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雨露
- 管理员
- 2
- 3246
- 0
- 37246
- 34000
- 34000 元
- 122044
- 2014-03-08
- 2024-11-22
|
4#
t
T
发表于 2019-11-04 09:19
|只看该用户
陈士榘:一坛清水祝华诞,一生紧随毛泽东
- 时间: 2019-04-22
- 作者: 胡山
- 来源: 陈人康
- 浏览人数: 2037
[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这是一份入党誓词,写于1931年1月25日。书写人是井冈山永新县北田村的农民贺页朵。誓词珍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p][p=null, 2, left] 八十多年过去了,书写誓词的红布已经发黄,但手书的字迹依旧清晰——[/p][p=null, 2, left] 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p][p=null, 2, left] 1927年普通农民贺页朵41岁,家境贫寒,靠帮人榨油打短工为生。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贺页朵满怀激情投身革命,担任了当地农民协会的副主席。入党当夜,他激动地拿出了这块红布,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入党誓词。[/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不难发现,誓词中二十四个字,有六个写错了,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这位农民党员朴素的感情,更让人真切感受到贺页朵同志在灵魂深处对党的忠诚和热爱。[/p][p=null, 2, left] 在红布的两边,贺页朵竟毅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入党时间、地点。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年代,如此甘冒杀头甚至灭门的风险,足见其革命信念之坚定。[/p][p=null, 2, left] 红军长征后,贺页朵因伤留在家乡坚持斗争。他把入党誓词用油纸层层包好,藏在自家榨油坊屋檐下,夜深人静时,他会将之取下,默默诵读。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贺页朵激动地拿出了这份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誓词,交给了来到井冈山的中央慰问团。[/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无限感慨:这就是我们早期的共产党员为实现中国梦而许下的承诺。如今的入党誓词,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调整和修改,但是,需要几代人奋斗的中国梦还在继续。[/p][p=null, 2, left]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凝固在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传统,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对此,我们决不可抛弃,恰恰相反,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的“根”和“魂”。[/p][p=null, 2, left] 让我们共同追寻前辈的足迹,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其永恒的魅力。[/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士榘(1909年-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红三十军代军长,八路军第115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八兵团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null, 2, left] 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中,起义部队举行过一次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大家郑重地举起右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宣读誓词,陈士榘就是其中的一员。[/p][p=null, 2, left] “上了井冈山,毛委员宣布三件事: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搞好军民关系,跟井冈山老百姓要搞好关系;一切缴获要归功。这就是三大纪律。”[/p][p=null, 2, right] ——陈士榘[/p][p=null, 2, left] 抗战时期,陈士榘率领115师第343旅官兵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战斗打响前,他被叫到师指挥部,参加勘察作战现场。平型关大捷后,陈士榘又协助旅长陈光指挥了广阳伏击战,将进入伏击圈内的一千余日军全部歼灭。[/p][p=null, 2, left] 解放战争时期,陈士榘率领部队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洛阳、开封、淮海战役战斗,之后又指挥第三野战军第八军团数十万众与第十兵团在江阴至三江营段扬帆渡江,直逼南京。[/p][p=null, 2, left] “在渡江以后,陈士榘又指示三十五军的领导,说南京是座古城,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物。所以,部队在攻打南京的时候,都很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因为这样子,南京的城墙及城内的一些古迹、文物得到比较好的保存。1949年4月23号,第八军团的第35军指战员直下国民党总统府,把红旗插到了总统府的门楼上面。”
[/p][p=null, 0, right] ——军委史料丛书审查小组组长糜振玉[/p][p=null, 2, left] 全国解放后,陈士榘参与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全身心地抓好工程兵建设,提出了“以专业技术、战术为重点,以提高战役、战术工程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建设方针。[/p][p=null, 2, left] “陈司令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在他担任司令的时候,正是处在工程兵初创时期,建立了完整的工程兵的科研体系、科研机构,集中了很大一批工程科研骨干,在国防工程建设这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程体系。”
