峻。

从此,李在德分配到吉辽军区电台,参加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

根据苏联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打败日军后需将东北的大城市移交给国民党政府。据此,毛主席指示东北局,在苏军撤离时,迅速攻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争取一二日内全部干净消灭顽匪。其中长春以其在东北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为准确把握战机,周保中派于保合与苏军联系,并与苏军电台约定好,当他们撤离时,以"66666"为信号。此后,于保合与李在德日夜监 听,在1946年4月14日中午12时,接收到苏方撤离时"66666"信号,立即上报参谋长。下午2点,周保中下达向长春守敌进攻的命令。长春市郊一片火海,第二天凌晨兵分三路向市 区发起总攻,于18日凌晨攻克长春。随后国民党集中大量兵力准备反扑,于是按中央部署,暂时放弃大城市。5月28日部队撤出长春,东北局和 东北军区先行撤到哈尔滨。李在德随吉辽军区,经吉林撤到延吉,留 在军区电台工作。

1948年3月,她被调到地方,任吉林省妇联委员 兼延吉朝鲜族干部学校组织科副 科长。8月份去朝鲜参加开国大典,回来后又调到和龙县,任县委委员兼县妇联主任。1949年1月,她还被选 为吉林省妇女代表团成员,到沈阳参加了东北妇女代表大会。

1949年3月,她随四野家属南下,到达湖北宜昌。她的爱人于保合担任市电信局军代表,她则担任市妇联筹委会主任。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用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在死神的面前,几度死里逃生的李在德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1950年1月,于保合同志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由于她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被选为秘书处党支部组织委员和保卫委员,1953年还参加了政务院党代会,同事们还戏称她是周总理的:"掌玺大臣"!

1955年1月,她被调到全国人大常委办公厅工作。

1960年崔庸健访华。周恩来总理宴请崔庸健时,李在德有幸出席坐陪。崔庸健是李在德上小学时的校长,又是她母亲金成刚的入党介绍人,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崔校长看到当年的小学生,特别高兴!崔庸健培养的众多抗日将领和骨干当中,李在德也是唯一幸存的,看到最后胜利的学生之一。李在德在小学时不仅亲耳聆听过崔校长在课堂上讲课,还随奶奶和妈妈在夜校听过崔校长讲的革命道理。如今与老校长重逢,在老校长面前感到特别的温暖和幸福!经过20多年的坎坷和曲折,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她与来自朝鲜的抗联老战友们举杯同庆,祝两国人民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964年,她还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商讨国家大事。这是她一生的荣幸。然而两年后"文革"暴发,她也未能幸免于难。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于1981年任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1982年离休。

当采访快要结束时,老人心情沉重地告诉记者,她的爱人于保合于1985年4月9日病逝后,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骨灰撒在了松花江、帽儿山、宝泉岭等他战斗过的白山黑水及赵尚志牺牲地的"尚志公园"的一片松林之中。

"君乃松山客,素知凌风雪,风雪总无情,幸有耐寒节。"这是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同志赠送给于保合、李在德夫妇的一首诗,更是李在德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太精彩的故事,为什么中国的一些人,总是找不到好的题材,而弄些乌七八糟的东西,糟蹋文化艺术阵地?一定要把革命历史上的英勇战士拍成电视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