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费,积阴德》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著名的古诗,演绎着虚实之境。
虚是什么呢?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实是什么呢?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伟大的诗人,一般都讲究阴阳之道,虚实相映。
李白的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拟虚景。虚虚实实,不能把“三千尺”当作实。
毛主席的一首诗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无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也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虽然在新中国,涌现了一大批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这样舍己为民、忘我无我的人物,但也不是个个都是圣贤,没有坏人、恶人——“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也只是对社会风气一种形而上的概括表达。
“红雨无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是作者的原稿。无心,对着意,本来就是一种阴阳平衡,展示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两种境界。
而有一些读者,不能够理解,红雨无心怎么能够翻涌呢?且与“着意”不相配……就建议改做:随心。
毛主席,也就顺其自然,像当年这首诗中,原稿“薜苈”改成:薜荔。
不固执己见,——别人视之从善如流,殊不知实乃:顺势而为之。
这次,来到罗浮山下,体验到:气候四时春,水果次第新。
也感触到了荔枝、香蕉的有关认知。中学课文中说,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味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失之矣。从农家荔枝树上采摘的鲜果,的确如此。
香蕉也是一样。一大兜青青的香蕉,虽已丰硕、饱满,如想吃,还要等它的果皮发黄、变软……而果皮呈现黄色以后,两三天内就要吃掉,不然就变黑变腐了。
这与一般水果店的香蕉不同,水果店里面的香蕉,出货时就是金黄色,保存时间也长。
有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到实际中去体验。所以,光读千卷书还不行,还得行万里路。这样,才能虚实结合,才能让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实地体验一番后,觉得日啖荔枝三百颗,似乎不靠谱。
因为荔枝火气足,吃多了,就容易出现流鼻血等上火症状。
每日吃荔枝三百颗,那只是诗境中一种虚拟性夸张,不能当真。
荔枝丰收了,不宜多吃,而是适量适度地吃。再把它晒干,做成荔枝干,日常四季可以备用。
桂圆也是这样,可以做成桂圆干。常吃桂圆干,可以预防头晕。
自然生态下的香蕉,也只有三天左右的饮食时间,做成香蕉干,则好像没听说过。
总之,食物,就是要不浪费。
近来,才读到延安在革命根据地时期流行过“口袋鸡”之说法,毛主席将在南泥湾吃剩的鸡骨架,用口袋带回延安,继续烹饪利用的故事。这,进一步证明了当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境况。
这,与新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之金句,也是相一致的。
劳动果实,都是人们辛勤奋斗出来的,所以珍惜劳动果实,才有幸福的享受。
节俭,不浪费,也是另一种辛勤劳动。
古人常讲:积阴德。
积阴德,就有余庆,生机勃勃,生生不息。
节俭,不浪费,也就是一种积阴德。
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橱柜里、口袋里,还是盘里、碗里,如果出现食物腐坏、丟弃等浪费现象,都要进行规劝,进行斗争。
或曰:人是自然之子。
或曰:人是大地之子。
生活在大地上,就要珍惜、爱护自然。
天地自然中的资源、能源、食物,不能浪费。
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你自己。
美丽大自然,就是美丽你自己。
不浪费大自然的财物,也就是给自己积阴德,给子孙盈余庆。
·
·
·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学习群落 · 选辑 )
·
【 韶山红色基因培训学校 · 韶峰基地 】
* 韶山村 韶峰水库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