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协商 授权使用 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左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激情燃烧的岁月:五十年过去,涛声依旧吗? [复制链接]

1#
2016-06-02 14:54:5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克彩凤
激情燃烧的岁月

——纪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暨红军长征八十周年

红卫兵徒步长征串联(资料图)

  前 言  我是一九六六年的初三毕业生。我们的名字叫“老三届”。我们这批人,是被特色社会妖魔化了的人。因而,我们的青春这么多年上不了台面,即使上了台面,不是打砸抢的先锋,就是伤痕文学的主角。这是历史对我们的不公。五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自己的青春,尤其是回想在那场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至今仍让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今天,我拿起笔,回忆当年文革中一段宝贵经历,与有共同经历的朋友共勉,也以此纪念我们美丽的青春。
  (一)决定长征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份,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掀起了徒步长征串联的高潮。当时,从东北方向走过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红卫兵,一批又一批的从滦县走过。那那真是让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啊!一行十几人,几十人,安步当车,背着行李,挎着军包,头戴军帽,胳膊上系着红袖章,袖章上印着“红卫兵”三个字,每个人脖子上在系一条白毛巾。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大个子扛着一面鲜红的大旗,大旗上写着“某某中学某某红卫兵战斗兵团赴延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嘿!好威风!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激情,一样的权利,他们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河北滦县兴隆庄中学“八一八毛泽东思想战斗兵团”的战友,在我的提议下举行了一次会议,决定向东北的红卫兵学习—走红军走过的路,练就革命的铁脚板,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让青春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放光彩!
  这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特有的豪情。当时有二十个人报名,我们挑选了十名长征队员,条件是身体棒、思想正、意志坚。当天我们就如法炮制,也制作了一面大旗,上写“河北滦县兴隆庄中学八一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赴延安长征”。第二天我们就告别了爹娘雄赳赳气昂昂的向革命圣地延安出发了。我们幼稚,我们热烈,但我们绝不颓废!爹娘问干啥去?我们晃着脑袋说串联去。上哪啊?上延安!多远啊?两千五!咋去啊?走着去!于是,我们就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离开了家长!当年父母那个坦然,儿女那个英雄,今天的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爹娘断然没有!
  (二)整顿
  我们这次长征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吃苦,就是要向老红军学习,向革命先烈学习,为了伟大理想百折不挠。我们抱定必胜的信心,坚决克服征途中的千难万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行至天津地区,我们每个人脚上都出了大血泡。我们疼的呲牙咧嘴,我们每人拄个大棍子,一瘸一柺地咬牙前行。没人打退堂鼓,没人叫一声苦。大家你搀着我,我扶着你,唱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毛主席语录歌,走完了打血泡的日子。
  长征队中有个初二的学生名叫孙汝莲,她长着一双黑葡萄一样的眼睛,还有一口洁白如玉的牙齿,笑起来特迷人,但走得最慢的就是这个漂亮小姑娘,她经常掉队。有一天,我们坐在马路边等她。我们九双眼睛焦急地向后看,连个人影也没有。过了好半天,来了一辆人力别,车夫顶着逆风弓着腰吃劲地向前蹬。人力车上坐着一个人,由于那人的头向后靠着,看不清面貌,看样子是睡着了。坐人力车在今天司空见惯,可在文革期间,在我们看来就是“资产阶级思想”,是压迫穷人的剥削阶级行为。我们看着车上那个女人在心里暗骂“资产阶级臭小姐”。我是性情中人,此刻特同情那个人力车夫,我说:“咱们把那女的拽下来中不中?”大家一起响应,我们一窝蜂冲向三轮车,可冲到跟前一看,坐车的不是别人,正是小战友孙汝莲!在我们“滚下来”的吼声中,“孙小姐”醒了,她揉着眼嘟囔:大概还在梦中。裴文森胳膊粗力气大,一把就把孙小姐揪下来。此时,孙汝莲大梦方醒,她带着哭腔说:“我说不坐,可大叔非让我坐一段不可”。这时,车夫也急忙为孙汝莲辩解:“我看着小丫头怪吃力的,就让她上了车,千万别怪罪她,要说错那是我的错。”孙汝莲躲在一边掉眼泪。队长周文生铁着脸说:“当初就不想带着你,怕你吃不了这份苦,你死乞白赖地跟着,这会子还坐上三轮车,把长征队的脸都丢尽咧!”李金玉指着孙汝莲的鼻子嚷“你说你干啥来咧?孙汝莲哭着说 “学习老红军来了”“老红军有坐车的吗?”大家纷纷质问她。我也跟她瞪眼了“早知你这么狗熊,说什么也不带上你,你这哪是学老红军啊?纯粹是资产阶级臭小姐!”最后,我这个当年的长征队政委郑重宣布:“这路不能走了,明天就地整顿!”
