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唯公 - 2014/12/3 17:19:17
2014-12-03 14:58:38 来源:
国家图书馆网站 作者:讲座预告
12月5日下午2:00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办《纪念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70周年系列活动: 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由延安老电影人吳印咸、钱江后代吳筑青和张岱讲延安中央电影团的传奇故事,会上介绍当年电影宝贵的历史资料。欢迎大家参加。
纪念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70周年系列活动: 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 吴筑青,其父是延安电影团的负责人之一,解放后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他本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国家档案局的干部。 张岱,其父是延安电影团的负责人之一,解放后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本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局经理。 他们的讲诉有你不知道的传奇故事;史料权威,他们的图片具有历史价值和世界影响。 时间:2014年12月5日(周五) 14:00-16:00 地点: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中关村南大街33号010-88003179)
资料图
资料:延安电影团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和领导下,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 延安电影团从成立之时,就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紧密结合现实斗争,把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作为制片的主要目的。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电影团 - 简介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和领导下,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新闻电影事业伴随着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记录了新中国的建设。 延安电影团从成立之时,就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紧密结合现实斗争,把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作为制片的主要目的。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电影团,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1938年秋,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于延安,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谭政任团长。最初人员有: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李肃、魏起、叶仓林、马似友、吴本立、周从初、钱筱璋、程默;而后迅速扩展到36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办过两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40多名青年摄影师。 延安电影团有一个摄影队和一个放映队。从1938年秋到1946年为止,前后8年,克服陕北物质上、技术上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摄制出《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等新闻纪录片和《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新闻素材;拍摄出数以万计的反映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活动的照片;巡回放映了十几部苏联早期优秀故事片。为积累重要的革命史料;为开拓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延安电影团 - 成立 1938年8月18日 ,袁牧之、吴印咸创办延安电影团 。 1938年8月,袁牧之到香港购得了摄影机、洗印机、放映机 等全套十六毫米摄影器材及数万米胶片,又动员了战前在“电通” 和“明星“曾与他合作过的摄影师吴印咸从上海来参加工作。适值荷兰电影艺术家约里斯-伊文思来中国拍摄纪录片,由于受到阻挠,无法到延安或其他抗日根据地去进行拍摄,伊文思会见了 袁牧之,决定将自己带来的埃摩摄影机和胶片转交给袁牧之等。 刚从上海到武汉的吴印咸坐着出租汽车到约定好的马路边接受了 摄影机和胶片。 伊文思离开汉口前,既然不能亲去延安,完全可以把他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 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 汽车。当时,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 ”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延安电影团 - 发展 初期 延安电影团的程默为毛泽东拍照图册 《延安与八路军》1938年10月1日,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陕西省的黄帝陵拍摄了第一个镜头,揭开了“延安电影团”创作的最新一页。 整部纪录片拍摄过程历时两年,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极为鲜明,其中心为“天下人心归延安”,这也符合当时全中国进步青年把抗日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身上的热切心情。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上映,但是它拍摄的许多素材,在后来中苏合拍的《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等片中曾被反复使用,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 《白求恩大夫》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一直到现在对于中国人民而言,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这要归功于“延安电影团”吴印咸拍摄的有关白求恩大夫工作生活的宝贵素材。《白求恩大夫》一片生动表现出白求恩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对中国人民的满腔热情以及战士和群众对他发自内心的感谢与热爱。 过去时 解放区纪录片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电影团”的全体人员被分配到东北解放区,接收“满映” 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解放区电影创作的新闻纪录片以《民主东北》为代表,全方位地纪录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和后方解放区军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大量新闻纪录片,其中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中途歇息的镜头,毛泽东深夜不眠、研究战局的镜头,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经典内容。 