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贪腐
- 论坛元老
- 9
- 935
- 0
- 10125
- 9190
- 9190 元
- 6120
- 2014-03-09
- 2024-06-09
|
1#
t
T
发表于 2015-10-08 19:11
|只看楼主
2015-10-08 16:19:04 来源: 乌有之乡 作者:白头豕 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一件喜事.然而,走到微博等舆论场,或各大新闻门户(网易,头条新闻等),我们看到的并非一片欢歌笑语的庆祝,而是铺天盖地的争吵甚至谩骂.那么,这场舆论战争中,究竟有哪些焦点议题呢?这些问题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容我慢慢道来。 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一件喜事. 然而有趣的是,走到微博等舆论场,或各大新闻门户(网易,头条新闻等),我们看到的并非一片欢歌笑语庆祝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而是铺天盖地的争吵甚至谩骂. 当然,这种舆论混战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它对这几十年形成的庞大,固化的舆论场造成了多个角度的冲击,如惊涛拍岸,自然要卷起些浪花. 那么,这场舆论战争中,究竟有哪些焦点议题呢?这些问题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容我慢慢道来。 焦点议题一:青蒿素和中医 这场网络舆论,首当其冲的是中医问题.有两个事实众所周知: 提炼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灵感来自中医医书 中国民间有庞大的反中医舆论场(俗称中医黑) 自然的,中医黑和中医粉的争论再次由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引燃.先把两者积年累月的争论放到一边,单从青蒿素一事,我们循序渐进地可以看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从各种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发现青蒿素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场国家发动的,专门针对疟疾疾病的医学项目(523项目)的成果. 屠呦呦属于该项目中中医药的研究小组,他们的工作正是"用中医药文献引导科学研究". 对比现代工业,这个研究小组的角色比起设计工程师来,更加类似质量工程师,职责是验证和改进. 所以中医对青蒿素的贡献,并非媒体轻描淡写"提供了灵感",而是指导性方向.研究的前提就是"中医方药中存在治疗疟疾的有效手法,可以改进使用". 这些事实给了我们第一个启示: 启示一:中医药文献引导现代科学研究是可行的,中医传统医药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库 其实屠呦呦不仅从古方中得到了草药的选别,这也是媒体容易忽视的一个点. 用各种使用青蒿的方法来对抗疟疾和相关疾病,一直是传统中医中常见的手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直接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一度困扰屠呦呦的是,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缘何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 葛洪的方子给了屠呦呦灵感,而方子的关键在于冷水渍,绞取汁,让屠呦呦想到是不是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这也是一个启示 启示二:中医药的发掘价值并不局限于草药 然而我们同时看到,屠呦呦他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 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还经历了190次失败. 而且古人也因为历史局限性,会认为疟疾和鬼怪有关,也会保存一些纯粹巫术和迷信的治疗手段.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启示三:传统中医精华与糟粕并存,并非捡起来就能用,严格的筛查和改进对中医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有益的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尽管在葛洪所在的东晋时期,已经有各种对抗疟疾的治疗手段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但疟疾千百年来仍然是中国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恶鬼. 像青蒿素这样高疗效副作用低方便量产的良药,毕竟是当代的产物.不断筛查精选原材料,经过动物实验,毒理研究,发明了现代的提取方法,还且通过工业化实现量产后,才真正变成对抗疟疾的福音. 发明青蒿素的过程,本质上讲,就是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中医有效的治疗手段发展得更有效率. 所以我们要看到: 启示四:传统中医精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然而问题来了,在没有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医学仍然积累了类似青蒿素这样许多值得发掘的精华.