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仿佛一夜之间,东进水库边上的柳树就穿上了绿衣,长长的堤岸上每隔数米就有一株柳。微风吹过,柳条像一阵阵绿浪,水中的倒影风情万种。柳枝向地面低垂,柳絮拍岸,把心思埋藏在水边,与山上的宫观、与顶上的天空两两相望。宫观是有历史的,湖水也是有历史的,久而久之,这些柳树也就有了历史。虽然草木不说话,却已经道尽人类皈依自然的率真,循着自然之道,回归自然,无论是植物还是人,内心都是需要的。
有草木的地方就有鸟声。崇禧万寿宫门前的广场上有不少香客们认捐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日渐成林。宫观里面的建筑物也被绿意所点染,“知道堂”和“书画院”里各自拥有一片小竹园,院墙外面的后山上更是大片的松树、柏树、茶树和果树林。这些林木便是鸟儿的栖息地。住在山上的人总是枕着虫鸣入眠,又在鸟鸣声中醒来。周作人认为,鸟声是天籁之音中最美妙悦耳的声音,哪怕长相平凡的麻雀,那唧唧喳喳的叫声“在那琐碎与干枯之中到底还含着一些春气”。葱茏的林木、盘旋的飞鸟,人类最佳的栖居地应该就是如此了吧,在雾霾肆虐的日子里,洞天福地的茅山是上苍的恩赐。
顺着木栈道走,到处都是绿树红花。晚樱前几日没有动静呢,清明时节几场细雨一淋,花们鼓涨的骨朵儿相继打开,漫山遍野都是它们粉红的笑脸。赏花的人通常走到这片樱花林就转身回去。也有不愿回去的,反正是消遣春光,干脆在坡上看野花、找野菜。野花之中,二月兰最有气势,淡紫的花朵一大片一大片的,散出遍野的芳香。间或点缀着簇簇绽放的野蔷薇,小小的白花并无香气,却恣意浪漫地开呀开,铺满整个山坡。山上的野菜也多的挖不完,蹲在地上采挖野菜的人也随处可见。豌豆藤、苜蓿草、野水芹、鱼腥草、蒲公英,什么时令就有什么野菜生长。
崇禧万寿宫前的这一片山坡真让人震撼,林间、水中,孕育着那么多生命,“红尘三千丈,都在山水间。”草木是最了解山的气息与禀性的,犹如山对它们的熟识。
三
茅山作为道教名山,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自西汉三茅真君修真得道后,茅山祭祀活动一直不断。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建白鹤庙,南朝时建曲林馆,至梁代已有知名道观50余处,元朝有道院庙庵达250余处,房屋计5000余间。
崇禧万寿宫在茅山宫观建筑群中创建时间是最早的。它初建于南朝梁,名曲林馆,后为陶弘景之华阳下馆。
《茅山志》卷十七载:“崇禧万寿宫在丁公山前。隐居(陶弘景)华阳下馆。”宫前原有照壁,壁上镶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石刻大字,旁有昭明太子读书台。据说,该宫盛时,有殿12座。
复建后的宫观俨然有当年之盛况,崇禧之门、崇禧之宫、崇禧之殿三块主体建设,中间是主殿,后面依次是紫阳宝阁、三茅殿。这两个殿堂往后山的青玉峰方向无尽延伸,看上去高高在上,气势恢弘。崇禧宫东边有法箓院、道教协会办公区,西边有养生谷、知道堂、书画院、道教博物馆和江苏道教人才培训中心。这些建筑保持着飞檐翘壁、青砖黛瓦的复古元素,被雨水洗得鲜亮,越发体现出厚朴宁静的古典美。
一条溪流,穿过观前的石桥流出。溪中有杂草,也有卵石突兀,清浅的溪流像一把细长的梳子,梳齿从杂草和石块之间漫过,又向前流动着。这条溪流有历史了,它承接着山泉从顶宫一路潺潺,又在印宫转了个弯,再顺流而下,最后汇进东进水库,静卧在万寿宫脚下,给复建的宫观增添了几分灵气,让人的心灵感到舒缓和安静。
无论是花木、月光,还是流水、宫观建筑,走在茅山的春天里,如同行走在仙境中。在每日辰光的来往反复里,聆听一朵花开的声音,见证一株树木的成长,感受溪水里的岁月流转,与山不离,与水相偎,对生命大道的感悟总会不经意间在细小的温情中不期而至。这也许就是道教福地给人的最好的证悟吧。
(作者单位为江苏句容市道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