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共同富裕 » 共运 » 山西省委书记谈扶贫:目睹农民贫困夜不能寐
芙蓉花 - 2014/3/18 9:15:32
各地新闻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韩文2014-03-18 01:02
贫困地区,山西的下一个“富矿”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解读“山西式扶贫”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韩文 | 两会现场报道
  3月6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现场,当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听到某媒体记者关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提问时,心情还是略显沉重——尽管山西首创的这一“企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扶贫新模式被多方看好,且开局良好。
  按照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新标准计算,2012年山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12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7.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排全国第九位。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山西仍然是重点省份。
  前一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明确了“实行精准扶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的主攻方向。
  从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到百企千村产业扶贫,3年间,袁纯清一直将山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翻番”作为履职目标而殚精竭虑、戮力前行。
  3月9日,袁纯清在山西代表团驻地万寿庄宾馆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攻坚太行、吕梁
  58个贫困县、412万贫困人口、占据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两个(吕梁和太行—燕山地区)……
  事实上,煤炭大省的贫困一面,外界知之甚少。2010年,袁纯清履新山西后,曾数次前往吕梁与太行革命老区调研。目睹了“两山”(吕梁山、太行山)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境况后,有些伤感,“想起来就夜不能寐”。
  袁纯清将山西的贫困问题总结为三个特点:一是贫困面大,58个贫困县占到全省涉农县的一半以上;二是贫困度深,2012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的75.4%、全国的60.5%,其中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的57.9%、全国的46.5%;三是稳定脱贫难,贫困人口多数生活在山庄窝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发展滞后,资金紧缺,培育主导产业难度大,稳定增收渠道少,很容易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山西小康不小康、关键要看太行和吕梁。”袁纯清直陈“两山”于山西的重要性。
  为了尽快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2010年底,山西省作出“干部下乡住村”的决定,全省6000余名干部积极投身农村大舞台。按照山西省委的安排,位于太行山腹地的一个贫困村成为袁纯清的帮扶点。
  去年7月,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在山西顺势启动。该工程通过支持引导百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带动数千个贫困村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最终来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转型。
  自此,以省领导联系贫困县、扶贫开发企业和住村包村点“三合一”帮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山西式扶贫”开始发力。
  3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谈到改善民生时,李克强现场吟诵了晋祠的一副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虽然山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上百万人口实现了脱贫,但听了总理吟诵的对联,袁纯清还是觉得扶贫的步伐慢了些。
  砖壁“试验田”
  对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出台的背景,袁纯清坦承得益于砖壁村这个实践“范本”,“就像‘试验田’,砖壁成功的路径完全可以复制”。
  2011年5月30日,第一次前往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的袁纯清,在得知该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入只有2600元时,他没有怀疑——因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加上村民那种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印证了这个数字的合理性。
  截至去年底,袁纯清先后9次“回到”这个住村点。近3年里,他在砖壁村累计呆了半个月时间,开了十余场座谈会。到2012年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跃升至6515元,比2010年增长了150%。袁纯清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十二五’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砖壁村的巨变正是基于企业资本、技术、管理与农村土地、劳动力、旅游资源的嫁接合作。砖壁实践不仅快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也为参与其中的资源型企业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3年6月18日晚上,袁纯清在砖壁村邀请几位村民代表和基层干部座谈。座谈会上,袁纯清有感而发:由砖壁梦,我联想到全省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梦,联想到全省人民的幸福梦。
  另外一个企业的范例,在袁纯清看来也对“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出台产生过积极影响。
  袁纯清记得,他曾参观过由阳泉市盂县某煤炭企业投资的一个农业生态园,由于煤炭资源濒临枯竭,该企业为了转型租用了当地农民的1万亩土地,种花卉、黄豆等作物。令人称奇的是,他的黄豆产量远高于当地农民。究其原因,企业负责人称企业的管理能力、工人的专业化水平要高于农民,同时形成产业,有了规模效应。如今,该企业又投资建设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农业示范园,集吃、住、养殖、种植、旅游观光为一体。
  “这个煤炭企业的转型对我触动很大,给了我产业扶贫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启示。”袁纯清说。
  不搞“拉郎配”
  “我一贯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与班子的积极性,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而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去投入。到砖壁村的时候我就强调,我不会带钱去帮扶你们。”对于扶贫,袁纯清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这一条恰恰成为“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制度红线”。
  按照要求,山西每个参与扶贫的企业都要建立农业开发公司作为投资建设和经营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股份化运作,坚持以互利双赢为基本原则,把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增收、企业赢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
  袁纯清直言“坚决不搞‘拉郎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企业扶贫投点钱就完事,原因就在于那是企业的一种外在行为,现在我们要让它成为企业的内在行为。建立农业大产业、大项目,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生产经营,通过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要知道,贫困地区的黄土也可以变成金啊!”