而且用青蒿对抗疟疾并非一人所知,而是广为流传的中医知识. 那么,传统中医凭什么在没有科技条件支持下,也能发现有如此有价值的成果呢? 其实我们从屠呦呦的研究历程中也能发现一二: 研究小组从医书和老中医中搜集了数以千记的治疗方案 研究小组对各种方案逐个筛选,做了数百次实验 为了证明方案的疗效,研究小组成员甘心亲自复用研究毒副作用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想起神农,孙思邈尝百草的传说.今人和古人的做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和中医黑所说不同,他们并没有从已有的理论中凭空设计任何药方.他们所做的,是搜集别人的实践,自己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辩证,经过数以百计的失败才得到成功. 中医效用的原因其实很明白.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实践中因治疗疾病的切身需要,发现和尝试了各种治疗手段. 而历代的医家亲自对这些医疗进行搜集,归纳,检验,分析原理,并通过教育将经验流传下来,这才形成了庞大的传统中医体系.中医理论并不是从形而上学的概念中产生的,而是从基于实践的朴素辩证中形成的. 这也是一条启示: 启示五:实践和辩证才是中医发展历史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医精华珍贵和值得尊重的原因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发明青蒿素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不是一个自然而偶然的事情,它是若干充分必要条件下的一个主观努力成果. 它的诞生有哪些关键的逻辑要素呢? 积累了千百年医疗实践,传承至今的传统中医 由于对中医的尊重,提出了中医验方治疗疟疾的科研思路 现代的调查研究手段,和科学技术 一群既懂得中医,又懂得西医的技术人才 长时间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坚持到底的决心 其中1,3,5都是既成事实,但2和4在当代却是极具争议的. 中医黑主张废医验药,验药无非是废医之后的附带步骤;而且现在无论中医黑,还是中医粉都公认,好的中医已经很少了,更不用说融贯古今的.在这个时代都不具备的条件,为何在屠呦呦那个时代实现了呢?这便过度到了第二个焦点话题: 焦点议题二:青蒿素和时代的关系 青蒿素的发明是有历史属性的,它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这个断言基于两个前提: 尊重中医是发明青蒿素的前提 中西医结合并用于实践,是发明青蒿素的前提 如果这两个因素具有时代的特征,那么青蒿素的发明就具有时代的特征. 首先,尊重中医难道也有时代特征吗? 当然有.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不尊重中医的,这点不用多说了. 在屠呦呦之前的时代,其实是更不尊重中医的.中华民国时期,西学把持的知识界普遍反对中医,而废除中医也是历届民国政府共识.是否通过行政法令废除中医行医,也是当时政权经过多次博弈的.而从民国一直到1949年,中医始终没有进入正规的教育系统,很长一段时间传授都没有法律保护和规范. 这个时期中医存亡都难料,更不用说发展了.想必这样的国策才是当代中医黑所赞赏的. 中医重新得到重视是在新中国 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着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 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卫生工作方针问题……要以预防为主,发挥中西医药人员的作用,这个方针是对的。” 1953年12月,毛泽东发表对卫生工作的意见:我认为中国对世界上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的一项。 中医是在农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宝贵的经验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他还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将中医的历史地位提高到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的高度,足以说明毛泽东对中医药学的重视。 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重视中医呢? 除了传统中医本身是有精华存在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有三: 新中国经济基础差,而中医由于源自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注重疾病的预防;它是当时廉价而且有效的医疗手段. 当时的西医人数少而且集中于城市,要惠及中国广大人民,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上两方面的困难. 毛时代的国策,并非只为少数城市精英服务,而是着眼于全国人民,尤其是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 治疗疟疾明显是以上动机的产物.因为疟疾最好的防治手段不是吃药,而是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对城市富裕阶层而言它的意义要小的多. 而且即便是当代国际奖项对青蒿素的评价中,也会额外强调它主要对"第三世界"国家,主要对穷人产生了巨大贡献. 于是我们又得到了启示: 启示六:发明青蒿素前提是尊重中医.尊重中医,因为中医的农医属性和调理理念,对不发达地区和穷人而言特别廉价且有益 然而尊重中医不等于发展中医.