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红星时评
»
红五星评论
»
俄罗斯巴西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中国的金砖盟友赶上了末班车
沙和尚 - 2015/3/29 12:53:45
2015-03-29 08:50:13 来源:
澎湃新闻网
作者:丁蕾蕾
央视13套新闻截屏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3月28日消息,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戈尔·舒瓦洛夫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经普京总统批准,俄罗斯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俄罗斯成为第38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目前仅有美国还未表态加入亚投行。当地时间3月27日晚间,巴西总统府也发表简短新闻公告,表示巴西将以意向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亚投行。
俄罗斯、巴西都是拟议中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发起者,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是中国倡议发起的。随着这两个国家的响应,金砖五国中,已只剩南非未明确表态是否加入亚投行。【编注: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金砖国家的英文单词变为“BRICS”。】
来自中国财政部的消息表明,截至目前,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30个,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卢森堡、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国、缅甸、尼泊尔、新西兰、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瑞士、塔吉克斯坦、泰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其中,英国和瑞士是在3月28日,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
耐人寻味的是,此番亚投行的筹建,美国盟友比中国的金砖盟友更为“急吼吼”。
“最后期限来临,美国盟友排着队冲入亚投行。”澳大利亚《国际工商时报》网站称,截至3月27日,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谋求成为亚投行创始会员国,韩国和土耳其这两个美国的盟友将成为最新的意向成员。
亚投行由中国倡导设立,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亚投行总部将设在北京。
今年3月31日是亚投行接收新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的截止日期。3月31日之前未能申请加入的国家今后只能作为普通成员加入亚投行。据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消息,只有会员国身份,才有投票权;而只有创始成员国,才能参与规则制定。这是各国急于加入亚投行的原因。金融机构中最大的特权是投票权,投票权的多寡取决于成员国的出资份额,即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各国的经济权重,以经济权重来衡量各国的出资份额和股份分配的比例。
众多国家的热情连中国都感到“意外”。英国《金融时报》3月27日披露英国等欧洲国家竞相加入亚投行的内幕。
报道称,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不顾英国外交部官员的反对,做出了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这一争议性决定。奥斯本本来曾告诉中国官员,在3月17日前英国不会宣布它将提交申请。其他欧洲国家在听到英国将加入亚投行的风声后,马上竞相效仿英国的做法。伦敦方面据此认为还是提前5天宣布为好。
但最终,卢森堡比英国提早一天,于3月11日向中国提交了书面确认函,它要求中方在两周内保守秘密。瑞士于3月13日申请加入,法国、德国、意大利均在3月16日申请加入,奥地利一周后申请加入。
英国《金融时报》称,欧洲各国争相决定加入亚投行,一大原因是在中国给亚投行设计的15至20个董事会席位中,可能仅有3席预留给“域外”(即非亚洲)成员国,这会导致7个欧洲国家为谁该进入董事会而爆发争吵。此外,亚投行欧洲分部很可能只会有一个,这无疑也将引起各竞争者之间的激烈争夺。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广播公司网站3月27日以《日本对韩国加入亚投行“难掩惊慌”》为题报道称,韩国决定加入亚投行,令近期探索韩国会倒向美国还是中国的日本,受惊程度不亚于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时带来的冲击。对日本来说,英国加入预告了发达国家同盟框架的崩溃,韩国加入预示了美国东亚同盟架构的崩溃。
但由于安倍晋三4月正式访美在即,而且还有预定在美国国会演讲的厚待,安倍政权很难下决心让安倍提着一个加入亚投行的“礼物”,去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BBC中文网记者得到来自外务省人士的分析:“其实安倍政权暗里很焦虑,本来日本是想看发达国家峰会上美国如何对待宣布加入亚投行的英、法等国再决定,但现在看来在安倍访美后可能就要决定”。
1
查看完整版本:
俄罗斯巴西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中国的金砖盟友赶上了末班车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3.6.711 2001-202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