[/p][p=null, 0, right] ——总参原兵种部工程兵局 局长 李金勇[/p][p=null, 2, left] 1959年冬,陈士榘奉命组织建设我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他率队再次进入人迹罕至的新疆罗布泊,现场勘查,顶风踏雪,指挥施工部队苦战四年,终于为蘑菇云的升起构造了合格的试验基地。作为人民解放军的首任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多谋善断,敢于攻坚,为工程兵和国防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彪炳军队史册。[/p][p=null, 2, left] “我很幸运!现在是六十六年了。从1927年秋收起义,一直到全国解放,一直到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时期,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毛泽东。”
[/p][p=null, 0, right] ——陈士榘[/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日前,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中共海淀区委党校羊坊店街道党工委分校、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红军人物研究分会联合举办的“不忘初心——追忆革命前辈”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讲座活动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陈人康主讲题目为:一坛清水祝华诞,一生紧随毛泽东。[/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红军人物研究分会副会长罗海曦、朱德委员长后人刘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陈正人后人陈宜生/陈延生、阎红彦上将后人阎小青、李聚奎上将后人李生雨、欧阳毅中将后人欧阳海燕/施钧慧、孙继先中将后人孙东宁、罗舜初中将后人罗小明、萧锋将军后人萧南溪、张蕴钰将军后人张小茜、“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后人李秀玲、传奇隐蔽战线英雄阎又文后人阎颐兰、刘光典烈士后人刘玉平、刘正平后人刘峰林等革命后代和二战和平文化中心倡议人胡山以及羊坊店街道和中华世纪坛支部党员等三百多位代表聆听了讲座。[/p][p=null, 2, left] 【陈人康】陈士榘上将之子,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红军后代授课团讲师,中国老区建设咨询会、老区精神研究会特邀专家,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党建宣讲专家、长征干部学院客座教授,曾在国家行政学院、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学院、江苏省委党校、江西干部学院以及北大等多所高校、社区和部队讲课。1952年出生于南京市,1968年入伍,退役后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p][p=null, 2, left] 有些人会认为,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他的子女一定会享受到很多父亲的待遇,得到父亲很多的遗产。[/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陈人康会长和我们分享父辈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再到两弹一星精神之人生轨迹的生动故事。[/p][p=null, 2, left] 一、两代人参加推翻两个王朝的家史[/p][p=null, 2, left] 1909年4月14日,陈人康的父亲陈士榘出生于武汉黄土陂清军的军营里,爷爷是清军驻武汉的新军第十六协统三十一标第八工程营的工兵管带。在上个世纪初,1911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进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的就是陈人康爷爷所在的第八工程营。[/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武汉新军[/p][p=null, 2, left] 辛亥革命胜利后,陈士榘随着他的父亲到了北平(即现在的北京)陆军部任职,当年就住在美术馆后面的山老胡同13号。陈士榘到九岁时才随其父亲回到湖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陈士榘是从北京胡同里走出的一位开国上将。[/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人康对于父亲陈士榘讲过的一个故事记忆犹新。1918年,爷爷带着父亲陈士榘从北京回湖北老家,途中乘坐日本船务公司的船,由武汉前往沙市。船上高级职员都是日本人。爷俩上船时,光顾高兴了,不小心,行礼被人“顺”走了。他们找到船方,请求予以协助查找。然而,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非但没有受到日本船方的受理,反而遭到日方辱骂。陈士榘站在旁边,见此情景,忍不住上前为自己的父亲帮腔,没想到日本人根本没把这个九岁的孩子放在眼里,当着爷爷的面,抬手就狠狠地扇了陈士榘一巴掌。[/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p][p=null, 2, left] 陈士榘怒不可当!这是在我们中国的国土上,作为中国人,爷爷还是当年北洋政府陆军部的一个官员,父子两人的合理诉求居然要受到这种奇耻大辱,就因为是在日本人的船上!陈士榘在童年的时候就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在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和屈辱的真实现状。[/p][p=null, 2, left]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疯狂屠杀,血腥清剿。在这空前惨烈的血雨腥风时刻,身为进步青年的陈士榘,不但没有退缩,反而选择于同年5月在武汉毅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进入董必武同志领导的湖北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校,实际上这是一个军事学员训练班。[/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抗战时期的陈士榘(左)[/p][p=null, 2, left] 面临无数革命志士倒在反动派屠刀之下的白色恐怖形势,我们党深刻意识到拿起武器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当时在武汉举办军事学员训练班,就是为党即将领导开展的武装斗争做干部准备,陈士榘有幸参加了这一训练班。但是,好景不长。[/p][p=null, 2, left] 1927年7月15日,之前极力标榜自己是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在武汉步蒋介石后尘,公然也叛变革命,宣布清党。