发展中医也有各种各样的思路.新中国是如何引导中医的发展呢? 在50年代初,国家的中医政策非常严苛,医师证书要求的知识不仅包括中医全科,还涵盖大量西医内容.这使得大部分传统中医无法获取资格,教授学徒也为无证行医.结果西医日多,中医日少. 发现这一问题后,中央花了很大力气来纠正.举几个例子: 要求卫生部“要主动团结中医,欢迎他们,给他们以应有的地位”,“对中医和西医要一视同仁”,“不能鄙视、歧视中医,要尊重中医,国家要给中医以帮助”。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发展中医就是“如何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逐渐使它和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的问题,就是要根据现代科学的理论,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学的学理和总结它的临床经验,吸取它的精华,去掉它的糟粕,使它逐渐和现代医学科学合流,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报告。卫生部对自身不能正确对待中医的思想和做法进行了反省和检查.1956年11月27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废除中医师暂行条例的通令》。至此,中医药事业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若一味要求用现代西医改造中医,揠苗助长,还没有到屠呦呦加入研究小组,她后来咨询的老中医都可能找不到的了. 可见新中国对中医的尊重并非口头上的尊重,而是尊重了中医独特的传承传统,与西医的不合,以及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现实.水至清则无鱼.恰恰只有尊重中医的不足,让它有生存发展空间,才能获得历史进步. 这也是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七:尊重中医,意味着尊重传统中医与西医医理和传承等方面的区别,不削足适履 启示八:尊重中医,意味着包容中医历史发展中的不足,在发展中现代化,不揠苗助长 没有这两点,就不会有中医药研究方向的屠呦呦,更不会有523项目的中医药研究小组. 然而仅仅放任中医的发展,也不会出现发明青蒿素的另一个重要前提:精通中西医的研究人才. 我们看屠呦呦的访谈和回忆得知,她1951年就考入北京大学,专业是西医,是正宗的西医人才.然而毕业之后,却被分配到了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为什么西医的人才要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呢? 1950年8月7日,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方针,毛泽东亲自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毛泽东的这一指示为中西医结合、彼此间团结合作指明了方向。 956年8月,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更加详细、全面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思想。他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新医药学。”“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比如学医,细菌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都要学。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 这则报道只是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新中国时期是如何考虑中医发展方向的. 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作为当时的指导性政策,才会出现中医研究院这样的机构,把大学毕业的西医屠呦呦,分配到从事中医药的研究工作.没有这一举动,那么青蒿素在中国很可能仍然停留在古方和民间习俗中,因得不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改进而寂寂无闻. 这也是青蒿素诞生历程中的一大启示: 启示九:发展中医,需要在尊重中医的前提下,使之更多地学习现代医学的科学与技术 没有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也不会有一个从北大西医专业毕业,就走入中医药研究的屠呦呦. 但是中西医一结合就足够了吗?传统中医对现代医学而言,并非捡起来就能用;那么西医对中医而言,是否抄过来就可以现代化呢? 果真如此,就违背了中医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和辩证之中发展了.而中医的现代化,也如同当代一些中医黑所言,只需要一刀切的废医验药就行了. 让我们看看屠呦呦的中医药学习和实践历史吧.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作为中药药理研究者,不是在书斋里空想的.她的学习和研究历程,是与新中国攻克血吸虫病等大型公共卫生国策同步的.而且早在对抗血吸虫病的战役中,中药研究就迈入实践,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早期的锻炼机会和学术成果.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 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这个学习和研究过程首先不是用西医的方法和视角来评判中医,而是在传统中医的实践中学习进步.