  第二天,我们在驻地开了一次整风会,会议的主题是“我们该怎样长征”孙汝莲首先做了检讨。她说“我给长征队丢脸了,沾染了资产阶级作风,从今后,我一定树立信心,真正向老红军学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们每个人都重新谈了对长征的正确认识,批判了“贪图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最后,我们站成一排,满怀豪情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通过整顿,我们又一次强调了长征的革命目的——不坐温室里的花草,要在大风大浪中百炼成钢……
  精神的确可以变成力量。我们咬牙挺过了打血泡的日子,不知过了多少天,我们的脚掌上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此时我们仿佛脚下生风,各个成了“飞毛腿”,每天行军百里左右。记得到河北新乐县那天,我们一天竟走了120里路!孙汝莲真争气,之后一次也不掉队,有时还还把我们甩在后边!我们把这归功于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梳着羊角辫的滦南县籍的小姑娘,小战友,你可安好?
  (三)访问抗日英雄姜三的故乡
  长征行至河北省行唐县境内,知道前方有一个值得瞻仰的地方—抗日英雄姜三的家乡唐行庄。有英雄的地方就是我们当年特向往的地方,不管那地方有没有名胜古迹,只要那地方能让我们激情燃烧,只要那地方能催生“继续革命”的情怀,我们就会奔向前去!
  来到唐行庄,在人们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姜三的墓地。姜三的墓地当年和普通的墓地没啥区别。几座荒冢上长满枯草。有人告诉我们中间那座坟头便是姜三墓地。于是,我们在姜三的墓前排成一行,大家三鞠躬,表示对烈士的缅怀。
  从姜三的墓地回来,我们又拜访了姜三的老母亲。老人六六年那时八十多岁,我们找到她时,老人正在为生产队剥玉米,手上都走血了也不休息。人们介绍说,老人家还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呢。我们又一次肃然起敬。仔细端详老人家:鹤发童颜,白白胖胖,一副寿比南山的样子。只是双目失明,说是当年姜三牺牲时哭瞎的。我们都想握握老人家的手,可她一门心思剥玉米,遗憾得我们直搓手!人到任何时候都得有所敬畏,当年我们敬畏先烈,敬畏先烈他妈,现在的年轻人敬畏啥我不敢说,但肯定不敬畏先烈他妈……我久久凝视着慈眉善目的老母亲,心想都八十多岁了还在劳动,觉得老人须仰视才见!多么伟大的妈妈啊!我正满怀敬意地目不转睛地凝视英雄的母亲,旁边一位背枪的女民兵拽住我的衣角悄悄对我说:“红卫兵小将,你胸前戴两枚毛主席像章,能不能给我一枚?”那年头,毛主席像章最尊贵了,我不加思索地摇摇头。女民兵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好半天没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把我拽到一边,俯在我耳边悄悄说:“我这儿有一张姜三妈的相片,跟你换行不?”我想,毛主席像章以后我好找,可姜三妈的相片是稀有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于是我摘下一枚像章给了女民兵,女民兵将英雄母亲的像片交给我。我把“英雄母亲”放在上衣口袋,从此,长征路上又多了一份儿革命力量。
  那年头,有崇拜领袖的情结,有崇拜英雄的情结,有崇拜劳动模范的情结,就是没有崇拜歌星的情结……
  (四)夜战
  我们长征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吃苦,要学习老红军,要在大风大浪中百炼成钢。因此,我们不留恋大城市,只向往有英雄的地方。但是我们在途经的城市总要住几天,目的不是享受,而是“取经”—学习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我们经过的城市有:唐山、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
  来到保定,首先到了文革的前沿—河北大学(那时保定是省会,河大尚未搬家)。学校的高墙上刷着醒目的大标语—“打倒刘子厚”“打倒保皇派”“坚决反击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我们在河大看了两天大字报,对毛主席“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了更深的认识。刘子厚是省长,那就是河北最大的走资派。我们就认为他就是让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人。
  第三天,我们从大街上捡回几张“打倒子厚”传单,从学校找来油印机,先把传单上的东西刻成钢板,然后用墨推着印,那时我们就能很容易的找来所需的一切,文革的威力之大可想而知,毛主席的红卫兵权利之大可想而知。我们连夜印了几百张传单,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印完。我手上、脸上全是墨迹,自己却全然不知,还在指手画脚的指挥,大伙瞅着我乐,我还虎着脸呵斥“乐啥?”大伙乐的更厉害了……
  我们背着“到刘子厚”传单出发了,这传单就是“机关枪”就是战斗的武器。我们一边走一边扔,人多的地方,我们就拿出一摞传单往天上一抛,于是引来一群人抢……我们认为这就是撒播革命的火种。撒完传单,我们就背诵毛主席语录“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敌人的失败,我们的胜利而告结束”,背完语录,我们就昂起头挺起胸,唱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语录歌,大踏步地前进了!