在这种时刻,父亲陈士榘所在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校(军事学员训练班)无法再办下去。党为了保留这批军事骨干,经过周恩来、董必武等商议,就把一百多名军事学员编入了由共产党人卢德铭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从此,陈士榘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1927年9月9日,陈士榘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警卫团号称“秋收起义第一团”。[/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1928年,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后,陈士榘当年所在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备团编入红四军第31团。陈士榘参加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十四年抗战以及解放战争,在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中,枪林弹雨,浴血拼杀,终于在1949年4月23号,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解放南京,将红旗插上总统府。[/p][p=null, 2, left] 陈人康的爷爷和父亲两代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接连投身于两场大革命。[/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p][p=null, 2, left] 爷爷率部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解放南京(陈士榘与南京地下党领导陈修良握手)[/p][p=null, 2, left] 父亲同样在武汉投身革命,参加秋收起义,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亲自率部打进国民党的首府南京。父子两代人在两场革命当中,都拼杀在革命的最前列。[/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说来也巧合,陈人康爷爷是清军第三十一标工兵管带,而父亲当年在井冈山是红军的第三十一团,都是“三十一序列”;爷爷推翻了清王朝,父亲占领了国民党首府。这一家族的革命血脉,不仅是家族的革命传承,更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为了争取独立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伟大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孟良崮战役前,(左起)张茜、陈毅、刘瑞龙、陈士榘在沂水县西王庄[/p][p=null, 2, left] 建国以后,陈士榘出任人民解放军首任工程兵部队司令,这也与陈人康爷爷的背景有很大关系。1952年,解放军为适应现代化的建设,开始着手筹建各军兵种,海军、空军、通讯兵、装甲兵等,当时在军委讨论研究工程兵司令人选的时候,陈士榘是两个候选人之一,另一位是陈伯钧。[/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陈士榘(左)与陈毅元帅[/p][p=null, 2, left] 军委将这两位陈姓上将的履历报送军委主席毛泽东决断。毛泽东看了陈士榘的履历。陈人康父亲的祖父是兄弟两个,一个名“陈克山”,一个名“陈克水”。[/p][p=null, 2, left] 毛泽东笑着说,“陈士榘的祖父‘克山’、‘克水’,他的父亲是工兵管带,那这个工兵司令就非陈士榘莫属了。”[/p][p=null, 2, left] 这样,主席亲自点了陈士榘的将,让他出任新中国首任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从1952年任职,到1975年退下来改任中央军委顾问,历任23年,是解放军兵种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司令员。[/p][p=null, 2, left] 工兵是国防工程兵,陈士榘呕心沥血,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完全全贡献给了国家的国防工程建设事业。当年,陈士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国家解放以后修建的地下长城,要比地面上的万里长城还要长,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为了未来的国防安全,打造了一个地下万里长城。[/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沿边、沿海,都可以说是有边无防,有海无防。从中国近代历史上来看,不论是帝国主义,日本侵略主义,还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他们一旦登陆,就可以长驱直入,这除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等原因以外,跟我们历朝历代缺乏构筑国防防御工程有很大关系。一旦外敌入侵,我们就会陷入很大的战略被动。[/p][p=null, 2, left] 新中国成立后,马上就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战火很快烧到鸭绿江边。东南沿海,我们面临着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之后爆发越南战争,我们的西边又爆发了中印边界反击战。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整个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防线”都面临着苏联百万大军的军事压力。可以说,从建国伊始,我们国家的周边安全环境异常严峻。[/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为了彻底改变国防安全的被动局面,中国就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沿边、沿海一线、二线等国防工程建设,层层设防,依靠几十年的努力,构建地下万里长城,打造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p][p=null, 2, left] 工程兵是个很艰苦的兵种。陈士榘全心倾注国防工程建设事业,也把儿子陈人康送到了工程建设的最前线。从工程兵管带爷爷到工程兵司令父亲,到陈人康已经是这一家族第三代工程兵了。[/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这是陈人康挎上冲锋枪的一张照片。不过,他是去参加国防工程施工建设工作的。从他身后的建筑看,它甚至不能叫做“房子”,更确切地讲,这是他们连队住的“棚子”,因为它的房顶,没有一片瓦,仅仅是一块油毡,墙壁也没有一块砖,而是用泥巴糊起的泥墙。这就是当年工程兵生活的真实写照,非常艰苦。[/p][p=null, 2, left] 陈人康所在的是一线施工的工兵连,国防工程就是搞这样的施工建设。