作为中药炮炙经验书籍编著者之一,也或许为她从葛洪书中得到低温提炼的灵感埋下了伏笔. 屠呦呦之所以在523项目中担任中医药研究小组的组长,也得益于她之前对中医药的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由国家主导的中医实践,和对这些中医实践的现代化研究,奠定了未来发明青蒿素的人才和理论基础. 这些资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启示十:中医的现代化,最终是在中医自身的医学实践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研究和提高 实践才是中西医结合的落脚点.那屠呦呦所在小组发现青蒿素的落脚点,自然是当年的523项目了. 这个项目是在越南战争的背景下,作为军事科研的项目提出的.研究的途径很多,中西医都在其中,青蒿素的只是523项目成果中的一环. 当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和效果后,其它的中医药小组也着手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分别开展分离有效单体的研究.更适合药物生产,更有效果的黄蒿素就是在这之后由523项目组其他成员在四川发现的. 此后,经过两年的三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2000例,其中青蒿素治疗800例,有效率100%; 青蒿素简易制剂治疗12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 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青蒿素是好药,上级要求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研发新药。新药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于1979年通过全国鉴定。 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一旦谈到实践和辩证,就必须要谈及主体.究竟是谁在实践?谁在辩证? 诺贝尔奖颁给了屠呦呦,想必屠呦呦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但我们也看到屠呦呦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 比如,屠呦呦肯定不可能亲自写下《肘后备急方》;葛洪和李时珍一样主要的角色是搜集,他们也取代不了民间使用青蒿的探索者. 历代经验虽然给不出当代的提炼方法,但都指向用青蒿治疗疟疾,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也是屠呦呦一人做不到的. 回到523项目组,这个项目的立项,决策,后勤支援,后续选材的改进,药品的研发,也并非屠呦呦都能兼顾. 而且围绕着这个课题的研究,无数的实验和试错,也非屠呦呦一个人可以包揽的.机会成本被整个团队分担了.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启示十一:青蒿素的发明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国策指导下,集体工作成果的一环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提现了上述所说的各点.她认为中医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宝库,中医需要逐步走入现代化,青蒿素是集体攻关的成果,而且中医药对当代人类的贡献远不止此.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提到了中医药的辩证施治不用单一药物,也提到了其它现代中药对白血病,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这里举的例子只不过是中医对人类馈赠的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中国医药帮助我们征服全世界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提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这些话,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 没有对中医的尊重,不会有青蒿素诞生 没有对中医实践上的包容,对中医尊重就不会落到实处 若没有现代科技对传统中医的研究和改进,中医无法有实质性的发展 若没有中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大规模实践,中西医结合也只是空谈 这种种要素在新中国前后都有明显的区别,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后果,所以说青蒿素的确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焦点议题三:青蒿素和诺贝尔奖 青蒿素让中国人,而且是女性,得到了第一个诺贝尔奖.这在国际上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既然诺贝尔奖认可了青蒿素对人类的贡献,但青蒿素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诞生的产物,为何在四五十年后,青蒿素都快像奎宁一样失效了,才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蒿素迟迟没有在国际上得到推广. 但于由于当时中国并无专利法,也没有采用过西方专利。 