外国进步电影工作者罗曼·卡尔曼在延安罗曼·卡尔曼是当时苏联杰出的时事纪录片制作人,他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大热点:西班牙内战、缅甸、古巴、印度等等,当然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也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1939年5月,卡尔曼完成在国统区的拍摄之后,突破封锁线来到了延安,受到了热烈欢迎,毛泽东也接见了卡尔曼。卡尔曼在后来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我和中国领袖毛泽东的会见,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卡尔曼在中国逗留了将近一年时间,后来完成了两部反映中国抗战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在战斗中》和《在中国》。 当时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如美国的新闻工作者都先后来到中国,拍摄和报道中国抗战实况,这不仅为中国抗战留下了从旁观者角度出发的宝贵历史纪录,也在外交上体现出国际人民对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支持。 现在时 中国的纪录片从1895年开始的“影戏”时代,到之后的民主时代、烽火时代、英雄时代,一直到1983年至今的平民时代,也跨越了将近百年的沧桑历史。 2004纪录片亮点之作 《茶马古道·德拉姆》《茶马古道》系列看上很像那些现在很红火的旅游指南,但还好,它并不是一部只求风光旖旎或是民族猎奇的浮夸之作。《茶马古道》有一种难得的平静,这种平静与田壮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依然坚持回归电影本质的沉着、泰然是一脉相承的。 陆川带领着工作组深入藏区,耗时两年半拍摄《可可西里》这样一部纪实性故事片的行动,听上去很像一次现代人对边缘状态充满好奇的探险,但难得的是《可可西里》不是一部猎奇之作,它将都市人对青藏高原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拉回到残酷的现实,其中呈现的是陆川对人类某种生存状态的关注,贯穿的是反映真实的一种精神。 延安电影团 - 历史地位 延安电影团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这是因为延安电影团不单纯是八路军的下属宣传机构,而是党中央为未来建立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战略部署,在当时中央领导人心目里对它有个特殊考虑和长远打算。 一是,延安电影团是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开始筹备的。从袁牧之、钱筱璋和吴印咸等人的回忆录里都说到,他们去延安前在武汉做筹备工作,从去香港购买16mm胶片和摄影机,秘密接头领取荷兰电影伊文思的捐赠,以及出发去延安的具体安排等等,全部都是在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下进行的; 其二,说延安电影团的建立是党中央的战略安排,还可以从新影总摄影师苏河清(中共五大政治局委员苏兆征之子,由于其父英年早逝,七岁时由周恩来护送去苏联上学) 2001年的一次采访谈话中得到印证。 其三,延安电影团成立不久决定开赴华北前线拍摄战地纪录片,1939年初出发前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据吴印咸和徐肖冰的回忆,毛泽东同志除了鼓励赞扬他们外,还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现在革命根据地条件有限,开展电影工作有相当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奋斗,依靠群众,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不久的将来,你们会大有用武之地的。 延安电影团 - 代表作品 《南泥湾》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是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影片,边区军民称它为《南泥湾》。摄影:吴印咸、徐肖冰;编辑:钱筱璋;洗印:周从初。 《纪念白求恩》 影片表现了白求恩同志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而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表现了白求恩在边区工作时多次把自己的血液输给伤员;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个人安危抢救伤员的事迹。摄影:吴印咸 编导:姜云川、段洪。 《延安生活散记》 影片反映了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纪录电影工作者对延安的美好的回忆。延安永远为人们怀念和敬仰。该片是用延安电影团所拍资料于1961年编辑而成。摄影:吴印咸等 编导:高维进、姜云川。 延安电影团 - 影响 从193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两次关于延安电影团的谈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仅仅十年,真的实现了两位领袖对延安电影团的预言。1946年电影团走出了山沟,先是接管和建立了东北电影厂,后又进入北京筹建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首任电影局局长和书记,就是延安电影团的老领导袁牧之和陈波儿,他们和白区进步电影工作者大会师开始了“大有用武之地”时代。 延安电影团与新中国电影的薪火相传关系,除了它为新中国提供电影事业管理干部外,还表现在着眼未来,积极培养和积累电影业务人才方面,尤其是电影团负责人吴印咸他为培养革命电影事业接班人倾注了毕生精力。早在1939年,他拍摄纪录影片《白求恩大夫》路过华北抗日根据地时,他就亲自编写摄影教材给《晋察冀画报》开课;40年代他主持电影团工作时,曾招募了50多名学员;1946-1948 年,他和袁牧之在东北电影制片厂还开办了四期训练班,照收学员约600名。1956年后他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毕业生遍及全国。从华北、延安、东北到北京,他所培养的弟子、以及他弟子培养的新弟子,绝大部分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骨干和中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延安电影团虽已成为历史,但它的薪火并没有熄灭,在继承中又有发展,越烧越旺。 延安电影团 - 影史揭秘 伟人最早的身影 电影团拍摄《延安与八路军》过程中,渡过黄河,到达贺龙率领120师开创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贺龙同志发现电影团的同志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就给主要成员都配上了骏马。 由于当时拍摄条件很差,往往造成很多麻烦 有一次拍摄邓小平时,因为摄影师要求过多,邓小平发脾气大声说:“把我们平常的工作活动拍下来不是很自然吗?现在这样,表演的东西太多,很不自然。”好在刘伯承出来打了个圆场:“不拍不知道,一拍吓一跳。原来拍电影这么麻烦,看来我们这些人是做不了演员啊。可是小平啊,你别着急,他们是为了把我们拍得漂亮点才这么认真的,不然的话,我们这些人本来就长得让人害怕,马马虎虎拍出来,谁敢看啊?“几句话把大家都说笑了。 朱德的脾气好,拍电影时非常配合 朱老总有一匹非常漂亮的大洋马,徐肖冰觉得拍摄朱老总骑在马背上效果一定很好,他的提议朱老总马上就同意了,虽然他平时并不骑这匹马。拍完电影镜头后,朱老总还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成为著名的邮票。 毛泽东对拍电影、拍照片也很配合,但工作人员一般都不敢影响他的工作 徐肖冰拍摄毛主席最著名的那幅照片,是主席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照片里“南京解放”几个字特别清晰,构图也非常和谐,在摄影界曾有评论认为这是摆拍的典型,其实是徐肖冰费尽心机才找到了最完美的角度,他哪敢让主席摆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