  你难道说这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吗?你也许认为我们幼稚,我们盲目,我们狂热,但那就是千真万确的历史。我们的经历,相信许多同龄人都不会忘记。无数个水滴汇成涓涓细流,进而成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真实的记录就是这些闪光的水滴。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有义务不断丰富这些记录,不让历史的水滴干涸。
  (五)走进太行山
  出了石家庄,不多远,便看见前方绵延起伏的群山。“太行山!”我们大声喊叫着着。望着绵延起伏的群山,我们又是一阵激情燃烧!那就是八路军神出鬼没的地方啊!这正是我们要走的革命道路。遥望群山,热血沸腾,心情亢奋,恨不能生双翅立刻飞进山里!
  告别了一马平川的大马路,踏上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平原地区是三里一村,五里一店,而太行山有时一天也见不到一个像样的村庄。走进深山,全靠前方的红卫兵用粉笔在大石崖上化的箭头引路。有红卫兵接待站的地方也都有鲜明的标记,大红标语写着“前方二里—红卫兵接待站”。红卫兵走到多偏僻的地方都有吃饭睡觉的地方,而且分文不要。深山里的接待站,其实就是一个村子,接待我们的,都是村民。你能不佩服毛主席的威力吗?那是刚吃饱饭的年代,平原地区尚穷,山区更穷,典型的穷乡僻壤,但我们的食宿都是上等的。何为上等?当地老百姓吃得是带皮的土豆、干菜等闷的杂米饭,而我们吃的是小米干饭。都说“天高皇帝远”,但深山里“最高指示”写得到处都是。毛主席的声音在太行山间回响!红卫兵的歌声在太行山响彻云霄!啥叫“群众运动”?啥叫发动群众?啥叫亿万人参战?没经历过文革的人怎么也想象不出那样的规模。这样的历史,谁还能复制?今天的反腐需要这样的声势和规模,但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成了违法犯罪!
  (六)太行人家
  太行山绵延千里,越往里走,山越高,坡越陡,条件越艰苦。有一天,我们走到一个岭下,此岭叫“大寨岭”,翻过去有五十里地。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我们背着行李,一口气爬到了半山腰,口渴的冒烟儿,我们才发现山腰里有一户人家—只此一家。我们放下行李向太行人家讨水喝。一个身穿一身粗布白色棉裤棉袄腰间系一条麻绳的中年汉子拎过半桶脏兮兮的水,我们一看水的颜色,迟疑了一下,但此刻嗓子在冒烟,别说是水,就是尿也敢喝。大家你一缸我一缸的一会儿就把半桶脏水喝了个底儿朝天。喝完了,汉子的婆姨咂这嘴说“这是e从很远的井里打来的水,好费劲哩!”婆姨尽管穿的破烂,但眉眼俊俏,圆圆的脸白里透红。婆姨后面站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男孩也穿一身白色的粗棉裤棉袄,棉裤的膝盖处露出棉絮。男孩的脸脏兮兮的,他把黢黑的手放在嘴里,看着我们直眨眼。“咯咯咯!”,一声清脆的大公鸡叫声传来。多么熟悉的声音!我们顿觉兴奋。光秃秃的土石山,四周一片萧条,严寒的季节里没有一丝生机。这动物的叫声给我们带来一种鲜活的感觉。我们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大筐,大筐用石头压着,里边有一只有着满身漂亮羽毛的大公鸡。从没见过这么大个的家鸡,足足有十来斤!主人说此公鸡已经养了快一年了,是准备过年吃的。我们问“咋不多养几只?”老西儿咂着嘴说“re还没得吃的咧,哪有粮食喂鸡哦”婆姨要做午饭了,我们一看直咧嘴—土豆、黄菜、杂豆……黒糊糊的大杂烩。我们,惊叹人的生命力的顽强。在这荒山野岭,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曰子。他们象巨石下的小草,只要有一丝生机,便顽强地向上挺,然后不屈不挠地活下去,三个人就是整个世界!临走,我们想给小男孩留下点什么,但我们身上除去行李和水壸,什么都没有。身无分文可以走遍全国,只有毛泽东时代才有的事。大概这样的事是空前绝后的。我摸摸背包,里面尚有几小罗叠得方方正正、与火柴盒大小的红红绿绿的毛主席语录片,那是在石家庄搜集的,准备到延安再散发。我拿出一叠儿送给小男孩。小男孩接过来了卡片一阵惊叫“毛主席语录!”他兴奋地跑到妈妈跟前,妈妈擦擦手接过去,笑着看了半天又递给爸爸,爸爸把毛主席语录拿在手里,凝神看着。我们问“你认识上面的字?”汉子不好意思的摇摇头“呃一个字也不认得,就知道这是毛主席说的话”听了他的话,我们激动得眼睛湿润。这里真正是“天高皇帝远”啊!但毛主席同样可认让这里的人激情燃烧!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太行山有个大寨岭,岭上住着一个三口之家,五十年过去了,你们一家可安康?
