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雨露 - 2017/3/9 14:35:15
俄罗斯民众参加游行 纪念斯大林逝世64周年2017-03-07
视觉中国图播快报
苏联主义
当地时间2017年3月5日,俄罗斯莫斯科,民众参加纪念活动,纪念斯大林逝世64周年。
-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附:功过是非斯大林
作者:苏联主义论坛战友 苏维埃人
[p=null, 2, left]
1953年3月5日,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离开了这个世界。转瞬间,他辞世已经整整64年了。尽管中国有句成语叫“盖棺论定”,然而,这个成语似乎对他并不适用:在斯大林逝世后的六十多载春秋的风雨中,有关他的功过是非的各种评价一直是个引人瞩目的话题。 [/p]
[p=null, 2, left]
现在一提到斯大林的名字,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1937年的“大清洗”,联想到莫斯科三次大审判,联想到苏联内务部门对无数苏联公民、普通共产党员和党与军队的领导干部的迫害。那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背叛、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践踏、更是对人性的摧残!而斯大林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那么,斯大林则亲手播下了苏联解体这一悲剧的种子。
[/p][p=null, 2, left]
作为炎黄子孙、年轻一代布尔什维克,也许我还可以再在错误清单上给他列出几条:利用1929年“中东路事件”之际强占我国黑瞎子岛;1941年与日本帝国主义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出卖中华民族的民族权益;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公开以我国东北和外蒙古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以至外蒙古从此与祖国脱离……
[/p][p=null, 2, left]
当然,也有人积极为他评功摆好:也正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建成了第聂伯河水电站、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等大型厂矿,涌现出斯达汉诺夫等平凡而伟大的苏维埃劳动者;苏联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切,也都与斯大林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就连他的老对手、曾长期担任首相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先生都称许他说:“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p][p=null, 2, left]
是的,在伟大卫国战争那鲜血与烈火交织的年代里,有多少苏军将士,高呼着斯大林的名字向德国法西斯发起猛烈的冲锋,直至倒在血泊之中!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位自称“丹娘”的苏联女游击队员、莫斯科第201中学学生卓娅•科斯莫婕米扬斯卡娅吧?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向周围被德军驱来观刑的村民高喊:“同志们、集体农庄庄员们,你们不要害怕,我们有两万万人……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斯大林一定会来的!”
[/p][p=null, 2, left]
是的,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各族人民领袖”、“慈父”、“太阳”、“英明领袖”、“不朽的天才”、“伟大的舵手”、伟大的统帅、谦逊的领导人……等光环围绕在他的头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企业、学校和街道、集体农庄的名称不计其数;而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戴在他头上的峨冠博带已凋谢成泥,就连硕果独存的我国长春市“斯大林大街”也在前些年更改了名字,可谓彻底地去“斯大林”化了。
[/p][p=null, 2, left]
功耶?罪耶?很难全面而系统地评价斯大林。我只能说,光明与黑暗、成功与失败是如此奇迹般地结合于斯大林一身。斯大林不喜欢中间色调:要么是白,要么就是黑。他在报上就某些政治事件发表评论时总是一板一眼,而且总是那么绝对:不是一片光明,就是一片黑暗。然而,他不理解的是:世界上的人物是很复杂的,很难用绝对正确或完全错误来评论。如果一个人的正确举动中包含着错误的成份;而错误的言行中又蕴藏着正确的因素,那么,评价起来就更加困难。
[/p][p=null, 2, left]
当年苏共二十二大召开后,苏共中央对斯大林进行了迁葬。后来传说赫鲁晓夫同志对斯大林“焚尸扬灰”,但根据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和史料的记载,事实并非如此。赫鲁晓夫同志在经过苏共中央全会同意后,将斯大林的遗体迁出了列宁墓,迁入红场上的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墓群之中。他的墓很简单,白色大理石墓碑上只刻着一行俄文:“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译注: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然后是生卒年代:“1879-1953”,这一举动意味着:斯大林不能享受如同列宁那苏联共产党最高领袖的地位,但还是将他等同于苏共中央的其他领导人。