  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山西58个贫困县开工建设项目达到209个,总投资69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9个,开发、流转土地或带动万亩以上基地建设的项目32个,可吸纳带动10万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据悉,到2015年,山西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将带动贫困村2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实现翻番;到2020年,将带动贫困村5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今后5年内,“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预计总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可实现产值2800亿元以上。
  虽然这个扶贫新模式得到了企业与农民的高度认可,且在各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袁纯清仍希望能在制度的设计上更加科学、有效。“今年我会找时间下去认真调研一番,希望能在机制上有更大的突破。”他表示。
  “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袁纯清认为,山西当前实施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对于本土能源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次重大机遇。
  众所周知,山西资源型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能源市场持续低迷、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形势下,面临着加快实施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的紧迫任务。
  这样的大背景被袁纯清视作是能源企业与贫困农民“联姻“的绝佳机缘,而合作的模式则是一次“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把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给企业有力的扶持政策,在确保农民不失地、不失利、不失业的前提下,通过出租、入股、转包等形式吸引农户流转土地。”袁纯清介绍道。
  在3月6日的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袁纯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意请全国人大代表、同煤集团董事长张有喜现身说法,从企业的角度谈谈扶贫开发的情况。
  张有喜介绍,同煤集团共成立了6个扶贫公司,分布在天镇、浑源等贫困县,先期投入已达亿元,建起百个蔬菜大棚和高科技暖棚,引进山东的蔬菜种植技术,帮当地群众搞设施农业,带动了周边6个村的1000多户农民……
  正如袁纯清所言,“山西这样的试点还很多”。而大批企业争相奔赴贫困地区“掘金”,同样经过了深思熟虑,认为“具备了产业扶贫的时机与条件”。
  2009年至2012年,山西先后投入600亿元在农村实施了两轮“五个全覆盖”,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好解决,这也为企业实施规模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硬件支撑。
  从农业的角度分析,山西虽是农业小省,却素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品等在全国享有盛名。然而,受制于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袁纯清表示:“山西将积极承接环渤海地区农业产业转移,围绕规模养殖加工、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加工、小杂粮加工、旅游开发和特色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等,设计一批‘项目菜单’,谋划一批实施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优势独特、带动能力强,适合大企业参与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合作机制,联系引进省外知名企业,共同开发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采访结束时,袁纯清颇为自信地说,贫困地区将会成为继煤炭之后,山西的下一个“富矿”,希望国内外有识之士更多地关注山西的贫困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临汾市市长岳普煜:市场是产业扶贫的核心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韩文 | 两会现场报道
  今年55岁的山西临汾市市长岳普煜,从1982年毕业分配至太重设计院轧钢室任设计员,到2012年从太原重型机械集团董事长岗位上调任临汾,整整在太重集团工作了30个年头。
  回忆之前太重集团参与的扶贫项目,岳普煜直言:“过去我们都是按照省里安排的扶贫点,去建个学校、打个井,或是建个书屋、修条路等等,全部是花了钱就了事,不求回报,几乎全是侧重民生方面的。”
  对于山西当前实施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战略,岳普煜高度评价,认为产业扶贫不同于过去的单方面帮扶,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双赢为目的,才能形成长效的扶贫机制。
  “这不仅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也是按照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行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岳普煜表示。
  2013年7月19日,山西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动员大会召开,临汾市随之全面拉开了产业扶贫大幕。除了积极做好省属企业与临汾所属的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对接工作,临汾市发挥市场的核心作用,动员全市企业积极做好与贫困乡镇、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对接。
  “临汾许多贫困县靠近黄河,我们必须从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出发,挖掘特色优势资源,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开发,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生态旅游则生态旅游。”岳普煜告诉记者,“通过开展扶贫开发攻坚战,同时还要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一体推进的大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潞安集团董事长李晋平:油用牡丹,可让贫困农民受益40年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韩文 | 两会现场报道
  作为山西五大煤炭集团之一,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潞安集团”)在煤基合成油的先行先试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百万吨级煤制油项目业已取得国家发改委的“路条”。
  3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潞安集团董事长李晋平抛开煤基合成油,畅谈该集团正在倾力打造的另一种油品——牡丹油。
  “这个油含有丰富的α–麻酸,是提高智力和防止老年人大脑衰老的高端保健品,市场前景非常好。”李晋平表示。
  他直言,企业此次“跨界”, 主要是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号召,同时,立足企业自身实际进行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2013年,山西要求省属国有大型企业以产业转型为契机,对口扶持省内23个贫困县。其中,潞安集团确定的扶贫县为静乐县、岢岚县、保德县、武乡县等6个贫困县,6个农业开发公司已全部成立。
  通过调研,潞安集团根据各地的特色产业和农业现状,选取了油用牡丹、藜麦、双孢菇及玫瑰等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开发项目。
  “既要起到扶贫的作用,还要培养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就需要我们选择高端与优势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长期受益。项目决定着‘造血’机能,只有选对项目才能避免‘输血’式扶贫!”李晋平表示。
  基于此,潞安集团对于项目的选择格外慎重。油用牡丹被潞安集团看好,不仅缘于油用牡丹籽榨油后每斤高达1500元人民币的售价,更为重要的是,油用牡丹有着长达40年左右的生长期,可以保证农民的持续受益。
  李晋平为记者算了笔账:“与农民订单作业,我们负责管理培训,农民负责养护、采籽。前三年油用牡丹不结籽,由我们补助农民,每年每亩地700元;结籽后,我们回收,每年每亩地给农民5000元以上。地还是梁地、坡地。你算算,农民在这40多年中获利有多少?”
  记者了解到,潞安集团去年用于产业扶贫项目的投入为1.3亿元,今年预计达到2.4亿元以上,5年内计划总投资超过15亿元。按照规划,5年后潞安集团的油用牡丹种植面积将达到50万亩。
  与此同时,潞安集团建设的山西省规模最大的育苗基地即将建成,建成后,昂贵的油用牡丹种苗将告别外采,全部实现自供。
  “过去我们煤炭企业是在破坏地球,现在我们也要积极投身到修复、保护地球的产业中。企业扶贫不仅要做到与贫困农民的利益双赢,还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所谓厚德载物,这也是行大道!”李晋平坦言。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省委书记谈扶贫:目睹农民贫困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