因此,大型制药公司无法获取专利,赚取巨额利润。 疟疾当时是一种穷人的疾病,今天的大规模捐助基金也不存在。 从这里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启示十二:资本主义的专利制度,和制药公司的巨额利润,反而阻碍了青蒿素在国际上的推广 启示十三:疟疾作为穷人的疾病,虽然在新中国得到523项目中像吸血虫病一般得到攻克,但因不能牟利,阻碍了青蒿素在国际的推广 这一现象直到有公司注册了相关专利,并且在国际政治格局有所改善之后,于2001年才在世界得到推广. 青蒿素的大规模使用之后,才于2009年得到了拉克斯奖.然而这一奖项作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仍然引发了争议.因为这个项目明显是集体努力的成果,而奖项却只能颁布给个人.这也引起了学术界一些人的愤慨和争议.同样,诺贝尔奖的规则规定,获奖者不能超过三人.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袁腾飞一个广为流传的视频中,鄙视中国牛胰岛素成果得不到诺贝尔奖:中国要集体领奖,这事当然告吹,"瑞典国王能跟扫地的刷厕所的握手?" 这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为何新中国国力和科技突飞猛进,许多科技成果举世瞩目仍然得不到诺贝尔奖. 启示十四:诺贝尔奖归功于一二科学家个人的精英主义原则,阻碍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得不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对人类,尤其是对穷人的贡献都摆在那里,无可争辩.我们可以引用论语的一番话来描述这个现象: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焦点议题四:青蒿素获奖背后的舆论斗争 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激起了舆论场的激烈碰撞.原因无他,这事件在方方面面冲击了"主流"舆论的观点,才可能引起激烈的碰撞.如果争论点并不主流,例如屠呦呦作为女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在中国就完全没掀起什么波澜. 但对很大一部分争论者而言,形势是不利的.毕竟引起争论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既成事实.无论现在喧嚣得再厉害,尘埃迟早要落定的;落定之后,失败者仍然是失败者. 让我们细数一下舆论斗争中的几个焦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吧. 第一,反中国文化派,现在比较尴尬.中国有一群反中国文化派,总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最大的包袱,让中国无法真正现代化. 例如一篇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中国人过于功利,没有逻辑训练,总是从风险小的着手不敢冒险,重视集体导致抑制进取创新,研究过于经验化,注重实用性等等. 然而青蒿素得到了诺贝尔奖.它的发现首先来源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然后中医又是一门造福他人的技术.这门技术最讲究的就是从实践中反复辩证. 而且中医尝百草以身试毒,屠呦呦也如此,恰恰是很冒险的.研究青蒿素也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经验出发. 而且青蒿素研制的最大动机,就是造福集体.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也是集体努力.最后青蒿素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归功于它的实用性.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认识: 启示十五:用诺贝尔奖反对中国文化,从今往后只会显得滑稽 第二,反中国体制派. 众所周知,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是反体制派的口头禅之一.他们奉行的是体制决定论,例如日本的体制鼓励诺贝尔奖,中国的体制阻碍诺贝尔奖. 一部分反体制派攻击的是大家都反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利益推动政策等.也有很多用它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观点无外乎集体主义抹杀个人成就,政策管控阻碍个人探索等等. 然而纵观青蒿素的诞生历程,它是: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出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以国家政策为方向; 政府部门为主导; 综合了集体的力量; 从培养人才,到立项,到调度资源; 最终创造了造福广大人群的成果. 而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抗疟药物的推广上,远远胜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让反体制派应该得到一个启示: 启示十六:诺贝尔奖不再能作为体制决定论的例证,来反对社会主义体制了 第三,精英主义派. 他们历来的观点是,由于不注重个人的成就,导致这个国家出不了得诺贝尔奖的天才.而现在,这一派的观点转为屠呦呦的成功,反映的是她个人的精神和美德的成功. 精英主义派显然是不看新闻的,不知道全世界都在讨论集体贡献,一人授奖的荒谬性.也不知道屠呦呦本人,以及颁奖的机构,都对发明青蒿素的集体贡献表示了敬意.也都反复强调屠呦呦是作为集体贡献的代表. 