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雨露 - 2019/12/13 20:29:30
情倾山东 功著人民——纪念谭启龙同志诞辰100周年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2013年01月03日10:13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月3日,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谭启龙同志诞辰100周年。谭启龙同志在山东战斗、工作了19年,为山东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为山东解放和建设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弘扬和学习他坚定信念、奉献人民的崇高精神,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谭启龙同志1913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乡黄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领导永新县、湘赣省少先队,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斗争,并参与领导湘鄂赣苏区三年游击战争,确保了湘鄂赣苏区红旗不倒,为新四军的创建保留了一支骨干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转战赣东北、苏皖、皖南、浙东地区,领导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渡江先遣纵队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等职,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豫东等重大战役,并为渡江作战、解放浙江作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中共浙江、青海、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等职,为这些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2年,他率先向中共中央提出从省委第一书记位置上退下来,受到党中央“高风亮节、见高识远”的高度评价。谭启龙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5年、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一生两度到山东工作,并于退休后选择到山东定居,直到2003年1月逝世。
一、驰骋齐鲁 投身人民解放事业
解放战争时期,谭启龙同志历任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职。他率部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等重大战役,为山东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
194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北撤至苏北涟水的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即谭启龙领导的浙东纵队)、第四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合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划归山东野战军建制。叶飞任纵队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纵组建后,即奉命北上山东。纵队指战员初到山东,面临新的环境、新的形势任务,思想上存在诸多不适应,政治思想工作亟需加强,如:纵队指战员都是南方人,在饮食生活上不习惯;一纵由三支兄弟部队合编而成,存在加强团结、相互协调的问题;从抗战胜利后一度短暂和平时期转向全面内战进行自卫战争,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游击战为主转向大兵团运动战,需要做思想转变工作;部队初到山东阶段打了几个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又得不到补充,部队情绪波动较大;等等。在这些转折或关键时刻,作为纵队政治工作干部,谭启龙能够清醒地掌握部队干部战士的思想脉搏,及时进行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和坚强的战斗力。
1946年2月下旬至5月底,山东解放区各部队掀起了“百日练兵”运动。运动以政治练兵为主,谭启龙围绕战争与和平问题,在一纵开展了形势与任务的教育,并在干部中重点解决了由游击战到运动战,由敌后抗战到对付国民党的内战,由小规模作战到大兵团作战三个战略思想的转变问题。通过“百日练兵”,部队砥砺了革命斗志,提高了军事技术、战术水平,加强了组织纪律性,为自卫战争做好了准备。
1946年9月,中共中央调赖传珠到东北工作,叶飞兼任政治委员,谭启龙成为叶飞全面领导的第一助手。叶飞雷厉风行、令人敬畏,谭启龙则谦虚谨慎、稳重敦厚,二人配合默契,使全纵上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士气高昂,在重大战役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险的作战任务。
宿北战役是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会合后迎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运用大兵团运动战成熟的标志。叶飞、谭启龙率领一纵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以局部服从整体、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打出了风格,作出了表率,同时也磨砺了部队的战斗意志。鲁南战役中,一纵与陶勇指挥的第一师组成左纵队,胜利完成了歼灭敌第一六九旅及第一快速纵队的任务,并攻克齐村、枣庄,为整个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莱芜战役中,一纵(此时已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英勇奋战两昼夜,单独把李仙洲集团两个军钳制在莱芜,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后来粟裕在总结报告中强调指出:“在各纵的配合上说,一纵打的最吃力,虽然缴获不大,但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作用,应算第一功。”孟良崮战役中,一纵出色完成了穿插分割以及围歼、阻援等艰巨的作战任务,对整个战役获取全胜起了重要作用。谭启龙亲率一纵主力在敌整编二十五师与整编七十四师结合部楔入敌纵深,完成了对敌军的分割围歼任务。这次战役的胜利,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军内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鲁西南战役中,一纵与四纵配合,先后攻克费县城,收复峄县、枣庄,并进攻滕县、邹县,完成了牵制敌人、策应刘邓大军进军中原的任务。每次战役任务确定后,谭启龙都要根据纵队担负任务的困难程度、敌人特点、敌人战斗力以及纵队具体情况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进行宣传鼓动和战前动员。一旦战役打响,他即领导电台人员集中精力掌握战役进展情况,实时监听敌人动向,并及时向叶飞报告,协助其研究决策,指挥作战。
1947年7月,一、四纵队遭敌重兵包围,在粉碎敌军围追、堵截,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谭启龙注重团结兄弟纵队,积极支持和配合叶飞进行军事指挥,并协助叶飞领导全纵政工干部积极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稳定了广大干部战士的思想情绪,最终胜利突围,进至鲁西南。1947年9月初,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率六、十纵队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与先期到达的一、三、四、八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组成外线兵团,叶飞担任兵团副司令员,谭启龙升任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外线兵团成立后,即发起沙土集战役,扭转了解放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其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通路。1947年9月下旬,谭启龙率部挺进豫皖苏地区,离开山东。1949年4月,谭启龙奉华东局命令,在安徽接受山东南下干部8000余人,并率领前往开辟浙江新区,于浙江解放第三天即到达杭州,旋即展开工作。这些南下干部成为全面接管、建立浙江省县以上党政机构的重要骨干力量。