  (七)拜谒刘胡兰墓
  走过一段群山出现了一片广广阔的平原地带,这里地肥水美 ,大概就是郭兰英歌里唱的“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的好地方。刘胡兰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就在这物产丰饶的好地方。
  从小就佩服敬仰刘胡兰,她牺牲时说的一句话“怕死不当共产党”,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刘胡兰这句名不朽的名言影响了我们那一代人。那时的小学课本里生动地描写了英雄们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的形象。董存瑞托着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黄继光朝着喷着火舌的机枪口扑去,邱少云在烈火中忍着巨痛一动不动,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进冰窟的儿童奋不顾身,向秀丽为了抢救工厂的金属钠与烈火搏斗……这些英雄们的形象和精神,通过小学语文课本深深地印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脑海里,久而久之,英雄情结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怀着对刘胡兰无比景仰的心情,我们绕道一百多里,来到了云周西村。小时候爱看刘胡兰的“小人书”,里边有做军鞋掺假的“二寡妇”,还有支持胡兰子革命的母亲。到云周西村,一来瞻仰烈士墓,二来拜访英雄的母亲。
  刘胡兰墓当年就是一个小山丘一样的大坟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大标牌立在墓前。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到这里瞻仰。我们来到墓前,在坟前默哀,然后集体背诵老三篇—《为人民服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背完《为人民服务》,一股“继承先列遗志,誓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又油然而生。那是最爱感动的年代,今天我也想感动一把,但很不容易……
  离开墓地,就来到当年审讯刘胡兰的“西厢房”,小人书里描写过这个“西厢房”,所以特想看看这个阴森森的地方。我们走进去,顿感森严恐怖,当年杀害烈士的铡刀摆在中间,铡刀历经风云,依然寒光闪闪。看见这杀害烈士的铡刀,仿佛看见十五岁的胡兰子昂首挺立在眼前,一个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际飘过来“我咋个死法?”“怕死不当共产党!”想象的思维退到了一九四几年:一个北风呼啸的日子,云周西村的大庙前上演了一幕多么悲壮的剧目……刘胡兰牺牲了,中国多了一个永垂不朽的女英雄!英雄感动了毛泽东,毛泽东大笔一挥,写下了精准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遗憾的是我们当年没看见英雄的母亲,此时她作为云周西村的党支部书记,正享受“走资派”的待遇,她的名字“胡文秀”被倒着写在高墙上,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份尚未被解放,这是让我们遗憾的事,否则,我很可能再弄一张英雄母亲的相片。
  我们还看见了刘胡兰被捕时没来得及洗完的一件白粗布上衣,还有刘胡兰纺线的纺车,她临刑前从手上褪下来的交给妈妈的戒指……睹物思人,刘胡兰仿佛就在眼前。
  走出云周西村,十里地以内没人说话,大家静悄悄地走,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不平静。别人想什么不知道,我想的是:咋不让我赶上有八路军的年代?要是那时象今天一样年轻,一定得当个“女游击队长”,最起码也能当个“妇救会长”,照样也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八)帮房东写信
  走过了一段平原地带,又进了绵延不断的太行山。不知走了多少天,山总也不见尽头,有一天,我们一口气翻过一座大山,站在山脚下往前一看,眼前豁然一亮;山下一条弯弯曲曲的长河结了冰,远远望去,蜿蜒曲折象银色连环。河西岸有一个太行山少有的大村。我们飞奔下山,滑过冰河进驻山村。那天晚上,我们住在军属王大妈家。
  王大妈家的房子既宽敞又明亮。听说是解放后分的大地主的房子。油灯闪着温馨的光,吃过热乎乎的面汤,大妈在炕上放上一张桌子,拿出信封信纸,求我们给她在北京当兵的儿子写封信。大妈的目光落在男同学身上,她似乎不相信女孩子能写好信。可大家一致让我写,我当仁不让,盘腿就坐在炕上,大妈笑眯眯地望着我,还是一脸的疑惑,大家异口同声地对大妈说:“她比我们写得都好。”大妈乐了。
  那是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年代,谁家若有个当兵的回家探亲,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望,那草绿色的军装,那鲜红的帽徽,那鲜红的领章,比今天的博士帽金贵。我铺开信纸,先写了一段开场白:
  大柱同志:
  我是一名赴延安路过你家的红卫兵,受到大妈的热情款待,今晚就住在你家。我们也是大妈的儿女,我们为大妈有你这样一个当兵的好儿子感到自豪。大妈让我代笔给你写信,以表想念之情。