他们更不知道,青蒿素的发明虽然能造福无数人,但对资本家无利可图,研发者也贡献为主.这样的项目都是从利于集体出发,由集体推动,最终依靠一个集体的多方力量才能完成. 这一切屠呦呦本人是相当清楚的.诺贝尔奖也很清楚,但他们这次评选关注的是实效,并没有在乎它能否证实精英主义. 相比之下,精英主义者生拉硬拽,掩耳盗铃的做法着实不聪明.这也是一个经验: 启示十七:精英主义者没有社会大生产的实践经验,重虚名而轻实利 第四,全盘否定中医派. 全盘否定中医派最主要的观点是中医就是巫术,最主要的论点是中医不敢双盲不敢现代化研究,最主要的论据是脱离剂量和烹制技术谈中药毒性. 我们得承认,中医中存在巫术,传统中医在治疗疟疾的实践中就有许多巫术的做法. 但青蒿在防治瘟疫中的广泛使用,说明了传统中医仍然有很大一块是基于实践和辩证的医学成果.经得起现代医学的检验.而且屠呦呦是根据传统医学认定青蒿的效用,再从传统医学中找到了现代青蒿素的提炼手段.青蒿素的成果也证明了传统中医一直在从事现代化.屠呦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用现代的方法来研究古人的经验,而且这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直延续至今. 只是全盘否定中医派,往往遮住自己的双眼,从来不承认这些 最后,全盘否定派特别喜欢提马兜铃等几个流行的例子,来强调中草药的毒性,避而不谈疗效.然而利用青蒿等材料研制的各种药品,有许多是有毒性的,这并不妨碍烹制得当能够得到毒副作用小而疗效高的药品.何况研制青蒿素的现代炮炙方法,偏偏是从古人的炮炙方法中获得的灵感. 全盘否定中医派的许多观点都只是蒙蔽不了解中医的人们,结果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对中医许多断言都变成了谣言.更何况这个获奖者公开宣扬中医的好处.于是全盘否定中医派开始掉转矛头攻击屠呦呦,说她是中医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为利益说话. 这个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启示十八:不要和全盘否定论者辩论任何问题,包括中医.因为全盘否定论的前提,就是反对辩证 第五,科学神教派. 科学神教是客观存在的群体.他们以"科普"作为活动的主要名义.然而他们最看重的,是科学的"理论成果". 这类人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者.他们支持科学和反对中医源于相同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一切科技成果源于理论".因此这些人并不把现代科技的成果归功于实践和辩证,而特别强调"科学理论"的自洽.当然他们是不会提起历史上科学理论被更新科学理论推翻的所有故事的. 这些人批判中医时,也把中医的阴阳,五行,辩证,经络等理论归结为玄学和巫术.主要原因是这些理论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并不兼容. 我们看青蒿素发明的历史,从古代到当今,从传统中医到现代医学,可以看到都不是通过理论思考凭空发明的奇迹.而是自古至今,都遵循同一个过程,实践中积累经验,归纳经验,筛查经验,分析总结经验,然后形成理论,用于指导未来的实践,并在未来实践中加以改进. 同样地现象也提现在第六类人中: 第六,中医玄学派. 他们认可中医恰恰是因为中医理论在他们眼里玄妙自洽,却并不关心中医实践的效果和缺点.同样他们反对科学派,也会主张西方科学在哲学上的先天缺陷. 这类人和科学社交派的争论,其实属于两个巴掌一拍即合.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 启示十九:把科学技术发展归结于科学理论,和把中医发展归结于中医理论,夸奖之或贬低之,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两者都是侮辱 第七,废医验药派. 废医验药派看到了纯粹中医黑和科学神教派的不足之处,自认为比较客观公允. 青蒿素的发明没有太多涉及中医理论,主要是对中医药理的现代化发掘,让废医验药派感觉坐上了争论航班的头等舱,要贵人一等. 然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蒿素的发明不是一时一刻的产物,是在新中国的一系列基本国策的推动下产生的.这些国策包括: 重视对普通劳动者的医疗 认可中医的价值和历史贡献,尊重中医 包容中医的历史缺陷,使之能传承发展 在传承发展中让中医现代化 为了让中西现代化而培养人才 在用中医解决大型公共卫生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中医现代化 这些国策促成的青蒿素诞生过程是:在尊重信任中医的前提下,经过长期中医实践,结合现代科技培养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在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发现了中医的有效手段,并用科技手段使之现代化. 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是废医验药的成果,而是尊医寻药,信医试药,行医验药的结果.即便把废医验药派当成主张发掘中医药宝库的派别之一,他们一刀切的想象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启示二十:中医的现代化历程,需要复杂的政策智慧来保证稳定持续和可行性,这是废医验药派不懂的 第八,抱残守缺派 有废医验药派,自然就有抱残守缺派.这一派无条件地认可中医,对精华和糟粕不加甄别,信任古人的实践和经验远超过信任今人的实践和经验.他们不注重学习使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注重引入现代的检验手段和毒理经验,甚至对同样源自实践的西医治疗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青蒿素的成果并不能证明这一派的观点,而是对他们的反证.