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红星时评 » 红五星评论 » 秋石客:文革十年的文化成就
反对贪腐 - 2015/8/24 18:11:17
2015-08-24 12:00:21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秋石客


秋石客:文革十年的文化成就



改革开放后,主流媒体撒了个弥天大谎,说文化革命时代文化仅剩下八个样板戏,是文化沙漠,许多人至今相信这个谎言,为了驳斥这个弥天大谎,本文让事实来告诉年轻一代,文化革命时代的文化是光采夺目的,其思想和艺术水平,远远超过改革后文化。

(一)、广播

据说现在很少有人听广播了,但在文化革命时代的广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广播中了解国家大事和聆听发人奋进的文化及音乐,同现在比,文化革命时代的人更加政治化和思想化,广播起了头等作用。

(二)、报纸

同样,据说现在也很少有人看报纸了,但在文化革命时代的报纸(包括传单)是发行量空前绝后的,那时连农村的生产大队乃至生产小队都有报纸,并有人认真组织阅读,人人受益,文化思想都有提高。

(三)、音乐

<!--[if !supportLists]-->1、
<!--[endif]-->钢琴协助曲黄河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文革的音乐代表作品,其政治思想性之强、艺术水平之高是划时代的,至今没有那篇音乐作品与之匹敌。

<!--[if !supportLists]-->2、
<!--[endif]-->歌曲

(1)文革高潮时期的歌曲

文革高潮时期是指1966年5 月16日文革通知的发布,到1968年12月12日“上山下乡”最高指示的发布,历时两年半,这两年半是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音乐的的黄金时代,音乐大规模大范围地介入社会生活,在中国音乐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余韵一直延续到了1977年,“十一大”所谓正式宣告文革的结束。

文革时期有四大至尊歌曲,分别是《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按当时的规矩,各地各单位编印的歌曲集都要把这四首歌曲用黑体字印在最前面,目录则要和其他歌曲间隔一行以示区别。在这四首歌曲中,《东方红》的地位无可撼动,《大海航行靠舵手》虽名列第四,播放率和流行度却远超过《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社会大众几乎时时刻刻生活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

说文革是音乐的黄金时代一点不为过,那火红的造反岁月,专业音乐家和布衣爱好者们争先恐后,作词作曲,抒发他们对领袖的热爱,文革诞生了多少革命歌曲,谁也说不清,数量之多恐怕是新中国之最。

3、毛主席颂歌

《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红色音乐家李劫夫的作品,声势之强甚至在《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之上,成为毛泽东颂歌的代表作,也成了他全部文革音乐的代表作。

《万岁毛主席》,在广播电台和广播站大喇叭里播出频率极高;《读毛主席的书》。是一首歌的生命,这是颠扑不破的王道;《红太阳照边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金梭和银梭》,是朝鲜族人创造的脍炙人口的好歌;《毛主席的光辉》、《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这些是西藏、内蒙、新疆风格的毛主席颂歌都是超级流行的金曲。《 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优美抒情。

4、毛主席语录歌

语录歌的始作者是红色音乐家李劫夫,1966年3月6日,河北省邢台市发生大地震,李劫夫在灾区用抗震救灾口号做了一首歌曲,中间嵌入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文革开始后,李劫夫把这段语录抽离出来,略作改编单独成篇,成为第一首语录歌,风靡全国。

李劫夫为语录谱曲越谱越多,196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用整版刊登了10首语录歌,并加了编者按,向全国人民介绍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其中李劫夫的作品占8首,语录歌从此登上文革音乐舞台,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众多音乐家加入到为毛主席语录谱曲的行列中,此后两年,几乎所有的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都被谱成了歌曲,当然,李劫夫是语录歌谱曲队伍中的主力。

在李劫夫的语录歌作品中,至少有两首深入人心,广为传唱。《争取胜利》是李劫夫语录歌的成名作,旋律铿锵有力,加上中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呼喊,很有鼓动士气的效果,因为这首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成了普及度最高的毛主席语录。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有大歌的气势,旋律华丽明朗,热情奔放,词与曲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青春向上的朝气。

