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8 14:33:4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邓晖
【青春信仰】 “我们的旗帜是共产主义” ——清华学生理论社团引领校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潮20年 一个拥有6500多人的校园社团,会是怎样一个社团? 一片润泽心灵20年、以先进理论滋养数万青年学子的精神沃土,又会迸发出怎样的能量? 当这两大要素集合在一起时,它廓清的,是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引领校园理论学习风潮二十载的时代风貌,更是这漫长岁月背后,为锻造一批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凝聚的强大信仰力量。 “我们的旗帜是共产主义!”这是20多年前清华学子自发喊出的声音。彼时,伴随着苏东剧变,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大学生苦苦探索的命题。他们渴望学马列,更渴望掌握“批判的武器”,解困惑、求真知。 此后,整整20年,这个理论社团,始终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旨归——它开论坛,取名叫“求索”;办读书社,寄语“唯真”;年年组织社会实践,唤作“笃行”。在这里,一代代清华学子誓不做“闭门读书、清谈空谈”的书生,他们学理论、议时事、搞实践,在国家历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释放出当代青年爱国、报国的最强音。 清华学生在等待毛泽东军事思想讲座开讲。资料照片 一声呐喊:“让所有人的心都醉了” 这是一声让清华学生至今听来仍会心醉的呐喊。 1995年4月7日,清华园春意初现。75岁的著名作家魏巍登上大礼堂的讲台,抬头远望,一条横幅舒展在礼堂上空,不禁感叹:“我的心都要醉了。” 这是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的成立大会。横幅上,是他挥毫写下的铮铮誓言:“我们的旗帜是共产主义!”面对台下数千名青年学子,老人感慨万千:这句在很多大场合都没人敢说的话,被青年人写在了旗帜上,叫人怎能不心醉? “理论社团的诞生,首先由十几个党课学习小组和求是学会、学生演讲与交际协会等学生团体发起倡议。短短3天,就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反响,1800余人报名参加这个即将成立的协会。可以说,这是广大青年人的愿望和要求。”从党课小组长做起,到院系分会长、总会会长,热能系博二学生徐铭鹤对协会的历史如数家珍。 而那些长期以来困扰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瓶颈,也在协会的发展壮大中被逐个击破。 党课学习总是不能“一竿子到底”,院系党课小组分散,学习效果差,怎么办?协会搭建出“学校总会—各院系分会—班级党课学习小组”的三层次组织结构,选好骨干,辐射影响,让党课小组成为最基本、最活跃的因子。 理论看起来总是“冷冰冰”的,抽象的理论怎么才能讲活、讲透,被学生掌握?协会将理论学习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坚信“真理辩则越来越明,回避争议则生命力日衰”。当反腐问题成为热议焦点,汽车系党课小组敏锐捕捉到同学中“大贪大腐与己无关,小贪小腐该打该杀”的情感偏颇,以“党课小讲堂”的形式引导同学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从历史上看,腐败问题不是现在才有,自古以来就存在;辩证地看,不只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面对腐败,更重要的是“高压反腐治标、制度建设治本”。而这样及时回应同学困惑的讲座,迄今共举办了150余场。 传统的理论学习缺乏朋辈感召,总有同学和讲台上的老师“隔着心”。协会就从全校骨干分子中选拔组建“正发声”学生理论讲师团,向更多的同学宣传先进思想。 在发现90后学生自主研究热情高的特点后,协会还专门发起了理论时政热点课题研究大赛,根据同学的选题结果,积极匹配资源,邀请专家学者为参赛小组进行指导。 “遍布于各系各班的党课小组,是她优柔的枝干;意气风发的学生党员和一届届满腔热血的积极分子,则是她最甘甜的果实。”这是学生参加活动后写下的感悟,也是对协会最好的礼赞。 一个使命:为青年学子的精神打桩 今年4月,协会迎来成立二十周年。看着眼前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学生,83岁的林泰百感交集。 20年来,这位致力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理论专家始终担任着协会的义务导师,每次讲课,开场白也总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 “怎么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理论要和现实结合,能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关键看根扎得深不深,对中国基层老百姓和现实国情有没有好的理解。二是要在比较、鉴别和斗争中学习,要经风雨、见世面,温室里培养花朵是不行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线躬耕数十载,林泰始终坚信:中国的未来关键在党,党的未来关键在青年。 与传统的理论社团只是埋首研读经典不同,协会从创办伊始,就更注重理论的贴近性和实践的解释力。 2014年3月,广东茂名出现反PX事件。同一时间,互联网上也上演了一场PX词条的“争夺战”,以清华化工系学生为主的学院派,昼夜捍卫PX“低毒”属性长达120小时。协会会员陆言就是其中一员,“这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的学习,更应去带动同学们关心时事、关心国家”。 更多的学子选择了用脚步去丈量土地。 材料学院学生周祎尽管才大二,就已经连续参加了协会组织的赴安徽凤阳、南塘的“新三农”调研和赴天津的“新工人”调研,甚至还利用寒假时间回家乡调研农民工“棒棒军”的状况,“实践中我感到,我们虽是调研者,却没有和被调研者割裂开来,新农民、新工人其实就是我们的同龄人,他们的追求和迷惘和我们是共通的。我们需要关注他们,也需要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信仰在夯实,责任在升腾。这些精神的力量又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 “离开学校将近20年,我经常思考清华给学生独特的、持久的立身之本是什么。协会正是其中一个答案。”协会第一届会员乔志城如今已是紫光古汉集团董事长,“只有真切地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思辨,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多样化思潮时,依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辨能力,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强大,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 一种愿景:点滴积累,为共产主义大厦奠基 尽管已时隔20年,乔志城依然记得协会招新时的口号——学习马列ABC,“这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协会的作用,协会的理论学习是扎实的、累进的,不是盲目、狂热、无原则的,更不是跟风看热闹。我们相信这种正能量的宣传对于清华学子有持续的价值。” 可时代在变,青年人的需求也在变。新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要如何才能讲到学生心坎上? “党课小讲堂,等你来讲!”作为小组长,汽车系大三学生笪腾飞每次党课前,都要挨个敲开班上所有同学的寝室门,了解每个人的建议和期望,再精心准备话题,由同学自己上台讲。 他还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开设了“红色汽车人”的公众号,除了在上面发布党课小组学习活动的报道以外,还组织党课小组长们阅读优秀文章撰写读后感,推送给所有党课小组同学。 “协会是清华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模式和平台,也是学校因材施教的有益探索。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整合思政课、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等的力量,为学生理论社团形成智库支撑。”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颇感欣慰。 如果总结协会成功的经验,又会有哪些? 曾经的老会员、如今的清华学生部部长张其光感慨道:“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二是重视指导教师和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三是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炼充分结合。” 而同样身为老会员,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孟芊则如此期待:“共产主义是理想,也是过程。我们今天点滴元素的积累,就是为这个大厦奠定基石。” 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旗帜的召唤,也是当代青年理想的闪光。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