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
- 论坛元老
- 7776
- 1320
- 0
- 13940
- 12620
- 12620 元
- 7112
- 2014-08-06
- 2023-02-04
|
1#
t
T
发表于 2016-12-23 14:53
|只看楼主
2016-12-23 09:34:4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顽石 古往今来,大凡到了一定地位的人离世之后都要给他盖棺论定,这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文化传承。 古代的做法就是谥号,即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一个评价性的称号,一般为一到两个字。比如,按《谥法》“威强睿德曰武”的说法,刘彻就被谥号为“武”,汉武帝的称谓由此而来;范仲淹不仅以诗文名世,而且为人正直,故而被追谥为“文正”,范文正公也就成了后人对范仲淹的尊称。 现代人不搞封建那一套谥号了,不过到了某个位置,寿终正寝之后给个评价则是必须的,不然讣告、悼词不好发布。顽石观察发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告别革命后,这个定性已越来越少)、“优秀党员”、“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类的评价具有普适性,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类的评价则属于专称。 古今比较,我觉得还是以前谥号的做法比较好,一是简单好记,二是特点突出,三是便于流传。汉武帝、范文正公不是一直叫到现在么?而当代某些人死后,其评价堆砌了七八个短语(几个形容词加名词),真正被人记住的有多少?再说,雷同的评价也确实凸显不出个性。以此看来,还是复兴到用谥号来给大人物定性更科学。 说到谥号,也还有些值得一提的东西。古人谥号并非一味褒扬,一般说来,可分或褒或贬或同情三类:文、武、烈、穆、正等用于表扬,炀、厉、灵、丑等用于批评,而哀、怀、愍、悼等则表示同情。西周以降,越往后,谥号褒的就越多而贬的就越少,而现代的评价便只剩下表扬了(毛主席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他 “晚年犯有严重错误”)。这也算是时代一个方面的进步吧。 谥号也好,评价也罢,名不副实的所在多见。秦桧死后竟然被追谥“忠献”,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好在仅过了五十来年,宋宁宗便将其改谥为“谬丑”。与秦桧齐名的大奸臣、大卖国贼万俟卨死后被谥封“忠靖”,也同样让人忍俊不禁。万俟卨的美谥虽然没有被追夺,但他和秦桧一样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则毫无疑义,西湖畔岳王庙前下跪的佞臣就是明证。至于当代有哪些名不副实的追谥,恕顽石不能例举。 大凡有资格的人,没有不希望“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的。可纵观历史,我们却发现,许多所谓的盖棺论定,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只不过是给后世留下一些笑柄罢了,即便获得了如“忠献”、“忠靖”那样的美谥,难道老百姓就认账了?毛主席虽然被犯错误,可敬仰和怀念他的人数之不尽;某些人尽管完美无缺,而人民却早已将他们唾弃。由此可见,只有历史的评价、人民的评价才是最终也是最高的评价。 2016.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