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唯公 - 2014/3/24 18:12:29
2014-03-24 14:43:48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魏联军
“不和群众在一起,你到底要为谁服务?” ——从焦裕禄的“朋友圈”感悟共产党人的“交际圈” ■本报特约记者 魏联军 通讯员 刘运良 袁青飞 记者在河南兰考采访,经常听到老百姓说这样的话:焦书记是个爱交朋友的人。 那么,焦书记爱交哪些朋友呢?记者沿着焦书记当年跋涉在田间地头、风口沙窝的足迹寻访,细细梳理,他爱交4种朋友。 一是热爱劳动的朋友。在兰考县牛王庙乡老韩陵村,老饲养员萧位芬的孙子萧顺兴,把记者拉到一栋两层小楼前。50年前,这里是生产队的饲养棚,焦书记曾一连三晚住在这里,和萧位芬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改变兰考穷面貌的方法,甚至跟他学喂牲口、种泡桐的技术。 “爷爷是闻名全县的劳动模范。那晚,焦书记抱着铺盖卷说要和他在饲养棚住,爷爷一听,就连忙把焦书记往外推,说这里又脏又臭,您是县委书记,可不敢受这委屈!”萧顺兴告诉记者,“焦书记却说,您熟悉农村情况,生产经验丰富,我是专门来向您老人家请教的!” 萧顺兴介绍,当时面对如此诚恳的焦书记,爷爷无奈,只好把焦书记请了进来。那三天晚上,爷爷掏心窝子说了很多:“咱这里的沙土地是老百姓的穷根子,也是命根子,这里能种泡桐树,用它压风挡沙好处多;最适合种花生,花生能糊口,花生秧又是喂牲口的好饲料。”焦书记在昏黄的灯光下边听边记,连声称好。 不久,焦书记把萧位芬的建议向全县做了推广。后来,焦书记经常来这里,一进门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大大方方地坐在地铺上和萧位芬唠家常。 二是有一技之长的朋友。在城关乡胡集村麦田边,年逾古稀的村民刘三向记者讲述了“‘地猫’肖佩福坐县委小车”的故事。 1963年春天,焦书记从山东老家弄来了几千斤花生种子分给全县各个生产队,并在老韩陵村试种。可没想到的是,花生快要长成时却招来了鼠患。焦书记四处打听灭鼠良方,有人告诉他闫集公社有个“捕鼠奇人”叫肖佩福,一天能徒手捉100多只老鼠,人送绰号“地猫”。 第二天,焦书记亲自安排县里唯一一部小车,把肖佩福接到老韩陵村治鼠,不久鼠患果真没了。后来,焦书记和肖佩福做起了朋友,请他开办了四期灭鼠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捕鼠能手,确保当年全县的花生有了好收成。 三是生活困难的朋友。那是个风雪堵门的日子,焦书记走访贫困群众,来到梁孙庄一户普通农家,这里住着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梁俊才患病躺在床上,老大娘双目失明。焦书记一进屋,就坐在老人床头嘘寒问暖。 老大娘一边用颤抖的手上下摸索着焦书记,一边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书记轻声回答:“我是您儿子! 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此后,焦书记多次带着红糖、地瓜干前来看望,并与两位老人结成了“忘年交”。在梁孙庄,不少群众告诉记者,老大娘去世前,让人用架子车拉她到焦书记坟前烧纸钱,还问:“如今俺富了,老焦有钱花吗?” 四是人穷志不短的朋友。记者来到当年被焦书记树为“四面红旗”之一的韩村,时任韩村生产队副队长的曹金堂老人介绍,1962年秋天全村遭受涝灾,每人仅分了12两红高粱穗。那年冬天,焦书记隔三差五就会住到韩村一些困难群众的草庵子里,和乡亲们一起劳动,并在县里大会上请这些“人穷志不短”的朋友走上主席台,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 焦书记究竟交了多少农民朋友?连和焦书记下基层最多的原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老人也数不过来。谈及当前党员干部的“朋友圈”“交际圈”,刘俊生感慨地说:“焦书记当年说过,不和群众交朋友的人是孤独寂寞的。少数党员干部把脱离群众当成了‘光荣的缺点’,与老百姓沟通交流少,都不知道怎么拉家常了!” “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不和群众在一起,你到底要为谁服务?”一次救灾动员会上,焦书记曾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个别不愿到基层、对救灾有畏难情绪的干部。开封军分区司令员金建忠深有感触地说,“和哪些人在一起,是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的‘风向标’,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底色。” 返回路上,再次途经那片泡桐林,记者陷入沉思:50多年来,它之所以历经风雨洗礼而愈发繁茂,历经岁月磨砺而更加伟岸,就因为它的根深植于这片土地。 记者感言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任何党员干部如果脱离了群众,疏远了和群众的感情,就会寸步难行,失去元气,百病丛生。 毛泽东同志曾用“种子”和“土地”来形容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有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圈”“交际圈”,不仅仅是个人喜好、修养格调的问题,更是作为执政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 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牢记焦书记“不和群众在一起,你到底要为谁服务?”的告诫,自觉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水乳交融,才能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党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坚。 (本报河南兰考3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