5、毛主席诗词歌

毛主席诗词是一部艺术的党史,是主席的斗争史、胜利史,凝聚着主席的气概与才情,这样绝好的歌词素材,自然是作曲家们趋之若骛的对象。早在50年代就出版了毛主席诗词的歌曲集,60年代后更是高潮不断,郑律成、贺绿汀、朱践耳、李唤之、吕骥、时乐蒙、吕远、生茂、唐诃、田丰等音乐界精英纷纷加入到为主席诗词谱曲的行列中,每首诗词都有好几个不同的配乐版本,曲曲出色,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用的《七律长征》(彦克、吕远作曲)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沈亚威作曲),同诗词原作一样气势如虹。

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主力仍是李劫夫,他为所有的主席诗词谱过曲,1992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百首》中,李劫夫作曲的竟有34首,占三分之一强。在文革高潮时期,李劫夫的诗词歌跟他的语录歌一样,唱遍了全中国,在那两年半里,论炙手可热的作曲家,非李劫夫莫属。

《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哈瓦那的孩子》等名作都曾红极一时。在李劫夫的诗词歌中,《蝶恋花答李淑一》数一数二。

毛主席诗词歌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在1976年元旦,中央以重大新闻的形式发表了毛主席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并即时谱成歌曲演出。

6、“战地新歌”年代

1972年前后,广播里密集和反复地播出两组歌曲,一组是聂耳、冼星海、麦新等人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一共10首,包括《工农一家人》、《毕业歌》、《抗日战歌》、《大刀进行曲》、《战斗进行曲》、《前进歌》、《大路歌》、《工农革命歌》、《新的女性》、《到敌人后方去》,一组是延安时期的陕北民谣,一共5首,包括《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工农齐武装》。听众们进一步听到了新鲜的声音。特别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这三首陕北歌,高亢又不失华美,让人耳目一新。

《战地新歌》出版于1972年,此后每年出版一集,至1976年一共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印数巨大,广泛发行,是那几年文艺演出和群众歌咏活动的标准读本,那几年因此可称为新中国音乐史上的战地新歌年代。


第一集《战地新歌》于1972年8月出版,副标题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按惯例把《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海航行靠舵手》排在最前面,接下来是前面提到的15首出土的历史歌曲,然后按序编入毛主席颂歌,党和祖国颂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题材的歌曲,青年歌曲、少儿歌曲、国际友谊歌曲,以后各集沿用了这个编排格式。和文革高潮时期相比,毛主席颂歌仍占主体地位,但数量相对减少,其他有关生产建设题材的歌曲则大幅增加。


在第一集《战地新歌》中有《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井冈山上太阳红》、《延安人民心向毛主席》、《伟大的北京》、《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红太阳照边疆》、《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阿佤人民唱新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我爱北京天安门》还有一首非常出名,第一集《战地新歌》的最后收入了反美歌曲《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1973年的第二集《战地新歌》中达到了顶点,在这一集中有几首歌曲特别引起民众的好感:《北京颂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老房东查铺》、《颂歌一曲唱韶山》、《雄伟的天安门》、《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远航》、《苗岭连北京》、《织网歌》、《师长有床绿军被》、《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

1974年出的第三集《战地新歌》除正常的毛主席颂歌之外,编入了五首湖南民歌风格的歌曲(《日出韶山东方红》、《浏阳河》、《天山太阳红彤彤》、《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和五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歌曲(《秋收起义歌》、《山湾来了毛委员》、《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区干部好作风》、《八月桂花遍地开》),和以前那批解禁的陕北民歌一样,这些好听的民歌和老歌很受欢迎。

第三、四、五集《战地新歌》,第三集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时常被人提起,这是一首标准的时代战歌,歌词和旋律都很直白、简单。还有两首歌曲堪称优秀,第三集中的《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和第五集中的《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五集《战地新歌》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时代歌曲,颂歌之外,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时代主流题材占了战地新歌的大部分篇幅。

战地新歌里收录的少儿歌曲多是时代色彩浓郁的颂歌或战歌,充满革命精神,看这些歌名就知道了:《我们是红小兵》、《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红小兵成长全靠党》、《我们是朝气蓬勃的红小兵》