[/p][p=null, 2, left]
苏联解体后,列宁墓仍在红场上屹立,列宁塑像在俄罗斯仍随处可见,但斯大林的塑像已经“下岗”,很难见到了。据一些访俄学者回国后在文章中写道:在他们访问的俄罗斯友人中,对于斯大林持肯定态度的只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数人对斯大林只摇头:他杀的人毕竟太多了。人们肯定的是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强盛,但并不欣赏他的所作所为。
[/p][p=null, 2, left]
我想,如果我访问红场,会向斯大林的墓碑献上一束花,再奉上一幅挽联:“你的错误众所周知,你的功绩无可争辩!” [/p]
左旋雨露 - 2017/3/10 7:39:23
世界人民伟大领袖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苏联毁灭性打击日本关东军
只看楼主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苏联最长的铁路干线,它连接着东亚与欧洲,西起车里亚宾斯克,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全长74 00多公里。它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分段先后建成,本世纪30年代铺成双轨,并同蒙古、中国的铁路相连。《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到三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1945年春季,这条铁路空前繁 忙起来,为了与日本关东军作战,苏联政府从西部向远东紧急调运大批兵员与物资。在德意日法西斯同盟中,日本排行老三,但却最疲实。先是意大利宣布投降,接着是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人们原以 为日本也差不多了,殊不知地处东亚的日本却全然没有投降的表示,不仅如此,日本法西斯打仗比德国法西斯老道。德国两线作战,兵力全部押上;日本也开辟了几个战区,军队撒得到处都是,却从不倾巢而出,而是留足了预备队。到纳粹把兵力全部拼光,彻底崩溃后,日本却还保留着一支人数达410万的地面部队。
苏军分割日军的防御
至1945年春夏之交,日本尚有三大块陆军集结:首先是本土及本土附近的岛屿,配置陆军约230万人;其次是 侵占中国沿海以至内地的日军,约有80万人;再就是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 根据日本陆军被分成三大块这一现实,苏军总参谋部曾考虑过对日作战的几套方案。苏军考虑过直接进攻日本本土, 但日本本土配置着最大的重兵集团,而苏联海军又支持不起战略性登陆战役,因此只得作罢。苏军也考虑过深入中国内地,寻歼侵华日军,但侵华日军分散在广大地区,没有密集集团,很难找到决战对手。同时苏军只能沿着张家口方向进入华北,而这 一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又严重限制着战役容量。这样一来,可选择方案便仅剩一个了,这就是全歼日军在大陆上最密集和最强大的集团--关东军,使日本丧失陆军中的精锐部队,迫使它无条件投降。 至1945年春,关东军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加上满洲国 部队等,共约120万人。但按欧洲战场的标准衡量,它的技术兵器相对较弱。这支上百万人的大军只配备有5000多门火炮,1000多辆坦克和不足2000架飞机。不仅如此,它的装备质量也较差,如没有重型坦克,坦克的最大行程不超过160公里等等。为完成苏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部署变更,大量兵力和兵器要在短时期内进行长达9000到12000公里的调 动,而且在主要路段上,只能依靠唯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实施,运量极度膨胀,铁路已达到忍受的极限。在对日作战准备期间,约有13万6升节满载部队和物资的车皮从西部驶抵远东和后贝加尔。到1945年8月,苏联在远东共集中了11个诸 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和3个防空集团军,包括后勤部队在内共有150多万人,26000多门 火炮,5500多辆坦克和3800多架飞机。
苏军攻克筑垒地域
至此,与关东军相比,苏军在兵力人数上所占优势并不大,但在技术兵器上却占有压倒优势。这是苏军能迅速突破日 军边境工事和向东北腹地迅猛发展进攻的先决条件。 在大部分苏军尚未到达进攻出发阵地时,在7月26日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英、中三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 投降,否则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 苏联政府对这个公告的发表颇为不满,因为既未与它协商,在最后署名中又没有它。斯大林产生了怀疑,认为美英要把苏联排除在外,单方面解决日本及远东问题。斯大林的怀疑是对的。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为了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极力要求苏军参加对日作战。但在几个月后的波茨坦会议期间,新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太平洋战争能取得如今的成果,是美国士兵长期浴血奋战换来的,苏联军人没出过一分力,也没必要让苏联人也来分享这一成果。至于苏联是不是与日本宣战,杜鲁门超然处之 ;愿不愿意与日本作战是苏联人自己的事,美国人甚至不吭气,杜鲁门的气为什么变得这么粗,很巧,就在他到达波茨坦开会的第二天,接到了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的电报,获悉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在杜鲁门看来,有了这东西垫底, 苏联出不出兵都无所谓了。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他装作不在意地把这个消息捅给了斯大林,说美国已拥有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斯大林则说,希望美国“好好地用它来对付日本”。斯大林没想到,美国政府果真走出了这一步。