  以下便是以大妈的身份写了。我写几句,就给大妈念几句,写得话,有的是大妈说的,比如:你要吃好,要和大家搞好团结,千万别想家……但大部分内容都是我替大妈“创作”的。比如:你在部队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一个毛主席的好战士。还有这样的话:你要积极投身到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去,誓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否则,咱翻身做了主人的贫下中农还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这些当年耳熟能详的话,大妈也似乎能理解,因为她乐得合不拢嘴……家书字字句句“闹革命”,充满了深厚的“阶级感情””
  谁知信里的话,有的还真成了现实,劳动人民还真成了资本家的“打工仔”,受尽了剥削和压迫……
  (九)太原参加批判会
  到了山西省会太原,自然要停留几天。我们来到太原五一中心广场。广场好宽敞,乍一看好像天安门广场。那天,广场上召开批判大会,批斗对象是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谦,还有省长卫恒。偌大的广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大概太原市所有的党政机关的人及红卫兵都到齐了。大会规模盛大,我们竭尽全力想挤进去,怎奈寸步难行,无奈,我们只好站在最后听大会的批判发言。根本看不到主席台,但扩音器里穿出的声音清清楚楚。发言的人们义愤填膺地揭露着走资派的滔天罪行,台下的数十万革命群众激情万丈,许多人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状,我们跟着群众也振臂高呼“打倒王谦!打倒卫恒!”“王谦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其实,王谦也好,刘子厚也好,他们是不是走资派,我们一个乡村中学的红卫兵根本不可能知道。我们的激情只来自毛泽东。因为从小就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发动文革,一定是有道理的。他说“整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那我们就坚信他的部署是英明的。那时对文革不甚理解,有时甚至认为是过了头。时常为有些事感到迷惑。
  五十年过去了,毛主席的许多预言都活生生地上演了—工人失业,农民和下岗工人被打入地狱,走资派们耀武扬威,官商勾结,贪官遍地,社会上五毒泛滥,年轻人由崇拜英雄崇拜劳模变成崇拜金钱,甚至连“老人倒了扶还是不服”“路有失遗交还是不交”“路有积雪扫还是不扫”,这些原本无需思考的问题都成了人们的两难选择,面对这一切,我们何止是迷惑?震惊、愤怒、郁闷、焦虑,困扰着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我这样理解毛主席发动的文革:让亿万人民参战,给人民充分的权利,让每个当权派都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他们的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下运行,让他们永远不敢走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道路,让环球同此凉热……
  (十)绕道去见陈永贵
  那个年代,劳动模范比今天的歌星明星尊贵多了。我们绕道几百里,来到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为什么要去大寨?因为当年大寨全国闻名,那是毛主席树立的农业典型。大寨有两个人物特吸引人。这两个人物,一个是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另一个是大寨铁姑娘队的队长郭凤莲。这两个人物当年风光无限。他们之所以风光,是因为特别能吃苦。他们的家乡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一场洪水又冲毁了他们本就贫瘠的家园,是陈永贵这个当年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硬是用肩膀从山下挑土上山造田,把环境恶劣的穷山沟变成“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的富裕之乡。当年的郭凤莲,带领22个姑娘组建了“铁姑娘队”,她任队长。她们和大寨的男人们一起用肩膀扛起了灾难,这些和男人们一样承受苦难和繁重劳动的姑娘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铁姑娘”在那个年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象征。穷山沟的大变化传到毛主席的耳朵,毛主席被大寨人感动,号召全国学大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大寨赶大寨的高潮。中国农村的田野里到处红旗飘飘,人山人海,人们挖沟造田,改良土壤,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向土地宣战。那种战天斗地的规模,那种万众一心的的气势,是今天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那时候是改造土地,向土地要粮,现如今是买卖土地,向土地要房,那时候是“集体主义放光芒”,现如今是“一家一户显身手”,那时讲机械化,水利化,现在是“肩扛人拉”……沧海桑田啊!
