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共同富裕 » 共运 » 张志坤:不让再炒毕福剑风波,这是为了谁
天下唯公 - 2015/4/14 18:48:00
2015-04-14 16:03:01  来源:乌有之乡网刊  作者:张志坤

  不让再炒毕福剑风波,这是为了谁

  ——评《毕福剑风波再接着炒就变味了》

  有关毕福剑视频的争论网络上依然如火如荼,但已经有主流媒体对此很不耐烦了。今天(4月13日)《环球时报》发表了社评文章,题目是《毕福剑风波再接着炒就变味了》。该社评开宗明义地指出,“毕福剑‘不雅视频’风波按说发酵得差不多了”,“再要把轰动性拉起来,就与‘毕福剑’没多少关系了。那样的炒作究竟有什么其他目的,将愈加明显”。把上述官话翻译成老百姓的话就是:你们已经闹得差不多了,赶快收场吧,再继续下去就是不知趣了,就有蹬鼻子上脸的嫌疑了。总之,不许再炒“毕福剑”,这是《环球时报》4月13日社评的主题旨。
  为什么不让再炒“毕福剑”?《环球时报》急于了结这场风波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其实,自毕福剑风波爆发以来,《环球时报》已经先后发表了三篇评论文章:
  4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了署名单仁平的文章,题目是《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流出谁之过》;
  4月10日,《环球时报》发表了社评文章,题目是《毕福剑风波验证互联网舆论的变迁》;
  4月13日,《环球时报》发表了社评文章,题目是《毕福剑风波再接着炒就变味了》
  第一篇评论文章对毕福剑与捅出视频者各打五十大板,文章固然婉转地批评了毕福剑,但同时更严厉地谴责了让这个视频流出并公之于众的人,是以有“谁之过”的文题;
  第二篇评论文章在毛泽东与毕福剑之间搞平衡。当然,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及毛泽东,但是,那些激烈反对毕福剑的人,包括“不道德的告密者”,显然属于“毛泽东”。整篇文章对“毕福剑”没怎么谴责,对“毛泽东”也没什么赞许,模棱两可了一番,扯了另外几句咸淡,最后以不屑的口吻评价这场严肃的政治争论——“中国有很多‘正事’要做”,似乎“毛泽东”也好,“毕福剑”也罢,都是不关紧要的闲篇,《环球时报》再也没功夫陪着玩了;
  第三篇文章把矛头指向了“炒作”之徒,说再继续这样炒作下去就“变味了”,“就与‘毕福剑‘没多少关系了”。言外之意,今后就不是追究毕福剑的问题,而要拿“炒作者”是问。把毕福剑摘得干干净净。
  上述三篇大作各有侧重、功效各异,但彼此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表现在:
  其一,三篇文章对毕福剑视频的定位始终如一。毕福剑视频到底属于什么性质,这是要害问题。但是,早在4月7日《环球时报》《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流出谁之过》一文就将其定位在“不雅”属性上了,这一定位早于毕福剑的道歉。后来4月9日笔者看到毕福剑的道歉,也说自己惹起这场风波的是“不雅视频”,不知是否确切。如果真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启发了毕福剑,或者双方不约而同、英雄所见略同?后续的两篇社评文章接着又把“不雅”这一属性定位进一步予以砸实扣牢,不容有一丝松动。
  其二,三篇文章对毕福剑视频中所反映的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态度。毕福剑视频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可别提那个老逼养的了,可把我们害苦了”这句话,因为这是一个政治上大是大非的问题。所谓争论与站队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但《环球时报》前后三篇大作,洋洋洒洒、品头论足,但就是对这句话的对错不置一词,始终回避着核心与要害。
  前几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唱得好,“你是谁,为了谁”。对于任何复杂问题,这样切入都是很好的选择。《环球时报》是谁,大家都知道,那么《环球时报》如此这般热衷介入毕福剑风波究竟是为了谁呢?
  是为政府当局分忧解愁吗?
  这恐怕有点勉强。政府当局在毕福剑风波上会有什么忧愁呢?即或有一点忧愁,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所以,为政府当局分忧解愁一说恐难成立?
  是为了已故多年的毛泽东吗?
  最近一些年出现了一个“躺着中枪”的流行语。拿这四个字来形容毛泽东再也确切不过了,他已经躺下快四十年了,现在却重重地挨了两枪:一枪曰“老逼养的”,一枪曰“可把我们害苦了”。难道《环球时报》看着可怜,怕他躺在那里也受不了,出来为他解围圆场吗?看来也不像,因为虽然事情因他而起,但《环球时报》三篇社评大作几乎没有提到他,是不屑提还是不想提还是不能提,不得而知。
  最后,难道是为了毕福剑吗?
