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共同富裕 » 共运 » 习近平: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沙和尚 - 2014/4/1 16:09:57
2014-04-01 14:54:42  来源:新京报 京华时报  作者:记者

图为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综合新华社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德关系发展进一步确定了方向。
  “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车,必须看得远”
  习近平指出,中德不仅仅是经济伙伴,更是政治伙伴和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决定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着手制定中德中长期行动纲要,这是重大举措。
  会谈后,双方发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涉及汽车、交通、信息化、税务、金融、科技、节能环保、医药、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
  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驶一辆汽车,必须看得远,才能安全和顺利。只要我们双方充实燃料,握好方向盘,中德合作之车一定能既跑得快,又开得稳,驶向光明的未来。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日下午,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称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演讲结束后,习近平还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在回答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总体是好的。我们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妥善管控分歧,解决争议。
  签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谅解备忘录
  中德两国中央银行28日在柏林签署双方关于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习近平和默克尔见证了备忘录的签署。当日,中德两国政府有关部门还签订了双方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等政府间文件。两国企业还签订了10项合作文件,总金额约92.3亿美元。
  29日,习近平会见了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同他们就加强中德语言文化交流进行座谈。习近平强调,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
  演讲亮点
  当地时间28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发表演讲。演讲后,习近平回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
  在回答关于中国国防预算问题时,习近平表示,中国的国防预算是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正当需要的。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在关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习近平表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谈领土主权】
  坚决捍卫正当合法权益
  习近平: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解读:这样的表述,并非习近平演讲正文中的句子,而是在之后回答问题时的表述。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陈明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习近平对尖锐的问题正面回答,令外界对中国的国防政策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我们不会去挑衅和闹事,同时也不会允许别国侵犯我们的领土主权和发展的利益。这是一个全面而平衡的介绍,有理有利有节。
  【谈“中国威胁论”】
  有些人总戴有色眼镜看中国
  习近平: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解读: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欧洲和美国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和平发展崛起之后,会走霸权主义的道路。有些人对中国的发展有恐惧和害怕的心理,将中国发展说成“威胁”。
  陈明明表示,上述观点在西方有一定的代表性。习近平的讲话有针对性地驳斥了外界对中国发展的误解,消除了外界的疑虑。这个话题是中国领导人经常提到的话题,阐明中国的发展不对外界造成威胁,能够互利共赢。这也是此次习近平访问欧洲四国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谈三中全会】
  为长远发展奠定更好基础
  习近平: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础。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很多国家对中国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很感兴趣。此次习近平出访欧洲的演讲中,几次提到三中全会,这在此前出访时的演讲中是没有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表示,中国今后如何改革和发展,其他国家非常关注。目前中国未来改革的蓝图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习近平这样讲,实际上是要告诉西方国家,今后中国要做什么事情,这些是西方国家特别希望了解的内容。
  【谈和平发展】
  忘记历史就会在灵魂上生病
  习近平:贵国前总理勃兰特曾经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解读: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挑起者,也是战败者。但是二战后,德国对战争的反省态度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上世纪70年代,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令世界动容。
  陈明明表示,演讲中说到这样的用词,主要的目的还是要敲打日本。这一段占整个演讲的篇幅不多,也没有提任何的国名,应该是有两个考虑:一是要照顾德国的面子,不多说也不点名;第二还是要把中国的立场说出来,令外界知道中国指的不是德国而是日本。