  一九六六年,人民日报刊载了两幅照片,一幅是毛主席和扎羊肚手巾的陈永贵握手的照片,一幅是周总理接见穿着对襟小花袄的郭凤莲的照片。当时,这一老一少让人羡慕死了。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就是“神”,不管过去和现在,现在觉得他们比原来更“神”。和“神”打交道的人太幸福了!和“幸福”过的人见个面吧,那也是一种幸福,于是我们七拐八绕,来到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
  来到大寨,先看虎头山。因为报刊屡屡提及这属于大寨人的山。有一首歌这样唱: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那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层层那个梯田平展展……我们站在虎头山上,欣赏着那七沟八梁上那整齐如画的层层梯田,不禁感慨万千。数十层的梯田,每层都用石头垒成坝,每道坝都那样整齐结实,石头是咋运上去的,土是咋担上去的,大寨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们被大寨人深深地感动了!
  走进村子,让人眼前一亮!大寨村只有一条街,南北走向,大街两旁是整齐划一的楼房,每户上下两层小楼,户户相连。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楼房在平原地区的农村都没见过,真是奇迹。那时六十年代啊!那时太行深处的穷山沟啊!毛主席历来认为“人的因素”第一,陈永贵这样的人,的确是条汉子。别用今天的眼光看人看事,历史是有阶段性的,今天比昨天日子好了,并不能说明昨天什么都不是。
  怀着对陈永贵无比敬仰的心,我们来到陈家,不用打听,哪人多哪就是陈家。我们进门就喊“陈书记!”“陈书记”,喊了半天没人应声,村里人告诉我们说陈书记不在家,我们不信,就在屋里乱翻一气,翻了半天,连个人影儿也没有。陈永贵一定是躲起来了,这也是上策,要不,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成千上万,一批接一批,非把永贵大叔“亲”死不可。但我们见不着陈永贵誓不罢休,那一天,来自天南海北的上千名红卫兵聚在虎头山下示威——“我们要见陈永贵”“我们要见陈永贵”,我们拍着手,跺着脚,有节奏地高喊,大有不见陈永贵死不瞑目的势头。喊的嗓子都哑了,也不见陈永贵的影子。。正在失望的时候,前方一阵骚动——陈永贵来了!看见啦!只见永贵大叔穿一身家织的粗布黑棉裤黑棉袄,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就是太行山里一老农。甭管人长啥样,只要是英雄,只要是劳模,我们就崇拜!我们高呼“向陈永贵同志学习”,“向陈永贵同志致敬”欢呼声中,陈永贵用沙哑的声音讲了几句话后就出不了声了,原来,永贵大叔患了重感冒,发着高烧,这次是“冒死来接见毛主席的红卫兵”,当工作人员向我们说明大叔的病情以后,我们更感动的了,我们又一次高喊“向陈永贵同志致敬”,然后大家礼貌地让开了路,让陈永贵大叔回去休息。工作人员此时把一件破棉袄蒙在大叔头上,搀扶着他离去了。我们默默地目送大叔离去。永贵大叔留给我们的是头蒙黑棉袄的背影……
  五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而去。永贵大叔值人待敬,他比那些仪表堂堂,西服革履的贪官污吏伟大,他让中国人记住了八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人类将来或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陈永贵留下的这种精神永远是整个人类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
  (十一)又见郭凤莲
  来到大寨,第二个想见到的人便是铁姑娘郭凤莲。一说铁姑娘,现如今听着都发怵,铁小伙可爱,铁姑娘谁爱?当年的“铁” ,指的是精神和气概,那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凤莲是那个时代的女中豪杰,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她及她带领的铁姑娘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铁姑娘长得可不铁。当年的郭凤莲十八九岁,画报上的郭凤莲亭亭玉立,模样俊俏,现实中的郭凤莲比照片还要俊,见着郭凤莲时,她正和姑娘们修坝。那天,她穿一件小花的对襟小棉袄,小棉袄做得合身合体,显得她特别苗条。小棉袄的一角有一块补得平展展的补丁,不细看都发现不了。中式小棉袄让她秀气精神,那块补丁让她显得朴素。郭凤莲当年梳着两条棒槌小辫儿,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美。当年铁姑娘队长的魅力比今天的宋祖英们大多啦!那时不时兴签名,我们提议和郭凤莲一起为大寨垒一条坝,以示纪念。郭凤莲同意了。我们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几百名红卫兵在大寨的虎头山劳动了一天,垒了一条坝,郭凤莲将此坝取名为“长征红卫坡”。
  半个世纪过去了,不知这条“长征红卫坡”是否安在。
  大寨,虎头山,有生之年仍十分想往的地方!