苏军向关东军发起进攻
苏联驻日本大使雅可夫-马立克8月9日向日本国政府递交了苏联政府的声明:从8月9日起,
苏联将认为其本身已 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8月9日凌晨,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主力在所有作战方向上同时越过中蒙边界。由于日军主力己退缩到中国东北地区腹 地,在边境上未遇有力抵抗,该方面军强渡额尔古纳河,到傍晚时蒙古人民共和国骑兵已向多伦方向前进了50多公里,并向二连方向推进。8月14日,部队越过大兴安岭,前出到东北平原,并向张家口、承德、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等方向展开进攻。8月9日凌晨,远方第1方面军从滨海地区向哈尔滨、吉林方向发动进攻。与后贝加尔方面军不同,远东第1方面军 的进攻地段上,散布着关东军的筑垒地域。从虎头到绥芬河,除了有以各抵抗枢组部支撑的筑垒地域外,不设防地带则为原始 山林和沼泽地,而且前面还有一道穆棱河。苏军强渡穆棱河。8月14日,远东第1方面军全面突破筑垒防御地带,向腹地推 进了150公里,前出到林口--牡丹江一线的设防地区。8月9日凌晨,远东第2方面军强渡黑龙江,象在其他地段一样,日军主力已撤往腹地,沿江只有少量以筑垒为依托 的守备部队,阿穆尔河舰队用舰炮火力保障渡江部队的进攻速度。苏军渡江后即刻攻占了饶河。8月14日消灭了富锦的全部 抵抗枢纽,并向佳木斯发动进攻。 8月14日,日本决定投降。日本政府通告美,英、苏、中四国政府说,日本天皇裕仁已颁布诏书,日本接受波茨坦 会议规定的条件。
苏军3个方面军越过国境线
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4日所发表的投降声明,仅仅是无条件投降的一般宣言 ,并未向武装部队发布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而且日本军队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实际投降……远东苏军将继续对日 攻势作战,” 战役的收尾阶段临近了,关东军的敢死队出动了。他们是陆地上的“神风特攻队”,每个人身上系满炸药和手榴弹, 扑入苏军的进攻队伍中,但求同归于烬。也有的敢死队员结帮结队,在苏军坦克的必经之途上组成活的、游动的反坦克雷场,日军在牡丹江的反冲击中,200名身上系满地雷的敢死队员一齐扑向迎面而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方阵,炸毁苏军坦克数十辆 。 8月16日,苏军进入牡丹江,两天后进入哈尔滨,随后是长春解放。为了加快战役进程,从苏德战场调来的老兵组成了志愿伞兵部队,把西线屡屡应用的机降和伞降用到了远东战场。关 东军在这一战区建成的机场达133个,苏军志愿伞兵部队在强击机的掩护下,突袭敌后机场。8月19日,他们刚刚占领沈 阳机场,一架日本飞机尚不明了机场发生了什么事情,按正常情况降落。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溥仪就这样被苏军俘虏了。 8月22日,苏联空降部队在旅顺口机场实施机降。第二天,苏军坦克开进了旅顺港口。 在苏军官兵的感情深处,对旅顺口有一种向往感、渴慕感,还有很大的神秘感。拿他们的话来说,那里“有使俄国人感到亲切的东西”,那里是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洒满鲜血的地方。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利,旅顺要塞的陷落,还有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一举全歼沙俄舰队,这段历史在俄国军人心里翻搅了整整40年。而今,他们歼灭了关东军后又解放了旅顺口。
左旋雨露 - 2017/3/10 8:25:42
斯大林伟大的一生
文/李向东
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苏联历史上一位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物 ,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尽管他犯有严重的错误,但功绩是第一位的,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他犯有错误而抹杀他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一
斯大林1879年12月9日(俄历,公历为21日)出生在格鲁吉亚古老的城镇哥里(根据当地教堂出生登记册,他生于1878年12月6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斯大林这个姓氏是成年后他自己改的,意思是钢铁 。他出身寒微,父亲是个鞋匠,母亲是农奴的女儿,在公开场合,斯大林只提过父亲一次。他说,作为一个鞋匠,父亲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因为他仍有小资产阶级思想。10岁那年,他差点被父亲送到制鞋厂学手艺而不是继续在神学院上学。鞋匠对孩子的母亲咆哮:“你想让我的儿子当神父?休想!我是个鞋匠,我儿子将来也是个鞋匠!”又过了一年,鞋匠在一次酒后争执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了。母亲叶卡捷琳娜曾经搬进克里姆林宫住过一段时间,很快又回到老家格鲁吉亚,住回那幢老房子,睡那张很窄的铁床。孙儿孙女很少跟她来往。她去世前,斯大林去探望,她对儿子说:“真遗憾,你没当上一个东正教神父!”