如毛主席所说,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总结: 启示二十一: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我们对中医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批判地接受这份遗产。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保存和发扬 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青蒿素得诺贝尔奖,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它曲折的经历,让一个立场明确的人知道世界应该怎么样更好: 尊重传统医学,使之现代化,积极挖掘传统医学的宝库 化学合称药品与天然提取药品,都是现代医学的宝库,不能厚此薄彼 为大多数人,包括穷人的实际利益奋斗,往往是人类重要财富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珍贵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唯精英论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捍卫集体主义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 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总是构成广大劳动人民福祉的根本阻碍 在服务于大多数人却利益微薄的领域,社会主义特别适合发挥效用 如果回到争论最激烈的中医问题,我的具体观点是: 中国医药是世界医学的重大财富 中医是实践和辩证的产物,它的理论是在当时科技条件下,对这些实践和经验的理论性总结,有同样的价值 中医必须要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贡献全人类 中医和当代医学有冲突,中医的重预防养生,与当代资本主义医学重治疗轻预防是矛盾的 中医和当代医学有冲突,中医的农医性质重视植物药学,与当代药学偏重化工有区别,两者应结合 中医和当代医学有冲突,中医偏重对人体的养护和支持,重视用人自身免疫对抗疾病;当代医学偏重攻击疾病,往往不惜伤害人身体;两者应经历针锋相对辩论而走向融合 中医和西医的哲学思路有区别,中医重视整体而西医重视症状;中医综合施治而西医关注银弹;中医辩证施治,西医不够重视病情变化;哲学上需要兼容并包 当代医学有资本主义医学的基因,也派生出工业医学的基因,这种主流并不足以自称现代医学 包括中医在内,原理上与西医有别的传统医学都走向现代化,人类才会拥有自己的现代医学 中医的发展,医疗体制的发展,枝繁叶茂的都是技术问题,而归根到底自古至今都是政治问题. 附:二十一个启示 启示一:中医药文献引导现代科学研究是可行的,中医传统医药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库 启示二:中医药的发掘价值并不局限于草药 启示三:传统中医精华与糟粕并存,并非捡起来就能用,严格的筛查和改进对中医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有益的 启示四:传统中医精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启示五:实践和辩证才是中医发展历史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医精华珍贵和值得尊重的原因 启示六:发明青蒿素前提是尊重中医.尊重中医,因为中医的农医属性和调理理念,对不发达地区和穷人而言特别廉价且有益 启示七:尊重中医,意味着尊重传统中医与西医医理和传承等方面的区别,不削足适履 启示八:尊重中医,意味着包容中医历史发展中的不足,在发展中现代化,不揠苗助长 启示九:发展中医,需要在尊重中医的前提下,使之更多地学习现代医学的科学与技术 启示十:中医的现代化,最终是在中医自身的医学实践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研究和提高 启示十一:青蒿素的发明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国策指导下,集体工作成果的一环 启示十二:资本主义的专利制度,和制药公司的巨额利润,反而阻碍了青蒿素在国际上的推广 启示十三:疟疾作为穷人的疾病,虽然在新中国得到523项目中像吸血虫病一般得到攻克,但因不能牟利,阻碍了青蒿素在国际的推广 启示十四:诺贝尔奖归功于一二科学家个人的精英主义原则,阻碍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启示十五:用诺贝尔奖反对中国文化,从今往后只会显得滑稽 启示十六:诺贝尔奖不再能作为体制决定论的例证,来反对社会主义体制了 启示十七:精英主义者没有社会大生产的实践经验,重虚名而轻实利 启示十八:不要和全盘否定论者辩论任何问题,包括中医.因为全盘否定论的前提,就是反对辩证 启示十九:把科学技术发展归结于科学理论,和把中医发展归结于中医理论,夸奖之或贬低之,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两者都是侮辱 启示二十:中医的现代化历程,需要复杂的政策智慧来保证稳定持续和可行性,这是废医验药派不懂的 启示二十一: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我们对中医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批判地接受这份遗产。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保存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