  (十二)雪里行军
  又太行山,进入吕梁山。吕梁山也是绵延不断,但比太行山温和多了。黄土高原的厚重,让人敬畏。下雪了,吕梁山成了雪山。从小就听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今天面对皑皑白雪,“英雄情结”自然而生。雪中,我们一天也没停止行军。顶着漫天鹅毛大雪,我们高声朗诵毛主席诗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爬上山顶,我们又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放晴了,太阳一照,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白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我们触景生情,又激情燃烧“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雪开始融化了,路越来越不好走,因为此时的雪山变成了泥山,好不容易爬上去了,一出溜又从山坡滑下来,我们由“雪人”变成“泥人”。裴文森身大力不亏,他从上边伸下大旗杆,让我们女生拽着旗杆往上爬,怎奈坡陡路滑,我们连他一块儿拽下来,浑身是泥的我们,从地上爬起来乐成一团。这是苦呢还是乐?在那个年代肯定是乐。我们管这种精神叫“革命的乐观主义”,这些词儿,离现代青年渐行渐远了……
  雪中行军,我们的日平均行程都在百里左右,天天如此,但总有余力。十八岁那年,假如我没有长征赴延安的经历,这辈子我也不会相信自己一天能走一百多里地,而且天天如此。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千金难买的经历!
  (十三)掉队的小兄弟
  长征途中,我们常常是俩人一伙儿,仨人一帮,很少十个人一块儿走。孙汝莲、克秀金别看个子小,但后来走起路来轻如飞燕,她俩后期一直没掉过队。经常掉队的是小个子男生段秀浦。当年他虚岁十七,农村孩子个儿小,也就一米六。那年,他戴个大毛帽子,俩帽翅儿也不系,往两边伸着,走起路来,帽翅儿一颤一颤的。他和他的“帽翅”顿哒顿哒地闷着头子走,半天没一句话。
  别看我是女孩子,外号“假小子”,所以长征途中我是先遣队成员,任务是在前方探路。裴文森举着大旗在中间,我和周文生一左一右,我们三个大步流星,不出一小时,准让后边的人找不着影儿。拉的太远了,我们仨就找个背风的地方等。一般情况下这“避风港”就是又高又大的坟墓。那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年轻的脑子里没有鬼神,有也不怕。我们把行李往坟前一放,然后枕着行李一躺,一会就鼾声大作……这些年,牛鬼蛇神泛滥,我成了胆小鬼,看见坟就发毛……
  有一天,天快落山了,先遣队和另外六名战友在一开阔地带汇合。我们汇合的信号是冲锋号。就差小个子段秀浦了。我们的冲锋“达达的达”地吹个不停,就是不见段秀浦的人影,眼看天黑了,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傻等也不是办法啊!于是,我们直奔前方一个叫“土峪”的接待站。
  到了接待站,先奔食堂,我们一眼就看见段秀浦正闷着头子吃饭,我象看见丢失的孩子似的大喊“段秀浦!”大家也一起朝他奔来。可段秀浦连头也不抬,理都不理我们。周文生凑到他跟前讨好地摸摸他,他却使劲儿用手推开周队长。周队长见他“不识抬举”,气得一把把他头上的大毛帽子揪下来狠狠地摔在地上,他咆哮着“你还来气了是不?你知道我们等你多久吗?你把人急死了知道呗?”段秀浦也急了,他指着地上的帽子不紧不慢但斩钉截铁地说:“咋给我摘地咋给我戴上!”见此情景,大家一起谴责小段“你犯啥脾气?说说你是咋跑到前头的?是不是坐大马车咧?”段秀浦一听,冲着我们喊:孙子才坐车!我是跟东北的红卫兵抄近道过来的,咋地?‘’说完,眼睛不住地往上翻。看着他那顽皮的样子,我们又是恨又是爱。
  那是被称为“十年动乱”的年代,但是我们不管男生女生,都不会有“安全”问题。我们几个女生曾经在树林子里走了半天,遇到过不少的山民,但不知啥叫“害怕”。因为那是毛泽东时代!今天,学校就在你家隔壁,你敢让你孙子一个人去上学吗?
  (十四)横渡黄河
  在吕梁山脉走了若干天,终于有一天发现前方的指示箭头前边加了“黄河”二字,我们一阵惊喜!两千里路风和月,终于快要到达目的地拉。因为我们知道延安就在那“水一方”,于是我们脚下生风蹭蹭蹭走过一段平地后又钻进群山,一口气又爬上一座高山。最先到达山顶的是李金玉,他是个金嗓子,他在山顶惊叫着“黄河!黄河!”我们接二连三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都被眼前的黄河惊呆了!只见西北方向有一条银光闪闪的白色玉带弯弯曲曲地从远方飘过来,太美啦!总听说黄河“九曲十八弯”今天总算见证了这“逶迤蜿蜒”的美了。我们惊呼,我们跳跃!这是母亲河啊!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啊!这是毛主席转战的地方啊!多少次想象黄河,总是“黄水滔滔”,原来黄河远远地居高临下地望去竟是白色玉带!我们当时不仅仅是兴奋,更多的是感叹。我们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在这神奇的地方,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足迹。遥想当年,毛主席一骑白马,一根棍子,东渡黄河,转战陕北,玩蒋介石胡宗南于掌骨之间,那是何等的潇洒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今天,他老人家又登上天安门城楼,穿上绿军装,戴上红袖章,领导亿万人民闹革命……一阵历史和现实的联想,十六七岁的我们心潮逐浪高!毛主席逝世了,文革被定性为“浩劫、动乱”,当年,打死我们也不敢这样想啊!