16岁时,斯大林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其无法支付突涨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最终的考试,被学校开除。随后他供职于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亦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不久斯大林就成了高加索地区主要的革命活动者,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她不久后就为他生下首个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随后他带着妻子来到巴库,但斯瓦尼泽却在1907年12月因斑疹伤寒去世,这使斯大林在悲痛中渡过了几个月,最后他选择了把孩子雅可夫交给了娘家抚养 。来到巴库后,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1902年4月-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斯大林23岁入狱时的档案中记着:他身高大约1米62,左脚第二三个趾头联趾。7岁那年得过天花,强健的体格帮他熬过那场大病,但脸上留下很深的麻子。上学时,他又得了败血症,左臂感染。病愈后,左臂略短,肌肉有些萎缩。托洛茨基说,后来斯大林左手总戴一只厚手套,即使在政治局会议上也是如此。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的人”)这一笔名。随后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将他强征入伍参加一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圣彼得堡),与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而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了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他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同年发生七月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了领导团体的一员,最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夺取了政权,随后他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二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期间,斯大林多次违抗时任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分子”。为了强迫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他严厉的把红军的逃兵处决。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此举却违背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说服了第一骑兵军的谢苗·布琼尼和亚历山大·叶戈罗夫一起行动,拒绝援助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辩护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地指责了他。
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了联合问题。1922年8月,联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一些人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按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根据列宁的建议,1922年10月中央全会讨论通过新的文件,该文件得到了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苏维埃机关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1922年12月中旬,列宁再次中风,俄共中央全会责成斯大林负责监督执行医生为列宁规定的制度。22日深夜,列宁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右臂右腿瘫痪,但头脑清楚,思维清晰,口授了一批给党的应届代表大会的信。信是专门谈他的战友或接班人的,一共谈及3组人,即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既谈到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关于斯大林,信中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信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这以后的几天,列宁继续口授信件,议论了改革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民族问题等等。1923年1月4日,列宁对12月24日的信作了具体的补充,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斯大林根据列宁遗嘱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一致选举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三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的批评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促使两人与斯大林联手形成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发表文章称“托洛茨基主义”并非真正的列宁主义,斯大林还表示“党的任务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而不久之后,斯大林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意见亦见分歧:斯大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减少约束农民,并希望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世界革命的主张,他们形成“新反对派”,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他们和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公开对抗,却以失败告终。季诺维也夫于是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斗争,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1929年布哈林“右倾投降主义集团”也被赶出政治局。1936年底,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随后通过了苏联宪法草案,从法律上规定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运动。30年代初,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根据斯大林的建议,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查恐怖活动不得超过10天;有关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1935年1月审讯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对派分子,罪名是他们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组织了“列宁格勒总部”、“莫斯科总部”等地下反革命组织,阴谋暗杀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们策划的。被告1936年8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此后,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全国掀起了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运动。
1937年,苏联肃反运动达到了高潮。1937—1938年间审理的要案主要有:以中央委员皮达可夫、拉狄克为首“反苏托洛茨基中心”;以苏联元帅、国防部副部长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反苏军事中心”;以前政治局委员布哈林、前人民委员会主席李可夫为首的“右派—托派反苏联盟”。这些案件的被告都以“人民公敌”的罪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肃反运动使许多无辜者遭到逮捕和杀害,出现了大量冤、假、错案,它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给苏联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莫斯科大审判一共3次,它是1937~1938大清洗的高潮剧目,三次大审判的被告人数分别为16、17、21。除第二、三次各有3人获有期徒刑外,其余被告全部枪决。当年著名的列宁遗嘱中提到了6位苏共领导人,最后除斯大林外,另外5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全部在三次大审判中被处决(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审判,但后被刺杀)。
四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则开始加紧建立东方战线,9月17日,苏军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1940年在卡廷森林等地秘密处决战俘共计21857人,史称卡廷惨案。波兰败亡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 1939年10月,苏联以保障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海军基地。苏联则允诺以雷波拉地区2 倍多的土地作为交换划给芬兰。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此间双方边境冲突不断。1939年11月30日晨,苏联军队进攻芬兰,但进展不顺利。1940年2月,苏军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芬兰坚固的曼纳林姆防线。并从维堡背后实施迂回包围,芬兰战败求和。1940年3月12在芬兰被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苏芬和约》。