他们是穿着军装的建筑工,就是现在被称为“农民工”干的这些活儿。[/p][p=null, 2, left] 艰苦的劳动对陈人康的体力是极大的考验。参军时,他只有16岁,按现在标准,还是“未成年”,到了一线连队搞国防工程建设,每天要搅拌水泥。那时不像现在有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传送带等可以进行机械化施工,当年他们每天都要扛成吨的水泥和沙子、白灰,人工搅拌后,再把水泥砂浆舀到铁桶里,用扁担挑到工地。这一个担子就接近百八十斤重。[/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人康刚干了两三天,就开始感觉实在是吃不消了。于是,他赶快给老爸写信,问能不能给自己调换调换工作岗位。陈人康觉得自己当工兵没有问题,但工兵也有搞技术的,有开汽车的,有搞通讯的,父亲干嘛非要自己的儿子到一线当工兵扛水泥、挑扁担呢?!他觉得自己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啊。[/p][p=null, 2, left] 父亲陈士榘接到信后,很快就回复说:我们已经是几代工程兵了,你老子能干工兵,你就能干工兵。农民的儿子能干工兵,你就也能干工兵![/p][p=null, 2, left] 陈人康见信后,就彻底死了心,调换工作肯定是没指望了。好在他这个人还是有些荣誉感,知道很多人都想看着他出丑,上将、司令员的儿子,娇生惯养,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陈人康下了决心,决不让大家看他的笑话。他咬紧牙关,拼命苦干,立志不给司令员父亲丢人![/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陈士榘(右二)与陈毅、粟裕等合影[/p][p=null, 2, left] 人,都是客观环境锻炼出来的。陈人康当时正在发育长身体,一下从事这么重的体力劳动,马上就胃口大开,一顿能吃一盆哪,身体渐渐强壮起来了。后来每次扛个百八十斤的水泥就基本上不成什么问题了。现在想来,陈人康认为当工兵,自己终生的体能素质都受益匪浅,它极大地强健了体魄。但这仅仅是一方面。陈人康坦言,自己当工兵最大的收获体会,是精神意志力的磨炼。[/p][p=null, 2, left] 上面陈人康端枪的那张照片,是1970年在云南拍摄的。云南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但却是地震多发地带。1970年元月5号凌晨,陈人康终生难忘这一时刻。七点四级地震!地动山摇,他们距离震中仅仅只有九十华里,几乎就是震中。震发时,人们熟睡正酣,忽然大地隆隆,房子“嘎吱、嘎吱”作响,恐怖异常。[/p][p=null, 2, left] 陈人康和战友们本能地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房屋,大地晃动剧烈,大家根本站不稳,只好蹲下来。强震过后,他们才缓过神来。陈人康感慨,多亏了他们盖的这种房子,虽上无片瓦,泥土墙,稻草梁,但非常抗震。七点四级大震,居然完好无损!如果真是砖瓦房,那后果会不堪设想,因为周边的房子基本上全部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云南强震,解放军官兵冒死冲向灾区抢险[/p][p=null, 2, left] 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后,部队就奉命紧急赶赴灾区,抗震救灾。到了现场,灾后景象惨不忍睹。百分之百的房屋全部倒塌。1970年“文革”还没有结束,国家还很穷,不像现在的农民都住上了钢筋水泥的砖瓦楼房,那个时候云南的百姓虽然偏爱住楼,但都是些土楼,既无钢筋,也没有水泥,都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在强震面前,如果在几秒、几十秒内如果没有跑出来,就会被倒塌的房屋砸在里面。[/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人康所在部队的卡车赶到之后,到处一片废墟。公路两侧,一边是躺着等待救护的伤员,另一侧就都是遇难者的尸体。他们必须要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恐惧,冲到废墟里挖人,抢救生命。面临更多的是遇难者的尸体,尤其是在云南,两三天以后,尸体就会发出非常刺鼻的气味儿。大家嗅觉上、视觉上都受到强烈刺激,要去搬死人,运尸体,掩埋遇难者。[/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这么多的人,本来都跟他们是一样活生生的生命,一下子就阴阳相隔。大家看到生命是那样的脆弱,意识到生命是那样的宝贵!那一年陈人康十七岁,但他的精神和意志承受力经受了极大考验,心理一下子就成熟起来。[/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云南大地震后,解放军战士给孩子们露天上课[/p][p=null, 2, left] 陈人康开始越来越深刻理解到父亲让他从事工兵工作磨炼其体魄和意志的良苦用心,父亲希望儿子能继承工兵家族的光荣传统,而不是躺在父辈功劳簿上吃老本儿,更不能以他的权利去搞特殊化。陈人康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部队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到了广大官兵积极认可,被推选为“五好战士”先进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兵种先进代表表彰大会。[/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当兵三年以后,陈人康才第一次回到北京。父亲作为兵种司令员,看到自己的儿子成熟了,健硕了,非常欣慰,高兴地和他一起留下了这张合影。[/p][p=null, 2, left] 陈士榘说过,除了一些书,他没有什么钱财留给子女。房子、车子,都是公家给配的,子女们将来都要自食其力。[/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人康介绍,这张是他们的全家福,当年还没有搞计划生育。大家庭六个子女,后面三位是他的三位兄长,前面中间的小男孩儿就是陈人康。他在家里,可以说是居中,承上启下,因为三个兄长是生在战争年代,他与两个妹妹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人康坦言,自己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作为开国上将的子女,作为开国元勋的后代,兄弟姐妹六人没有一个利用父亲的职权坐大官,发大财,他们都是普通人。父亲让他们明白,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就是为了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为了人民大众,而绝不是为了自己这个小家庭,为了这些子女,子女只有继承和发扬父辈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义务,而没有贪图安逸享受的资格。[/p][p=null, 2, left] 二、为两弹做窝,甘作无名英雄[/p][p=null, 2, left] 陈士榘从1927年上井冈,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总统府,参加了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在抗战中是八路军第一支活捉日本鬼子的部队指挥员,解放战争协助粟裕以少胜多,指挥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22年的戎马生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生动故事。