  当地时间昨天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演讲结束后,习近平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在回答中国国防预算和外交政策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逻辑
  习近平表示,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当然,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习近平指出,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习近平表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热点答问
  ◎中国改革
  在回答关于中国改革的问题时,习近平强调,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还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制度改革。我们已经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正在逐项落实。
  ◎国防预算
  在回答关于中国国防预算的问题时,习近平表示,中国的国防预算是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正当需要的。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中国也再不能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外交政策
  在回答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从国与国的关系讲,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是无法选择的,要世代相处下去。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感情上,我们都认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对周边国家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总体是好的。我们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妥善管控分歧,解决争议。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和平发展路不是权宜之计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社会战火频频、兵燹不断,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就造成了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人间惨剧。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人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
  □专家解读
  习近平德国柏林演讲正面回应中国威胁论
  专家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演讲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正面回应。演讲中,习近平引经据典,生动举例,从中华文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等方面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习近平演讲中说,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前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说,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诸如“零和游戏”、“国强必霸”等冷战思维在一些西方人中颇为流行。习近平主席这篇演讲以正面阐述的方式指出了这些人头脑中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说,习近平用了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如用歌德小说《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来形容被一些西方人误解的中国,就是希望德国听众能够产生共鸣。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建说,习主席这样的表达很接地气。“演讲没有自说自话,而是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引用家喻户晓的德国名言和事例,直抵人心,易于接受。”
  崔洪建说,科尔伯基金会是一个没有党派色彩、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基金会。习主席在这里演讲既是向欧洲宣介中国的历史文明、现实政策,也是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宣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对内要和谐,对外要和平,这是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崔洪建说,当今世界已不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可以盛行无忌的时代,全球化潮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要求中国顺势而为,所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
  “中国强大,会成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如果中国贫弱,反而会成为地区动荡的根源。”崔洪建说,历史已经证明,一旦中国贫弱,就会成为某些强权国家觊觎的目标。
 □今日行程
  习近平访比利时将受到罕见礼遇
 按照日程,3月30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欧盟总部。此次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27年来对比利时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也是中国和欧盟建交40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欧盟总部。
  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雷恩代尔表示,2014年是一个吉祥幸福之年。作为东道主,菲利普国王将对习近平主席的访问给予罕见礼遇,双边活动将全程陪同,彰显其友好盛情。
  比利时是一个“小而精”和“小而强”的国家,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41000美元,人均进出口贸易额更居世界前列。它东邻德国,南接法国,西与英国隔海相望,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所在地,因而被称作“欧洲的首都”或“欧洲的心脏”,拥有独特的区位、人缘和信息优势。
  比利时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比利时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比贸易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全年达254亿美元,创造了历史第三好成绩。中国是比利时在亚洲的最大投资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比利时在华企业利润年增幅在2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对比利时非金融类投资存量接近7亿美元,为当地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第一个海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也落户比利时新鲁汶。
  比利时具有比较开放的精神,在西方国家中创造了数个第一。比利时是最早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的西方国家,是最早向中国输出先进技术、同中国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的西方国家之一。
  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一对大熊猫“星徽”和“好好”前不久来到比利时,受到比利时全国人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喜爱。它们将在这里生活15年。
  >>演讲摘录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心胸有多宽,合作舞台就有多广。未来5年至10年对中德来说都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两国合作将呈现更多契合点,不断获得新动力。我相信,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我们所制造的将不只是高质量的产品,更是两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作为亚洲和欧洲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中德经济加强融合,实现亚欧两大经济增长极强强联手,定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翻页看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全文)

沙和尚 - 2014/4/1 16:10:46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全文)

    新华社柏林3月28日电  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当地时间3月2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2014年3月28日,柏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魏茨泽克前总统,

尊敬的施密特前总理,

尊敬的魏迈尔副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腾塔克!大家好!我很高兴应魏茨泽克前总统和科尔伯基金会的邀请,与大家见面。首先,我谨对科尔伯基金会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5年前,我曾访问过贵国。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发酵,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全球经济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那次访问期间,中德决定推动各领域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实际行动共克时艰。

    5年后,我高兴地看到,欧洲在应对主权债务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稳定锚”和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赞誉。我们为中国同德国和欧洲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

    当前,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事实证明,中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仅可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为什么中德两国交流合作能出现这样的好局面?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过双方长期努力,懂得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借此机会,我想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题,就中国改革发展谈点体会,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有13亿多人,只要道路正确,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深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社会战火频频、兵燹不断,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就造成了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人间惨剧。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人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事实胜于雄辩。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当然,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总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础。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激发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7000美元,进入了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时期。2013年,中国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工业制造业。中国服务业比重和地位将继续提高,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也将不断涌现。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还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旅游。

    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诞生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他们的许多作品早已为中国民众所熟知。这些作品中,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文学巨著和不朽诗篇,有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人的哲学辩论,有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优美旋律。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中国读者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德国人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人民同德国人民有着悠久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他就是拉贝。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南京市,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惨绝人寰的血案。在那个危急关头,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拉贝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1996年,中德共同建立的拉贝纪念馆在南京开放。去年底,由南京市建造的拉贝墓园修复工程落成。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还有一位德国友人叫诺博,是德国葡萄专家,2000年至2009年间他同助手汉斯17次来到中国山东枣庄,向当地农民传授葡萄栽培、嫁接改优技术,将传承几百年的家族商标无偿授予当地酒厂使用。诺博和汉斯资助了8名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2007年,汉斯突患癌症,弥留之际仍不忘自己资助的两名学生尚未念完高中,嘱托诺博把2000元助学款带给他们。2008年8月1日,当诺博把钱交到孩子手中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得潸然泪下。

    这只是中德两国人民友好的两个感人片段。长期以来,众多的德国朋友为中德关系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心胸有多宽,合作舞台就有多广。未来5年至10年对中德来说都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两国合作将呈现更多契合点,不断获得新动力。我相信,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我们所制造的将不只是高质量的产品,更是两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作为亚洲和欧洲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中德经济加强融合,实现亚欧两大经济增长极强强联手,定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贵国前总理勃兰特曾经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谢谢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习近平: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