  如果是这样,那就令人费解了。《环球时报》又不是毕福剑办的,如此卖力为毕福剑曲笔说项,所由何来呢?所以笔者以为,这不会是真的吧。
  《环球时报》三篇评论文章附后:
  1、《毕福剑风波再接着炒就变味了》
  毕福剑“不雅视频”风波按说发酵得差不多了:事情的经过得到不少细节补充,比如那是一个“外事场合”,有白俄罗斯文化机构等外国人员参加。还有一种说法称,毕唱的是一个他从别处听来的段子,他的唱评是对两个角色的合成等。此外央视宣布对事件开展调查,并有“严肃处理”的表态。毕本人发表一份简短、但态度明确的致歉声明,他没有另做其他公开说明或辩护。
  但事情很难就此画句号,央视如何“严肃处理”毕,变得高度敏感。原因是围绕这件事的部分网上辩论越来越尖锐,朝着不同方向越引申越远,从而使风波附加了人们在一开始未必能想到的意义。对毕做什么样的处罚,被这部分舆论当成“政治宣示”来说。
  其中一些人宣称,是否对毕做法律追究之外的最高处罚,是相关方面政治立场坚定不坚定、对大是大非立场明确不明确的试金石。不能不说,这是一顶相当有压力的“帽子”。与他们相反、通常被称为“自由派”的一方则大谈“言论自由”,后者编出各种讽刺性段子,比如以后饭前饭后高唱“革命歌曲”,把毕唱评段子中评的嘲讽部分全换成肉麻吹捧等。
  这似乎是中国舆论场颇为顽固的惯性:只要有一件轰动的事情出来,其政治意义就会放大到极致,很难以原来的规格落地。由于毕事件涉及毛泽东、解放军等核心政治元素,辩论的最激烈部分根本刹不住车,斗争的双方似乎一定要把对这件事上升为“两条路线的斗争”。
  毕福剑风波当然很深地触及了政治及道德问题,但我们认为,舆论场上围过来的海量争论和斗争不应变成这一事件的重心,从而主导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和原则。
  大多数舆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谁也不能将自己的主张视为社会正义的标准。不断发现的新细节显示,前几天关于上传毕唱评视频是“告密”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此外“言论自由说”也与这事情的场合及逻辑对不上号。
  目前最激进的主张也没有要求对毕“法办”的,社会主流意见是认为毕的不雅唱评与他的身份和当时所处的场合完全不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严重对立,即使普通人在一般场合那样做,也是让人很不愉快的。毕承担相应责任,天经地义。
  至于毕究竟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是应由央视全面调查后,依据党纪法规、央视台规及有关原则合理决定。其实这也是依法治国涵义的一种引申。我们期待看到央视的原则性,以及该台管理层的大智慧。
  可以预见,无论那个决定是什么,都会有一些人表达不满,并对它做新的“上纲上线”。但这样的后续炒作大概不会维持太久,其最初的高潮很难再现。因为公众不是傻瓜,大家出于各种原因感兴趣的内容基本都知道了,再要把轰动性拉起来,就与“毕福剑”没多少关系了。那样的炒作究竟有什么其他目的,将愈加明显。
  2、《毕福剑风波验证互联网舆论的变迁》
  毕福剑昨天晚上就唱评《智取威虎山》的“不雅视频”公开道歉。他在个人微博上写道:“我个人的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我感到非常自责和痛心。我诚恳向社会公众致以深深的歉意。我作为公众人物,一定吸取教训,严格要求,严于律己。”
  毕的这一公开态度汇入了公众这两天热烈讨论的大潮中,而且与这些讨论的总方向是一致的。这两天的舆论场充分展现了多元性,但主流价值取向的轮廓也较清晰。舆论的这一面貌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显著变化。
  这几天舆论最突出的焦点和态度是批评毕福剑唱评的内容,这与毕昨晚的道歉形成对接。其他讨论与这一主线比起来相对“外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主流价值观真实影响力的反映。如果事情发生在几年前,互联网舆论的主基调或许是另一个样子。
  除了谴责毕的不雅唱评,舆论这几天还忙活了另外几件事。一是要查出当时与毕同席并“欣赏”“为其鼓掌”的是些什么人。二是就上传视频者是否属于“不道德的告密者”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可以看出,后一个问题是意见最多元的区域。
  很多人既反感毕福剑不雅唱评的内容,也对这种把“饭桌谈话”曝光到网上的做法感到不舒服。但一些参与辩论最积极的人最后往往最看重的是立场,把捍卫立场的方式放到了第二位。他们像是“站队”了,反对的都是对己方队伍者“隐私”的曝光,而支持对对立方人士的无底线监督。
  实际上这些年互联网对私域的深入几乎是全方位的,舆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模糊不清。当一位基层小官在饭桌上有不雅言论被曝光到网上,或者某个大学团委书记的婚外情被抖出来时,就会遭到网上舆论的穷追猛打。而一些反体制者出了丑闻时,又会有“捍卫隐私权”的声音为他们辩护。
  很多人其实都在涉及隐私的公共事件中持“双重标准”,这表明价值判断在相当多时候仍是“至高无上的”。这好或不好要另说,但它是现实。
  不管怎么说,毕福剑“不雅视频”风波是互联网舆论风向变迁的标志事件之一,它仍有不少难以看透的地方,但它与人们在生活中身处的道德和舆论真实环境有了更多契合。如今的网上舆论不再像是某种超然的存在。
  然而舆论场总是因为一个名人的事情出现轩然大波,在短时间内吞噬掉社会的大量注意力,这正常吗?好吗?也是蛮有意思的问题。