[/p][p=null, 2, left] 陈人康指出,战争年代,我们的党是革命党,是为了夺取政权,为了解放全国人民,在那个年代,艰苦奋斗,是理所应当。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他们这一代人,打下江山,成了坐江山的开国元勋,功成名就。他们授衔的时候,也不过才四十多岁,官拜上将,工程兵司令,授予三个一级勋章。到了和平年代,有了这个家庭和这些子女,生活安逸了,大权在握。就像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到的,“进京赶考”的这些开国功臣们,他们该如何迎接和平年代的考验呢?他们是如何面对手中的权力呢?陈人康觉得讲讲这些故事,可能更有现实教育意义。[/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两弹一星工程,大家都知道国家授予23位功勋英雄称号,如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等科学家,也知道我军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等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但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陈士榘当年率领着代号“7169部队”的十万特种工程兵部队为两弹工程“做窝”的故事。[/p][p=null, 2, left] 1958年4月,陈士榘在工程兵司令的岗位职责基础上,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兼政委,而且兼任特种工程勘察设计组的组长。这一“特种工程”,就是两弹工程。陈士榘由此,开始肩负起了他一生中又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为两弹工程做窝。[/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时隔两个月,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在国防部召见父亲,代表中央军委当面下达命令,要求两弹工程的一期工程,必须要在1959年6月1号之前交付使用。十个月的时间!而当时,部队的开进、工程设计的图纸、工程的勘察等都还没有开始。陈士榘感到肩上的担子万钧沉重。但是,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率领广大工程人员,浩浩十万之众,开进祖国的大西北,投身两弹工程建设事业。[/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工程兵将士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场景[/p][p=null, 2, left] 当时,陈士榘率领的勘察设计组包括我们的和苏联工程专家。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开展两弹工程,要求在周边两百平方公里以内,不得有人烟。这就注定,工程的选址,必须远离城市,远离人区,只能选择在那些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戈壁荒漠地带。最后,经过反复勘察比较,就决定在位于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兴建我们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另一处,选在新疆的罗布泊建设马兰核试验基地。当时,还有位于青海湖边的一个地方,作为国家制造、生产、试验和储存核武器的基地,后来这个基地废弃不用了。[/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陈士榘(前排右二)与特种兵部队工程技术人员合影[/p][p=null, 2, left] 但在当时,三大基地同时施工。陈士榘受命出征后,家人感觉他突然“失踪”了,不知去向,一去就是好几年。长大以后,陈人康才慢慢地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委。父亲率领十万官兵来到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陈士榘形容罗布泊的环境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这里当年都是无人区,都是不毛之地,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陈士榘要和广大官兵一样,住在地窝子里,住在帐篷里,风餐露宿。当年又赶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的是,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撤走援助。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国家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初建时的全貌[/p][p=null, 2, left] 当年的水资源极度匮乏。水都是要靠水车从百里以外拉过来。有限的水又必须优先保障工程之用,比如,搅拌水泥,需要大量的水,因而每个人的生活用水就不得不要压缩到了最低的极限,每人每天定量就两杯水,根本就不够喝。戈壁荒野,风沙日晒,人的水分流失很大,从事户外重体力劳动,这点水是在是太少了!所以,每个人都是面目憔悴,嘴唇干裂。生活用水都严重不足,还有多少用来洗脸和刷牙呢?还有洗澡、洗衣服泥?这些都是奢侈,大家想都不敢想。这样的生活,三天两天下来,或许还能忍受,而大家却要长年累月地在此过这种日子。可以想象,这种苦,比叫花子的日子还要惨。[/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盛夏地表温度达五六十摄氏度、严冬气温至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罗布泊戈壁滩上,5000多工程兵日夜苦战[/p][p=null, 2, left] 陈士榘当年非常感慨,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也没能像现在这样,这么为水发愁。[/p][p=null, 2, left] 的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雪山草地,千难万险,饿过肚子,但像现这种极端艰苦为水所困扰的局面,还是没有先例,从艰苦程度上,可以说是又一次新的长征![/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士榘率领着十万大军凭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提前完成了军委交给的任务,兴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机场,修道路546公里,架设了1800公里的通讯线路。