[p=null, 2, left]二、探索奋斗 全力发展农业生产[/p][p=null, 2, left]1954年到山东工作后,谭启龙同志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他顾大局,求团结,积极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为山东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p][p=null, 2, left]1954年5月,谭启龙同志由浙江省委书记调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二书记,并主持分局工作,直到8月舒同调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书记。195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改为中共山东省委。同月,谭启龙被选为第一届山东省政协主席。1955年8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省委书记处,由舒同、谭启龙和赵健民组成。根据分工,谭启龙主要负责农村、财贸、计划、党群、宣传、省委办公厅和军区等工作,而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协助舒同抓农村工作。[/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注重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按经济规律办事。他初到山东时,农业合作化运动正蓬勃开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急躁冒进、违背自愿互利原则等问题。谭启龙根据中央“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农业合作化的领导,在积极发展的同时,先后对农业合作社进行了两次整顿,使少数地方出现的一些偏差得到及时纠正,保证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随着1955年夏季以后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掀起,山东农业合作化运动步伐加快,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始终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他的领导下,全省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和贷款,推行有规划的水利建设,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农业机械和化肥等,使农业得到较为稳定的增长。全省还通过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改进耕作方法、推广新式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作物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56年,山东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和主要农作物产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来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集中民力、财力、物力,对沂河、沭河、打渔张、卫运河、徒骇河、万福河、四女寺减河等进行了疏导和治理,新打水井74万眼,修建小型水库2704座,使全省农田灌溉面积大为增加,达到1157万亩,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关心群众疾苦,时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1957年下半年,山东连续遭遇特大涝灾、洪灾、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作为分管农村工作的省委书记,谭启龙心急如焚,全力投入救灾工作,多次亲临灾区前线,与干部群众共同战斗,并积极组织粮食购销、生产自救,使人民群众逐步脱离困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不辞辛苦地奔波在灾区,走村串户,察看灾情,曾于1959年春三去鲁西南,跑遍了那里的10多个县和一部分社队。为了研究克服困难的办法,他殚精竭虑,想方设法,提出了城乡兼顾、通盘安排,低标准、瓜菜代,多劳多得、口粮一次到户,搞活市场,搞好副业生产等措施,终于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困难,渡过了难关。[/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典范。在山东,从鲁西、鲁北平原到沂蒙山区、胶东半岛,他的足迹踏遍了全省各地市县,每年都要到一些区乡社队进行走访调研,同许多劳动模范、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统计,1959年2月至7月的半年中,他下乡、下厂达到78天,占整个活动时间的40%还多。他曾说:“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就能及早地发现问题,甚至错误,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具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品格和胆略。在浮夸风盛行的“大跃进”时期,他两次上书中央,实事求是地反映浮夸风在山东造成的危害。这两份报告被说成“为彭德怀提供了炮弹”,他也因此受到了“反右倾”的冲击。正是在这次调研中,谭启龙发现了菏泽县马岭岗公社刁屯大队党总支书记段清华,这个坚持实事求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将“大跃进”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基层典型。后来,国务院领导人称赞其为“乌云笼罩下的一颗明星。”[/p][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三、执政为民 全面主持山东工作[/p][p=null, 2, left]1961年4月,谭启龙同志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全面主持山东工作。他坚决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左”的错误,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全面进行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p][p=null, 2, left]进入上世纪60年代,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山东是“大跃进”造成的“重灾区”之一,国民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谭启龙同志担任了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勇敢地承担起领导全省人民调整整顿、发展生产的重任。在继续做好生产救灾的同时,他认真研究分析山东历次党内斗争的复杂情况,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甄别平反的指示,实事求是地为受到错误批判处分的同志进行甄别平反,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强调各级领导要加强自身修养,转变作风,带头消除隔阂,从而理顺了党内外关系,团结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p][p=null, 2, left]国民经济调整的中心是农业。谭启龙同志首先把调整和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缺陷和弊端作为首要目标。