依约,原属芬兰的整个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中的若干岛屿以及北方的萨拉、库萨摩和雷巴契半岛的一部分划归苏联,汉科港以30年为期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1940年间,苏联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又强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1940年9月27日,纳粹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在德国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为避免遭受德国和日本两面夹击,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同时承认满洲国的“独立地位及领土完整”,日方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1年6月22日早上4时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军队,发动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收到了来自一些苏联间谍和苏军将领的警告, 但他认为纳粹德国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因此没有对同纳粹德国展开本土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斯大林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于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同时因为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德军入侵后一个月,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1941年7月,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4名苏联将军死刑并立即执行: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少将克里莫夫斯基赫;西北方面军通讯主任、少将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少将科罗布科夫。(1956年苏军总参谋部为以上4人平反昭雪,除去强加于他们头上的“贪生怕死”“指挥错误”的罪名。)在8月,由于斯大林拒绝采纳格奥尔基·朱可夫的建议,下令红军死守基辅,结果导致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德军围歼,纳粹德军宣布歼灭苏军66万人,希特勒宣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五
1941年11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阅兵式,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斯大林说道:“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 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 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斯大林在这次讲话中提及的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用意,是以俄罗斯民族主义来鼓舞苏军战斗。受阅的苏军部队随即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的指挥下,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1942年,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同年7月,德军向伏尔加河地区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经历了200多天血腥的战斗,苏军生俘德军9万人以上,被围的33万德军全部歼灭。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此役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1943年7月,苏联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19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3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1945年春,苏军以3个方面军250万人的兵力进入德境。于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1945年8月8日晚,苏联政府向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声明,苏联根据雅尔塔 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苏联有1700个城市和市镇被破坏,有7万多个村庄被烧毁,有3万多个工业企业、6万5千公里铁路被炸毁,有10万多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成废墟,经济损失7000亿卢布。二战苏联死亡人数为2700万,占当时苏联全国人口的14%左右,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同年,斯大林获苏联大元帅军衔。苏联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六
二战之后,随着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东西方意识形态尖锐对立,世界逐步形成了冷战格局。斯大林在苏联东欧占领区扶植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等卫星国,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些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一党专政制度,推行国有化经济政策,并对国内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支持宪政民主人士实施严厉打压和清洗。1947年,苏联出台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经济互助委员会。1948年,斯大林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关系恶化,遂引起苏南交恶,南斯拉夫被苏联从社会主义阵营中开除。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在苏联保证“不干涉新疆事务,不在中国东北长期驻军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属一切武装”的条件下,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主权独立国家(外蒙古独立)。
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950年2月,苏联与中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并为之提供经济援助。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从1950年12月也开始派遣苏联空军的精锐战斗机飞行员秘密支援朝鲜,苏联飞行员被命令必须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而且空中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被允许在鸭绿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带上空作战。1953年7月27日,参战双方,由南日大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朝鲜与中国的代表团,和由马克·克拉克上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联合国军与韩国的代表团,最终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1952年10月联共(布)19大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
后记
2009年12月3日,普京在参与录制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时政节目时,他当场从一系列俄罗斯网民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了关于他对斯大林的总体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问题,普京回答说:“依我看,不能给予整体的评价。显然,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而这时的国家是斯大林领导的。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 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我们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不管谁怎么说,最终是取得了胜利。即使我们总体损失很大,你们知道,谁也不能指责组织和领导了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在战争中失败了,那么对我国来说其后果就会悲惨得多。”“正面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难以接受的代价。尤其是存在过镇压。这是事实。我们的数以百万计的同胞遭到镇压。这种管理国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不能这样做。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我们遇到的不简单的仅是个人崇拜,而是反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罪行。这也是事实。关于此事我们也不应当忘记。”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当时斯大林逝世已经6年)在下院发表演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都是无与伦比的”,“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违反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因而发生了例如以下的一些重大错误:在肃反问题上扩大化;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对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福利缺乏应有的注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特别是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作了错误的决定。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陷入了主观性和片面性,脱离了客观实际状况,脱离了群众……”
另一位政治领袖,绝不同意共产党人斯大林的政治思想观点的芬兰总统Ю.帕西基维作了相似的评价:“可以以不同的观点对待他的政策,但是应该承认,是他把俄罗斯提高到它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不仅得以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也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的胜利者尚未得到的和平。”
法国总统戴高乐这样写他:“斯大林不仅在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威望。他能使自己的敌人‘驯服’,他既不因失败而惊慌,也不因胜利而陶醉。”
斯大林的政敌克伦斯基对斯大林的功绩给予了应有的评价:“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粹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