聂荣臻元帅非常高兴,说:你们不仅提前完成了工程任务,关键还抢得了重要设备![/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修筑通往导弹试验基地的铁路路基[/p][p=null, 2, left]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叫作“596”,为什么?因为1959年6月苏联撕毁了中苏协定,撕毁图纸,撤走了专家。由于提前交付工程,在6月之前,苏方按照合同规定,交付了有关设备,这些设备对中国后来核试验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聂荣臻元帅与钱学森等在发射现场[/p][p=null, 2, left] 陈人康谈到,那一代人兴建的基地工程质量,经受住了时间和实战的考验。1960年9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今仍在发射使用;进行过数十次核爆试验的马兰基地,至今依然是重要科研试验场所。马兰核试验基地有一个浙江省那么大,基地的巡逻都是要靠飞机去完成任务。[/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1968年2月,毛泽东主席与陈士榘将军交谈[/p][p=null, 2, left] 1964年10月16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父亲回到北京。在当年春节联欢会上,毛泽东主席接见军队高级将领,看到父亲后,就走了过来,与父亲握手,他一边指着张爱萍将军,一边对着父亲说:祝贺你们,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核爆成功后,张爱萍将军第一时间向周恩来总理报告[/p][p=null, 2, left] 主席的这番话,对陈士榘和他领导的特种工程兵来说,是最高的褒奖。但是,由于当年高度的保密,陈士榘和他领导的十万特种工程兵,至今在电影、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都鲜有报道。除了付出千辛万苦以外,他们没有名,也没有利,他们是共和国真正的无名英雄![/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士榘在《忆当年》诗中这样写到:[/p][p=null, 2, left] 战士壮怀凌云志,热血尽洒戈壁滩。 [/p][p=null, 2, left] 化作惊雷震环宇,春风常度玉门关。 [/p][p=null, 2, left] 在陈人康这些子女的心目中,父亲在大漠荒沙的背影是一座永远的丰碑。[/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这两幅照片,一个是两弹工程之前,陈士榘神采奕奕;而工程之后的这张,大漠荒沙在将军的面庞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苍老、憔悴了许多。[/p][p=null, 2, left] 陈人康认为,父亲一生引以为豪的两次伟大艰苦创业,一是从井冈山打到南京总统府,再就是他建国后领导创建的两弹一星基地工程。父亲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伸到两弹一星精神的人生轨迹,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p][p=null, 2, left] 三、清白人生 一坛清水祝华诞[/p][p=null, 2, left] 陈人康回忆,1995年,父亲陈士榘86岁,此前已几次心梗,身上出现浮肿。大家预感到这可能是他人生当中最后的一个生日了。他的老战友、老部下,也包括子女家人,都很想好好为老人家祝个寿。当时,军委的几位领导,包括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医院探望父亲。张震副主席是父亲在淮海战役时的搭档,当时父亲是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张震是副参谋长,另外两位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和张万年,在解放战争时期还都是连级干部,他们对父亲都很敬重,一口一个“老首长”,一口一个“老司令”,问他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吩咐,大家会尽力去办。对于给父亲祝寿这个事情,他们也表示同意,说父亲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花点儿钱,也是应该的。他们让工作人员做个预算,拿给父亲签个字就可以了。[/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陈士榘(右)、张震、粟裕研究淮海作战方案[/p][p=null, 2, left] 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做了预算,递交给陈士榘,问是否需要添些什么。陈士榘戴上老花镜,一边看,一边皱眉头,很不高兴地说,“这是谁让这么搞的?”工作人员忙道,“这是大家的心意。”[/p][p=null, 2, left] 陈士榘正色道,“我陈士榘什么时候这样搞过?!不要因为生日把我一生的作风改变了。你们应该知道,我们党历来有纪律,不能用公款请客吃饭,我一辈子都是这样遵守的。明知有纪律,还写报告要钱,你们这是给军委领导出难题啊!”[/p][p=null, 2, left] 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这是报请上级批准同意的。[/p][p=null, 2, left] 陈士榘:“听说全国公款请客一年就要花上千亿元,这还了得?!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绝不是为了自己享受。”[/p][p=null, 2, left] 遵照陈士榘的意愿,最后取消了一切祝寿的安排。生日这天,他吩咐工作人员,端来一坛清水,比喻做人要清清白白。就这样,陈士榘与他的老部下、老战友,清水相伴,以茶代酒,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一个生日。[/p][p=null, 2, left] 席间,陈士榘用虚弱的声音给大家讲:“别说我们共产党人应该节俭,不应该挥霍人民的血汗,就是国民党军队也有廉洁奉公的将军。冯玉祥将军过生日,也是谢绝奢侈。有个下属给他送来一坛清水,冯玉祥非常高兴,他说,清水是人最需要的,也最便宜。冯玉祥告诉下属为官要像水一样清白!”[/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留影。坐在旁边轮椅上的,是共和国开国上将钟期光,钟的旁边是父亲陈士榘,旁边是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再边上是伍修权将军。[/p][p=null, 2, left] 《经济日报》得知陈士榘将军以清水相伴度生日后,发表了评论文章——[/p][p=null, 2, left] “一坛清水祝华诞”为后来人竖了块“清正碑”。[/p][p=null, 2, left] 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清”是第一位的。只有清清白白做人,才能堂堂正正为官,才能当一个人民大众欢迎的好公仆。[/p][p=null, 2, left] 陈老将军功高不享分外福,病榻犹怀报国情,他这“清水祝华诞”之举,真可谓“情怀比竹节,高风傲松柏”。其言,其行,其德,不正是时代精神的真谛、党员干部的楷模么!