四、舞蹈

文革时代的阳春白雪式舞蹈是芭蕾舞,其代表作品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其综合水平也是空前绝后的,笔者在邓小平划圈的深圳花三百二十元看《红色娘子军》,场场爆满,舞剧不时为经久不息的爆风雨般的掌声所打断,而号称改革文化春天的时代,并不见一个舞剧受到观众如此热爱。文革时代下里巴人的舞蹈也是存在的,例如风靡全国的忠字舞就是例子,遗憾的是这种强烈健身和育人的舞蹈被“唯物主义”者们扼杀了。

五、戏剧

样板戏

毛主席的夫人江青主抓的样板戏是文革的另一巨大象征。早期的样板戏只有八个,即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个作品是人民日报社论钦定的样板戏。后来又有一批样板作品陆续问世,京剧《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舞剧《沂蒙颂》、《草原姐妹》,钢琴伴唱《红灯记》等。样板戏的衍生作品也不少,京剧统统改编成交响音乐,舞剧不仅改编成交响音乐,还被改编成京剧。样板戏对当年国人的影响之大难以想象。

六、器乐

战地新歌年代的另一个景象是器乐的兴盛:大筒齐奏《迎着朝阳去韶山》、《山乡邮递员》,土家族“打溜子”《火车进山寨》;小提琴独奏《前年的铁树开了花》;筝独奏《洞庭新歌》、扬琴独奏《双手开出幸福泉》;二胡独奏《台湾人民盼解放、筝独奏《草原红卫兵》、笛子独奏《草原红卫兵》、板胡独奏《海岛盛开大寨花》、二胡独奏《金珠玛米赞》《喜唱丰收》;芦笙独奏《拉山号子》;筝独奏《东海渔歌》、板胡独奏《家乡的喜讯》,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陕北好》、琵琶独奏《浏阳河》、《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些五花八门的作品就是当年器乐发展的一部分果实。

1972~1976 年,当时受到听众好评的器乐作品,除跟样板戏有关的作品外(京剧、舞剧改编的交响组曲,钢琴协奏曲《黄河》),比较出名的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管弦乐曲《颂歌献给毛主席》、《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北京颂歌》,大提琴曲《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以及为数不少的小提琴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庆丰收》、《井冈山上太阳红》……其中《千年的铁树开了花》、《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现名《金色炉台》)三首小提琴独奏曲尤为杰出,至今仍是小提琴的经典曲目。

现在回头看,1972~1976年的器乐水准很高,无论是民族器乐和西洋管弦乐,都取得娇人的成绩。

七、电影及电影歌曲

专业电影人江青当仁不让地主导了电影的复苏,把未及拍成电影的样板戏全部拍完,重拍了几部文革前老片(《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青松岭》《万水千山》《年轻的一代》《渡江侦察记》),并开始拍摄新故事片, 1972~1976年10月,一共上映了新故事片 76部。如:

1、《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的地位无可替代,紧凑生动的故事,可爱的小演员,美丽的景色,动听的音乐,造就了这部经典电影,傅庚辰作曲的三首插曲尤为经典。“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李双江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大概是70年代前期的第一流行歌曲,这首歌把革命的激情、个人的豪情和对祖国风光的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听起来舒服,唱起来也舒服,“小小竹排”至今仍是KTV里点唱率最高的70年代歌曲。女生独唱《映山红》是一首标准的抒情歌曲,就其旋律而言,无论放在那个年代都是头等的流行歌曲。《映山红》的前半部分舒缓、温柔、真挚,有一种梦幻的味道,感人至深,原唱者邓玉华的表现也很出色,完美地诠释了这首难得一见的好歌。童声合唱《红星歌》是电影主题歌,主题旋律贯穿影片始终,虽说不如前面两首影响大,但对我们这些当年看过多遍的观众来说,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潘冬子,想起电影中遥远的红军时代。

