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所謂“四鳥繞日金箔飾”是一件很有價值的古蜀國遺物。根據圖形來判斷,它所揭示的根本不是古代傳説中的“神鳥”,亦絕不是"三足烏",而是“鸛鵠”之鳥,或稱“鸛鶴”之鳥什么。它本身並不代表太陽。1972年在馬王堆漢墓遺址出土的“銘旌”中,就有太陽和三足烏的繪畫圖形。1976年在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出土有陶制的“三足烏”,在南關漢畫像石中,亦有三條腿的三足烏,與馬王堆“銘旌”中的三足烏明顯有別。傳説日中有“三足烏”,因以烏指代太陽。《淮南子·俶真訓》:“雖有羿之知,而無所用之”。漢高誘注:“是堯時羿善射,能一日落九烏。”《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南朝梁劉孝威《結客少年場行》:“近發連雙兔,高彎落九烏。”《後漢書·班固傳》:“甘露宵零于豐草,三足軒翥于茂樹。”李賢注引《古今注》:“元和二年(公元85年),甘露降河東,三足烏集沛國。”日中的三足烏,漢王充《論衡·説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藝文類聚》卷一百引《黃帝佔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後因以指日。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金箔制四鳥繞日徽識,是古蜀王國地域舉行大雩祈雨的重要標志,是古蜀人為祈雨救旱而制作的“鸛鳥”繞日天象,它所揭示的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大旱年代經常有鸛鳥在空中繞日之景象出現,它自身所顯現的雖然屬于吉祥的象徵,而所謂“鸛鳥”乃是為祈雨救旱所顯示的一種“悲情”景象。 [/p][p=null, 2, left] 金沙遺址出土的所謂“太陽神鳥繞日金箔飾”,其實應當正式定名“鸛鳥繞日祈雨金箔終軌盤”,它是與古蜀王國為大雩祈雨所制作的旱魃女、青銅鷹、石蛇、金(石)蝦蟆(蟾蜍)、銅雄雞、豭豬、石巫尫、銅黑狗以及圭璧、大璋、中璋、邊璋等祭品同地同時出世的,因此,更凸顯出古蜀王國深知使用“鸛鳥繞日祈雨”之造型是為“必主有雨”之預兆,故將它放在大雩祈雨儀式上的“神聖地位”,以便發生祈雨“效應”!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部分金器、銅器和玉器等文物,都是屬于古蜀王國為舉行大雩求雨而奉獻的燔柴大禮,並瘞埋于地下,這一鐵的事實有力地證明,在古蜀王國統轄地域在當年曾發生過赤地千裏的大旱災,致使古蜀王國為祈求天神普降大雨而奉獻出所有金銅玉石等寶物。當今的考古學者比較多的是過分地附會羿之善射一日射落九個太陽,而忽略了“羿射九烏”的目的是為了抗旱祈雨,解求民困。現在四川金沙博物館和北京某文物出版大樓居然皆以所謂“太陽神鳥金飾”圖案作為館徽和樓徽,這等于是在“祈雨救旱”,並非吉祥之兆。[/p][p=null, 2, left] [/p]這件珍貴遺物,自從金沙遺址出土面世以來至今,一直沒有得到考古專家學者的認真研究與考證。他們只會憑著此物罕見奇特的造型,便輕率地定名為“太陽神鳥金飾”,根本沒有揭示出它的原始造型的用途與本義,更沒有判別清楚是何種鳥?此鳥為何要繞日摩天飛旋?是順日飛行,還是逆日飛行?也沒有解明此鳥為何喙長、頸長、腿長而獨尾短?由此可見,這樣的考古談何容易!凡此種種,這樣的“考古”實甚在是蒙人太! [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金沙博物館的解説詞只會用文學詞語抽象籠統描繪所謂“太陽神鳥金飾”外觀形象,因而可以學不稽古,逐俗隨時,作輕薄説辭,完全埋沒了這件文物的珍貴價值。金沙考古學者如此不求甚解,公然胡謅“該器生動的(地)再現了遠古人類白鸛鳥巢建于樹木之上凹嘴鸛黃嘴鹮鸛黑尾鸛‘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説故事”。並偷換概念,將“烏”變成“鳥”,詭稱:“四只神鳥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表達了古蜀人對生命和運動的謳歌。”結果于2005年8月16日這件“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産標志”。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太陽神鳥金飾”的蜀繡制品搭載神船六號飛船在太空中翱翔後返回地球。[/p] |
係統分類: 文化 個人分類: [url=]默認[/url] 本文標簽:文化 |
·本文只代表博友個人觀點。本文版權歸作者和新華網共同擁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