在生产管理体制上,继1959年将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调整下放至生产队(原高级社)之后,1961年经过全面调查研究,他率先提出将基本核算单位放在生产小队的建议,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和肯定,全省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随之全部下放至生产小队;在生活管理体制上,将公社化期间上收的社员自留地、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发还原主,解散公共食堂,实行按工分分配,同时坚决纠正“共产风”,实行经济退赔。谭启龙还着重在纠正大计划和高产风方面进行了努力。他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多次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乡搞调查研究,强调一定要摸清真实情况,把虚假的数字指标降下来;打破原来高产指标的框框,实事求是地核定粮食产量,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自然条件制定计划。为加强农业,减轻供养负担,谭启龙还领导进行了精简非农业人口工作,使工业和城镇人口基本退缩到农业能够负担的水平。这些措施,有力纠正和解决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弊端,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了农业生产力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复苏。[/p][p=null, 2, left]在工业调整方面,谭启龙同志从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把工业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轨道;二是降低工业生产指标,缩小基建规模,缩小工业规模,合理调整布局,改善内部结构,减少浪费亏损,精简职工;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整顿,实行扭亏增盈。1963年以后,工业调整的重点转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填平补齐等措施,完成了城市工业调整任务,使之有了较快发展。[/p][p=null, 2, left]在谭启龙同志的领导下,商业和财贸战线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围绕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改善经营管理活动,先后调整了商品流通渠道,改进了购销工作,整顿了集市贸易,扩大了城乡物资交流,稳定了物价,使全省城乡初步呈现出市场繁荣、经济活跃的可喜景象。[/p][p=null, 2, left]1963年以后,农业领域继续调整,谭启龙同志将重点转向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副养农,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行南稻北移、南茶北移、南竹北移、植树造林等,使山东农业生产的形势迅速好转。到1965年,山东粮食产量达到266.4亿斤,比1962年增长51.5%,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集体经济和群众生活得到初步改善。社员人均收入达到45元,比1962年提高27.1%。[/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在多年深入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设想,根据山区、丘陵、平原、涝洼、沙丘、沿海等不同地区的特点,先后总结了一批成功的典型经验,进行插标布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并有计划地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进。在治山治水、改造自然运动中,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了厉家寨、下丁家、南郭大队等一批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兴建了大批骨干工程,为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三、执政为民 全面主持山东工作[/p][p=null, 2, left]1961年4月,谭启龙同志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全面主持山东工作。他坚决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左”的错误,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全面进行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p][p=null, 2, left]进入上世纪60年代,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山东是“大跃进”造成的“重灾区”之一,国民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谭启龙同志担任了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勇敢地承担起领导全省人民调整整顿、发展生产的重任。在继续做好生产救灾的同时,他认真研究分析山东历次党内斗争的复杂情况,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甄别平反的指示,实事求是地为受到错误批判处分的同志进行甄别平反,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强调各级领导要加强自身修养,转变作风,带头消除隔阂,从而理顺了党内外关系,团结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p][p=null, 2, left]国民经济调整的中心是农业。谭启龙同志首先把调整和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缺陷和弊端作为首要目标。在生产管理体制上,继1959年将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调整下放至生产队(原高级社)之后,1961年经过全面调查研究,他率先提出将基本核算单位放在生产小队的建议,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和肯定,全省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随之全部下放至生产小队;在生活管理体制上,将公社化期间上收的社员自留地、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发还原主,解散公共食堂,实行按工分分配,同时坚决纠正“共产风”,实行经济退赔。谭启龙还着重在纠正大计划和高产风方面进行了努力。他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多次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乡搞调查研究,强调一定要摸清真实情况,把虚假的数字指标降下来;打破原来高产指标的框框,实事求是地核定粮食产量,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自然条件制定计划。为加强农业,减轻供养负担,谭启龙还领导进行了精简非农业人口工作,使工业和城镇人口基本退缩到农业能够负担的水平。这些措施,有力纠正和解决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弊端,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了农业生产力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复苏。[/p][p=null, 2, left]在工业调整方面,谭启龙同志从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把工业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轨道;二是降低工业生产指标,缩小基建规模,缩小工业规模,合理调整布局,改善内部结构,减少浪费亏损,精简职工;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整顿,实行扭亏增盈。1963年以后,工业调整的重点转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填平补齐等措施,完成了城市工业调整任务,使之有了较快发展。