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7 09:17:19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桂华
最近有关进城农民工“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困境的讨论很火热,触动了不少人的乡愁。的确,城市以更多的经济机会与更好的公共服务供给吸引农村最富有创造力的青壮年群体来打拼。受到城市容纳能力的限制,他们中只有少部分能够成为城市中产阶层。但是,我们应该为这种向所有农村人开放,却只有少数人成功的城市化模式哀叹吗?
站在成功进城的城市中产阶层角度看,他们已经获得条件更好的生活,当然不能退回相对衰败的农村。但是对大部分经过奋斗却无法进城的农民而言,与落入城市贫民窟相比,返回农村却是不坏的选择。社会大众通常只看到农民获得更好生活的进城意愿,忽视农民进城不成功后的返乡选择,才会得出城市中产阶层才有的“农村退不回去”结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城市农民工存在清晰而相似的进城轨迹。通常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动力和憧憬,三十四岁的中青年农民工开始将打工积蓄在老家建房买房并谋划着返乡创业,五六十岁中老年农民工主动退出城市并逐步返乡。在这个过程中,大约只有不到10%的农民因个人努力或抓住机遇定居城市。我国城市化的核心机制是,只有一分的成功进城几率激发进城者十分的努力,进城农民的拼搏奋斗支撑起我国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力,另外还有广阔农村天地为无法进城农民提供退路。可进可退的城乡关系构筑起我国城市化稳健推进的基础。 农民工之所以回得去农村,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农村定位为衣锦还乡去处,他们眼中的城乡差别是相对的。农民在进城之初就将城市定位为务工就业场所,他们能够在城市忍受加班加点的重体力劳动,除少部分打算在城市定居之外,绝大部分农民工是将务工收入反馈到老家农村。建房娶媳、抚养供养下一代而非过上城市中产阶层生活才是大部分农民工奋斗的动力之源。 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内容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基于农民进城路径不同假设,会产生不同政策思路。一种是将农民不可能退回农村作为政策设计起点;另一种主张发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退路功能。考虑到当前农民成功进城的几率,应当发挥农村的退路功能,国家在推进城镇化战略同时需转移部分资源用于农村建设。 定位于提供农民退路的农村建设重点,是回应进城可能失败农民的需求而非为城市中产提供乡愁消费。农村相对于城市的衰败是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发达阶段前无法跨越的阶段性规律。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农村相对衰败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不必指望农村建设得与城市一样好,甚至还要好。当前阶段农村建设要定位为底线建设,重点是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与社会秩序,为可能进城农民提供退路。(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