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 08:45:18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一个人民
万里刚走,小岗被否?
万里走了,这位改革开放的先锋,小岗典型的打造者,走时得了官方罕见的高规格礼遇,降半旗致哀。现场有人举纸幅“要吃米,打万里;小岗人,怀念您”……颇像传说中的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的佳话,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不朽。小岗作为分田单干的改革典型,似乎要在中国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永远正确、伟大下去。
然而,万里才走了几天,我便在2015年7月25日的中国政府网上,看到一则关于李克强总理的新闻——《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似乎在表明,万里树立的分田单干、小农经济的小岗典型已经不合时宜了。
在新闻中,李克强总理讲述了10年前在加拿大考察农业时听到的一个新概念:农业产业(Agriculture Industry)。“就是从选种、种植、收割、仓储,到加工、营销,完全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打通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最终的产品销往全世界!” 我的天啊,这不就是毛主席时代的农业思路吗?不就是今天坚持集体道路共同富裕的南街村、华西村实行的经营模式吗?
李总理说:“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普遍都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失去了支撑。”分田单干的小岗农民能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采用工业方式吗?怎么产业化、现代化?所以,李总理说:“必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等于是把小农经济的小岗模式给否了。
李总理说:“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适度规模经营后,一项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打掉田埂,多出了许多耕地。我在云贵那些地方考察,看着真是心疼啊!巴掌大的一小块土地,仅田埂就占了将近20%!……把田埂打掉,能多出多少土地啊!”李总理真会算帐。这些田埂本来在毛主席时代是没有的,是小岗村人按手印按出来的,是万里把小岗树为改革典型,让全国农村学小岗典型学出来的。
李克强说:“田埂不打掉,大型机械就下不去,没法深耕深翻,只能大量使用化肥。如果采用大型农机,深翻深耕到40厘米,将会大大缓解过度使用化肥的问题。一方面,小块农田造成了大马力机械缺乏市场需求,农机厂的生产能力严重萎缩,只能生产小马力机械;另一方面,在真正大规模种植的农场,需要大马力机械,又只能拿着国家补贴从国外进口。”李总理这趟出国考察没有白费,终于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不过这样类似的论述,毛主席早在50年前的1965年就已经说过:“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甚至在更早的著作《矛盾论》中就已提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不过,让人感到悲哀的是,明明中国早在60年前已经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结果一改革到今天反而变成落后的了,需要从加拿大、美国引进什么“农业产业”的概念。好像不经过西方这道二手贩子的手,再先进的东西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似的。只有经过了西方出口转内销,原本就是本土的东西才会吃香起来。中国土地上的田埂,在毛主席时代打掉了,准备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农业现代化(那时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然而后来,一些人又把田埂修起来了,让现代农业变回了小农经济。这样的人还成了改革家,改革先锋,改革设计师,至今对他们和他们的改革不能说半个不字。
但是,事实是无情的,标榜的改革并不能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小农经济的落后并不能因为顶着“改革”的帽子而先进起来。在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冲击下,分田单干的小农模式还是无情地遭受到了失败。不管推行、扶持这种模式的是什么大人物,多么信心满满地要一百年不动摇,也都不灵。
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等于是戳破了小岗典型的形象泡沫,否定了小岗模式的未来前景。中国农村何去何从?新的改革课题摆在大家面前。这位当年“开逃荒证明”的总理,这回开出的是“必须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地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让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或是办家庭农场,还有农民入股、土地托管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农民的收入不仅来自土地流转、出租土地,也能入股合作社,还能在里面打工,真正实现了多个身份、多种收入”。看来,他还是不愿意搞集体合作经济,而倾向于地主佃农经济。他还是要和毛主席拗着来。如果那样,我相信他会像他否定前面的改革家一样,被后面的“X总理”否定。希望未来中国的发展,不要像这几十年一样,田埂打掉了又重新修上,那叫改革;修上了又重新打掉,那叫外国的“农业产业”。这样虽能成就几个“改革家”,却要折腾苦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