  中国有很多“正事”要做,而舆论场不断增添“野史”的鲜料,我们抓住由头,然后“狂欢”,嬉笑怒骂地开展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政治及道德项目。
  说实话,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规律”,还是一种“跑偏”。或许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3、《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流出谁之过》
  一段疑似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昨天流出。视频中毕福剑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对毛泽东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网上舆论因此大哗。
  现在不清楚毕当时在饭桌上做这段唱评的具体环境和缘由。人们只能看出,当时像是个私人场合,毕唱评时嘻嘻哈哈的,至于他是要逗在场的人乐,搞“无厘头”,还是他在向饭友发自己“真实的牢骚”,难下定论。
  此外这段视频的最初录制是偷拍的吗?还是毕当时知道有人在拍,他没有介意?也无从得知。
  通常来说,私人场合的东西不适合做政治定性的依据,因为人在这种场合比较放松,说话随意,容易受临时性因素的影响。而政治是严肃的事情,用于政治定性的材料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言行。
  因此如果只根据这段视频对毕福剑的政治倾向和立场下结论,显然不够严谨。这不是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后还值得鼓励的做法。
  然而这段视频让人看到与荧屏上不同的“另一个毕福剑”,从而打击了毕以往的形象,甚至可能产生某些后续影响,这些都是毕需要承担的,他没什么值得抱怨。
  互联网时代,舆论对名人的窥探无孔不入,这大大提高了名人谨言慎行的必要性。各种社会名流的私下言行被曝光到互联网上,在全世界都已屡见不鲜,这种时候毕这样的名人还在饭桌上眉飞色舞戏谑智取威虎山的解放军,对毛泽东说严重不敬之语,导致轰动性视频流到网上,他自己应负很大责任。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它可以截取名人言行的一个片段,对其意义做难以置信的放大,导致不可思议的后果。毕福剑风波可谓最新殷鉴。
  值得一提的是,智取威虎山是关于中国革命时代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由于解放军在林海雪原里打的是土匪,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内战”,近年的意识形态之争也没敢碰它。那个故事的可歌可泣和喜闻乐见几经洗礼,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大获票房成功,是公众对它价值肯定的最新证明。
  视频中毕福剑的唱评即使只是为了逗乐,也不能不说是低俗的。他当时身处的那个小环境以歪曲、贬损英雄故事为乐,并且看来得到他的迎合,这对公众蛮意外的。如果说毕的真实价值观就是那段唱评所体现的那样,那么公众的失望应当说是正常的。
  也许实际情形比毕福剑“面向公众一套,在私底下另一套”要复杂些。央视是官方媒体机构,也是公众娱乐平台,那里出政治态度,也出明星。如果参照一些央视明星离职后更公开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情况,评价毕的综合表现就更难用三言两语说清了。
  劝名人们多自重、多谨慎还是必要的。尽管无法根据已有信息下某个结论,但上述视频降低了毕的公众形象,让多数人感到不舒服,是确定无疑的。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大众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保持和谐,比嬉笑怒骂地显示“才华”更为重要。
  最后我们要说,在不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把一个名人私下有争议的言论发到网上,这一做法不应受到鼓励,不管它的实际流行度有多高,也不管遭曝光的名人自己对此负有多少责任。
free21e - 2015/4/15 12:20:47
为了更大的反动派更隐蔽地保留在各级党组织里面——毕福剑是有后台的,没有后台怎么会没处理就要降温!放着违犯政治纪律的毕福剑还不处理也表明人家更喜欢用拖延来传递纪检没有多少正能量——再就是要去掉政治化的氛围,让被得罪劳苦大众的愤怒或激起来革命性沉淀下去——直至指向权力层,为以后的颠覆做更多的人心集聚——可以这么说,毕福剑事件就是中国右翼集团对中国社会的一次信号挑衅——为颠覆共产党做一次群众性摸底——很不幸,8000万们的底严重不足——各种言论的曝光体现了这一点!现实的共产党与历史上共产党很可能就此撕开裂开——他们现在有多少人在心里拥毛?我看不多了——包括那些各级书记们都不是这样吗?!人民解放军的将领又有多少人在学毛泽东思想?!还是在用替代理论顶替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
此文中的“我们”不是劳苦大众,而是与劳苦大众严重对立的官权笔杆子及其后台!到现在这个媒体都不知道调查的还说私下——共产党员私下之私有多恶劣——他们都要倍加呵护——这就是他们恶心的流露或潜台词!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志坤:不让再炒毕福剑风波,这是为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