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显神威
蔡金安
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在北朝鲜取得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扭转了战局,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中国边境狂轰滥炸。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此后,抗美援朝经历了两个阶段六次战役,其中第六次战役未公开。
战争全过程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创造了一个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是一个以弱胜强的奇迹。中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中方有诸多不利因素。双方武器装备优劣相差悬殊。美国是世界工业强国,美军具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实行现代化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国经济落后,志愿军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队作战。后虽有少量空军,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志愿军出国作战,就地补给或取之于敌都较困难,一切作战物资基本上靠国内供应,而且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美国空军的封锁破坏,供应困难,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联合国军”依赖其现代化装备,能迅速完成补给,保障作战。但就是在处于很大劣势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最终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伤亡情况:中朝军队伤亡63万余人,“联合国军”被毙伤俘约100万人。
中方能取胜,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方有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战斗英雄大量涌现
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战斗中,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其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志愿军第一人、领袖之子毛岸英;下冰窟救落水儿童的史元厚……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在志愿军中,共有12人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2人,一级战斗英雄50人,二级战斗英雄286人,一级模范4人。
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辈出的局面,也是中国特有的,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战争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一个重大遗憾
抗美援朝战争,本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的一次战争,可是,多年来,主流媒体却不敢大张旗鼓地对其进行宣传,相信这种现象与某些官员担心美国不高兴有关。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看美国人的脸色行事,跳出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扬眉吐气地宣传抗美援朝?我们期待着!
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