[/p][p=null, 2, left] 陈士榘在生日之后第三个月,走完了他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八十六年,像清水一样清清白白流走了。[/p][p=null, 0, left] [/p][p=null, 2, left] 遵从陈士榘生前的遗愿,陈人康和他的兄妹将父亲的骨灰送回了井冈山和马兰核试验基地,让他的忠魂和他无比眷恋的井冈山和马兰这片热土永远在一起。陈士榘最后的这个生日,不仅是留给他自己的一生清白,更是留给他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一个忠告:做人要清白。[/p][p=null, 2, left] 四、用终生践行入党的誓言[/p][p=null, 2, left] 1965年5月24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井冈山宾馆前散步时,回忆初创根据地情景,对随从人员张平化、汪东兴等讲,“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到水口的事情。水口是个好地方。我们在那里发展了秋收起义后的第一批党员。”[/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1927年10月中旬,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进驻酃县。10月12日,从十都出发,经石洲,翻山越岭,辗转几十里山道,傍晚,来到罗霄山脉南端的重镇。当时,由于作战、疲劳、饥饿和疾病侵扰,部队只剩下不足一千人,士气低落,悲观失望。[/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在行军途中,毛泽东利用空隙时间,找战士们谈心,进行革命前途和信仰教育,发现和培养了不少工农出身的士兵积极分子。恰在此时,部队连续发生了两起逃跑事件,被派到宁岗放哨的一个排的士兵,在排长的带领下,全部携枪逃走。原一师师长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俊先后出走。[/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他深刻意识到,连队建党,已经刻不容缓。为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队伍,毛泽东在三湾村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辖2个营7个连和卫生队。实行党支部建在连上,营、团建立党委制度。同时重新任命了干部,父亲所在的第一营一连,连长袁一民,党代表是郑毓秀。毛泽东提出要发展一批工农出身的党员。陈士榘就是第一批被发展的工农骨干党员。[/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10月15日上午,毛泽东在驻地桥头江家,召开连以上党代表会议,在各营党代表提名基础上,讨论通过发展六名新党员。[/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会后,党代表秘密通知晚上在叶家祠进行入党宣誓。[/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10月15日夜,陈士榘随着入党介绍人袁一民、郑毓秀走进酃县水口街叶家祠堂的阁楼上,房间里摆着几条长板凳,靠北墙的一张桌上一盏马灯下面,压着下垂的两张长方形红纸,上面分别写着入党誓词和3个外文字母CCP(中国共产党),菜油灯把整个房间映成一片红色。[/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人到齐后,毛泽东起身站在桌旁宣布入党宣誓仪式开始。各入党介绍人(各连的党代表)介绍新党员的简历和政治情况后,大家郑重地举起右手,紧握拳头,毛泽东亲自带领新党员宣誓:[/p][p=null, 2, left] 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p][p=null, 2, left] 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陈士榘、赖毅、李恒、鄢辉、欧阳健、刘炎等六名士兵骨干。随后,陈士榘和部队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赖毅中将(1903-1989),原名赖玉生,湖南平江人[/p][p=null, 2, left]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主持的一次入党仪式。毛主席发展的这六名党员,有两名牺牲,一名病故,一名没有经受住考验脱党跑回了家,只有父亲和赖毅经受住了考验,坚持到革命的胜利,1955年分别被授予上将和中将军衔。[/p][p=null, 2, left] 水口入党的宣誓仪式,让陈士榘终生难忘。毛泽东问他,为什么要入党?陈士榘回答,要让穷苦百姓翻身得解放。[/p][p=null, 2, left] 陈士榘说,毛泽东当年没有对他们封官许愿,他也从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将军、司令,图什么回报。[/p][p=null, 2, left] 入党誓言从那一刻起就深深印在了陈士榘心里。陈人康认为,这就是父亲在他68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改初衷、为党的事业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这个源泉,就是信念。[/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士榘曾九处负伤,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践行入党誓言,这也是为什么在生命的终点,他怀念的依然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给了他理想、信念和信仰。[/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秋收起义部分同志1937年在延安合影。前排左四为赖毅。后排左三毛泽东,右一贺子珍[/p][p=null, 2, left] 陈士榘临终对死亡没有恐惧,而是充满了期待。临终时,他安然地说,我要去向毛主席报到去了。[/p][p=null, 2, left] 陈人康激动地表示,自己每每想到父亲最后的告白,想到他一生忠于党的事业,信守党的誓言,自己都会感受到灵魂的洗礼,父亲留给后人的财富,就是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士榘晚年对孩子们说,解放前他家有兄妹十个,只有他一人参加革命,上了井冈山,投身中国革命事业,跟着共产党,跟着毛泽东,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生。[/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陈士榘将军与爱子陈人康[/p][p=null, 2, left] 陈人康经常扪心自问:我是否珍惜了父亲留下了财富?这些财富实在是无数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的共同遗产,是每一位革命先辈对党无限忠诚的真实写照。