2,《海霞》。《海霞》是由北影厂老导演谢铁骊改编、编剧并筹备拍摄的,此后谢导不停地调去拍样板戏,最后由钱江等几位导演合作完成。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唱遍了大江南北,红极一时。“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幺织渔网……”,王酩作曲的《渔家姑娘在海边》富有南国民歌风味,安谧,柔和,不疾不徐,优美动听,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音乐图画,听这样的歌曲让人身心舒畅,尤其在当时那个战斗的氛围里,这样抒情好听的歌曲分外突出,想不红都难,果然不出意外地一直红到了今天。

3,《南海风云》。1974年1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一举收复了西沙群岛,这一战是我海军成军以来第一次与外国海军作战,以劣势装备取得辉煌的胜利,展现了我军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实力和意志,打得实在漂亮。战后,诗人张永枚和作家浩然远赴西沙体验生活,张永枚的长诗《西沙之战》和浩然的小说《西沙儿女》广为传播,影响很大;由年轻的唐国强主演的电影《南海风云》迟至1976年夏才拍竣上映,影片刚开始即出现吕远作曲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哎罗,哎罗,哎罗,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西沙,西沙,……”,宽广抒情的旋律,吕文科和卞小贞温暖甜美的歌声,搭配美丽如画的南海风光,大气又提气,极具感染力,令人心旷神怡。

4,《青松岭》。《青松岭》属于老片重拍,完成于1973年,记得是第一批上映的新故事片之一,很受观众欢迎。该片讲的是公社年轻社员学习赶大车,跟投机倒把倒卖私货的坏分子斗争的故事,李仁堂饰演的张大爷,坏分子钱广,“惊马”一场戏都很经典,更经典的是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哎,啪啪地响哎,哎咳咿呀,赶起了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咳哟……”,年纪稍长的人应该还记得,这首歌在当年有多红,我记得当时开联欢会,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的,必唱“长鞭哎……”,都会赢得满堂喝彩,把战地新歌都算上,恐怕也不抵这首歌脍炙人口。

5,《决裂》。1976年之后,反映共产主义大学新式办学的《决裂》,改革后被列入江青“阴谋文艺”的名单禁演。唐诃作曲的插曲《共大赞歌》既好听又有气势,很好地烘托了影片的教育革命主题。

其他电影及歌曲都是不错的,《南海长城》插曲《永远不能忘》、《春苗》插曲《春苗出土迎朝阳》、《艳阳天》插曲《万众一心奔向前》、《红雨》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长空雄鹰》插曲《金达莱》等等,都给当时的观众留下印象。

八、外国电影音乐

阿尔巴尼亚电影有《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战斗的早晨》、《脚印》、《勇敢的人们》、《第八个是铜像》、《在平凡的岗位上》、《战斗的道路》。

罗马尼亚电影有《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巴布什卡历险记》、《多瑙河之波》、《爆炸》、《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依》、《最后一颗子弹》、《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朝鲜电影有《卖花姑娘》、《血海》、《摘苹果的时候》、《一个护士的故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南江村的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轧钢工人》等。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公正看出,文化革命时代的中国文化虽有不足的方面,但决不是文化沙漠,而是领先于全世界的新文化(工农兵为文化主角)摇篮,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同改革开放后的垃圾成山文化相比,文化革命文化文弥足珍贵。一句话,事实告诉人们,文化革命时代的文化光彩夺目

对笔者文化革命时代的文化是光采夺目的,其思想和艺术水平,远远超过改革后文化论断,也许有人不信,但可以反驳,如改革后哪出戏比样板戏强、哪个舞剧超过《红色娘子军》、哪部协奏曲超过《黄河》、哪首歌曲超过《大海航行靠航手》等等,我坚信,改革开放后文化作品一个也没有超过毛泽东时代。

毛主席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思想和历史成就,是极其伟大的,我们新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继承和发展下去,还得再斗争。文化斗争是一场艰巨、复杂、长期的斗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这是关系到我国革命前途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世界革命前途的大事,必须完成。

2015-8-24

free21e - 2015/8/27 10:29:27
看了那时的《创业》,那才是真正的的创业——现在他们的创业很大程度上就是败家——崽卖爷田心不痛!华为输入法记得这个属于中国人民的词汇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石客:文革十年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