  我们在山顶激动了好长时间后飞奔下山,又行走了一二十里才到了黄河渡口。站到了黄河面前,发现他的水不是白色而是黄色。混浊发黄的黄河水裹挟着硕大的冰块,咆哮着由北向南滚滚而去,那汹涌澎湃的气势足可荡涤一切。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奔腾翻滚的黄河水,我们无比激动!年轻的心就象这奔腾的黄河水。有激情的日子是充实的。五十年过去,我依然渴望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知不觉,夕阳留下的最后一抹光不见了,天黑了下来。这时,一条几丈高的大木船停在了黄河岸边。这是专门摆渡红卫兵的。这条船也是那天最后一次“执行任务”了。我们十人中有五人上了船,另外五人因超载没能上船。东岸是山西,西岸是陕西,隔河相望,竟是“晋陇”两重天!几多感慨,向留在对岸的战友招招手,便被安置在黄河岸边的窑洞里。那一夜未曾合眼,因为我们离黄河不过几米,黄河水咆哮着冲向岸边的悬崖峭壁,发出了震耳欲聋、排山倒海的声音。亲历过那情景,方知什么叫“惊涛拍岸”,什么叫“胆战心惊”。敢情“万水千山只等闲”写在课本里是那么轻松,而真正走过,涉过,却是如此的惊心动魄!我们是当宝贝被护送过来的,而当年的红军巧渡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那可是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前进啊!他们攀着光秃秃的铁索向敌人开枪、开炮、扔手榴弹,那该是怎样的气魄啊!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些,都是那天夜里没合眼想到的。
  黄河岸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涛声。五十年过去,涛声依旧吗?
  (十五)来到延安
  跨过黄河,延安就在前头,一九六六年阴历腊月二十四,我们终于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革命圣地延安(我们是公历12月8号从家乡河北滦县出发的)。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是贺敬之写的诗—《回延安》,里边有一句话特别形象“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我们也盼望着“白羊肚手巾”们敲着腰鼓扭着迎过来,但现实让人失望,延安城里除了一队队举着红旗串联的红卫兵以外,没见到多少当地的人,但满城的大字报与其他地方一样。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延安宝塔山。宝塔在延河的南边,要去宝塔山,先经过延河。冬天的延河结了冰,我们在冰上行走,年轻的思维异常活跃,我的脑海里出延河水现了八路军女战士在岸边洗衣裳的场景,仿佛还听见了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延河水、小米饭,养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当年多少青年才俊,“阔少”、“小姐”,毅然抛弃奢华的大城市,奔向延安,奔向宝塔山他们在这里学习、劳动,接受世界上最新鲜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这英雄豪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来到宝塔山下,仰望几十米高的宝塔,又一次心潮澎湃。宝塔山就是延安的象征,就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一座普通的塔,变成全国人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向往的地方,变成英雄豪杰魂牵梦绕的地方,她一定是承载了太多太重的历史重任……
  第二天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毛主席住过的窑洞。我们到了枣园,走进了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窑洞挺宽敞,里边有俩个住室,南边一间是主席的,北边一间是江青的。两张床上都铺着雪白的床单,床上也是雪白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毛主席的床头有一张普通的办公桌,桌上有一盏台灯,旁边放一个笔筒。当年枣园的灯光彻夜长明,毛主席曾在灯下写出许多光辉著作。看着台灯,最易让人想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颂词。我摸摸台灯,摸摸笔筒,就当做是与毛主席握手。
  江青的住室里的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边鑲着一张相片,上边是毛主席、江青和李纳一家三口,年轻的江青抱着几岁的小李纳笑得合不拢嘴,毛主席站在旁边,叉着腰在逗女儿,也是笑得阳光灿烂。这是一张充满温情的家庭照。那时的江青,称得上是贤妻良母。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会成为“白骨精”,她究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疯狂迫害毛主席”的野心家,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结论。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杨家岭、凤凰山,七大会址……我们正想继续长征,向毛主席的家乡韶山进发,中央传来指示“停止串联,回校复课闹革命”,我们听从命令,打道回府,于大年初一天刚亮回到家乡,结束了2500里的徒步长征。
分享 转发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trl+Enter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