全国解放时,我们党员的人数是三百多万,可是我们党有名有姓的党员烈士就有三百七十多万,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看到新中国红旗的升起。历史给中国共产党的磨难,超过了世界上任何的政党和团体。[/p][p=null, 2, left] 陈人康认为,我们今天来学习,就是因为,只有知道党从哪里来,才会知其会往何处去。[/p][p=null, 2, left] 陈士榘和他那一代革命者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光辉人生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给我们指示了人生坐标。[/p][p=null, 2, left] “今后我们既是父子关系,更是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同志关系,应当相互学习,互相勉进。”[/p][p=null, 0, right] ——苏振华上将给儿子的入党回信[/p][p=null, 2, left] “我在共产党里做事,不同于旧社会为官做宰。你们不可依官倚势,不可向政府要待遇、找麻烦。”
[/p][p=null, 0, right] ——郭天民上将致信湖北弟弟[/p][p=null, 2, left] “我的权利确实不小,但是我不能用这个权利给自己的家乡开后门。要是大家都这么干,那就乱套了,共产党就不是共产党了。”
[/p][p=null, 0, right] ——赵尔陆上将1956年与家乡来人谈话[/p][p=null, 2, left] “共产党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在共产党人看来,个人的名誉、地位、待遇、享受等等,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事,理应置之度外;只有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人,只有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才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好的共产党员。”
[/p][p=null, 2, right] ——甘泗淇上将[/p][p=null, 2, left] “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
[/p][p=null, 0, right] ——李聚奎上将80岁生日心迹[/p][p=null, 2, left] “我不过是个当兵的,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p][p=null, 0, right] ——邓华上将与家乡百姓对话[/p][p=null, 2, left] 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慰问群众时说,“我们就是为群众跑事的。”[/p][p=null, 2, left] 两代人说出了异曲同工的话:为百姓打天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井冈山斗争部分战友(前左起):罗荣桓、谭希林、陈光、杨立三、陈士榘、宋裕和。后右三为毛泽东[/p][p=null, 2, left] 陈士榘当年离开井冈山,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征战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战场上,但他始终眷恋着井冈山。[/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1970年,陈士榘回到井冈山,与老暴动队长邹文楷(左五)合影。右一为原工程兵后勤部部长陈信善[/p][p=null, 2, left]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士榘曾经四次重返井冈山,1984年在他75岁的时候,在井冈山写下了感怀诗句,以表达他对井冈山的感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他革命生涯的无比自豪之情。[/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陈人康用父亲的这首诗与大家共勉,让我们继承前辈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起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p=null, 2, left] 《回井冈山》(1984.6.26)[/p][p=null, 2, left] 革命圣地,井冈巍峨。
[/p][p=null, 2, left] 今日重登,激动魂魄。
[/p][p=null, 2, left] 火把犹燃在林间,枪声仍响在深壑。
[/p][p=null, 2, left] 似吸当年汗气,犹听一路战歌。
[/p][p=null, 2, left] 青春回转,白首忘却。
[/p][p=null, 2, left] 看山花分外鲜艳,望红日更加磅礴。
[/p][p=null, 2, left] 指峰岳体势,越发波澜壮阔。
[/p][p=null, 2, left] 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起自井冈山星火;
[/p][p=null, 2, left]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连接这丰碑一座。
[/p][p=null, 2, left] 团结奋斗,致力振兴;
[/p][p=null, 2, left] 识途老马,愈思拼搏。
[/p][p=null, 2, left] 陈士榘将军的故事,既是最平凡的家事,又承载了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些列重大事件。无论时代怎么变化,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追求理想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p][p=null, 0, center] [/p][p=null, 2, left] 习近平主席指出,“进入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的手里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作出牺牲,他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p][p=null, 2, left] 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期盼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大家每一位脚踏实地去努力,老一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世世代代地激励后来者,坚韧前行。[/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p=null, 0, center]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