[/p][p=null, 2, left]在谭启龙同志的领导下,商业和财贸战线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围绕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改善经营管理活动,先后调整了商品流通渠道,改进了购销工作,整顿了集市贸易,扩大了城乡物资交流,稳定了物价,使全省城乡初步呈现出市场繁荣、经济活跃的可喜景象。[/p][p=null, 2, left]1963年以后,农业领域继续调整,谭启龙同志将重点转向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副养农,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行南稻北移、南茶北移、南竹北移、植树造林等,使山东农业生产的形势迅速好转。到1965年,山东粮食产量达到266.4亿斤,比1962年增长51.5%,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集体经济和群众生活得到初步改善。社员人均收入达到45元,比1962年提高27.1%。[/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在多年深入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设想,根据山区、丘陵、平原、涝洼、沙丘、沿海等不同地区的特点,先后总结了一批成功的典型经验,进行插标布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并有计划地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进。在治山治水、改造自然运动中,他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了厉家寨、下丁家、南郭大队等一批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兴建了大批骨干工程,为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注重实际,反对说空话,搞形式主义。他说:“为人民服务是个大题目,要具体化。”1965年春,为最后确定全年农业生产计划,围绕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促进和发展农村各项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主题,谭启龙赴昌潍、烟台两地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期间陆续提出了“吃、穿、住、用、行、学、医、文”八个方面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目标,成为全省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对这个“八字方针”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加赞赏。[/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主张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2年秋,山东按照中央部署开展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第一阶段,谭启龙强调社教运动应坚持四个原则,即: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检查,不追不逼的方针,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从生产入手,又落脚于生产,社教、生产两不误;坚持勤俭办社、民主办社,干部参加劳动,健全财务、生产、劳动、管理等各项制度;坚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犯错误的干部,检查批评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由于坚持了正确原则,这一阶段的社教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纠正了干部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缺点,打击了贪污盗窃活动,刹住了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但却被批评为“不得其要,没有抓住重点”,致使运动第二阶段出现过“左”倾向,错误地打击了许多干部和群众。[/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非常关心军队建设。在担任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期间,凡是军区的重要会议,他都积极参加,并很重视军队同志的意见。他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为军队建设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使军政、军民团结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p][p=null, 2, left]“文化大革命”初期,谭启龙同志没有思想准备,无论在态度、工作,还是措施上,都“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1966年,青岛发生学生揪斗青岛市领导人并与工人冲突的事件,谭启龙两次去青岛,做了大量的工作,暂时缓和了局势。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谭启龙据实直言“大串连”严重冲击了工农业生产,提出了限制地区之间的串连及“抓革命、促生产”的建议。然而到年底已“炮轰”、“揪斗”成风,省委瘫痪,谭启龙遭到了造反派残酷的迫害。“二三夺权”后,在周恩来的关照下,他被送到北京保护起来。但王效禹一伙将他骗回济南,进行了无休止的批斗,肉体、精神折磨无所不用其极。在漫长苦难的日子里,谭启龙始终表现出高贵的共产党人的气节。他据理力争,悲愤之极时竟将挂在脖子上的牌子狠狠地摔在地上,以示抗议。这招致了更加残忍的折磨,以致被打成重伤,长期趴在床上呕吐。残酷的折磨没有摧毁他的意志。谭启龙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群众,坚持决不低头、决不丧失原则、决不诿过推脱、决不伤及同志的原则,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地抵制和斗争。1969年4月,在毛泽东的直接过问下,谭启龙继续当选为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终得解脱。后到北京新华印刷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锻炼,1970年3月,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p][p=null, 2, left]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谭启龙同志与齐鲁大地和山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经中央批准,他选择了回山东定居。他说:“我在山东战斗、工作了19年,我热爱山东,山东的老百姓好。”定居山东后,他坚持学习,关心全国尤其是山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党中央、中顾委和山东省委写出调查报告,就经济发展、农村问题及三峡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他还力所能及地承担起山东关心下一代和残疾人事业等社会工作,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是一个孤儿、放牛娃、红小鬼出身的党的领导干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奉献了一生;他政治敏锐、党性强、觉悟高,坚持原则、顾大局、讲团结;他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他工作严谨,处事稳重,具有丰富的领导经验;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风范,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p][p=null, 2, left]谭启龙同志在一生的奋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将激励山东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p][p=null, 2, lef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