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和尚 - 2016/3/29 18:03:20
2016-03-29 15:30:21 来源:
中国军网 作者:程建宁
《活着的马克思》一书封底、封面
书 号:ISBN 978—7—5117—2539—4
书 名:活着的马克思
作 者:程建宁、丁宏远、刘常仁、袁德金◎编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字 数:254千字
页 数:288页
根据中央关于编好通俗理论读物的指示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5年2月上旬出版《活着的马克思》。 这本书是中央军委办公厅原主任程建宁倡议,同丁宏远、刘常仁、袁德金等退休老同志合作编写的。他们以多年的马克思情结,按照真实性、鲜明性、生动性、通俗性的要求,经过潜心努力,奉献给广大读者一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读物。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历史的巨人”,“天才的头脑”,“伟大的人格”。 第一部分“历史的巨人”,以马克思的诞生、勤奋求学、创建科学理论、为理想奋斗等部分为架构,聚焦最能反映马克思思想和实践的若干侧面,浓墨重彩地描绘出马克思为人类解放而战斗的一生。在内容上,精心选取素材,突出写作重点,通过真实事例感悟伟人的魅力,领略真理的力量;在叙述中,以事见人,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突出鲜活性和感染力。为了便于阅读,每个小部分前,写有简短文字,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做概括性的导引,并在正文叙述中辅以精炼的提示和启迪的结语。 第二部分“天才的头脑”,按照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内容,根据发表时间顺序选学马克思九篇经典著作,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每篇著作分三段进行学习解读。第一段“写作背景”,介绍马克思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部著作,要回答当时哪些方面的问题;第二段“主要内容”,择其精要,对蕴藏在马克思著作中的科学理论,用恰当的语言做通俗性的解读,力求外国话用中国话讲,费解的话用群众语言讲,同时保持“原汁原味”,尽量多用马克思的经典表述、名言警句进行阐述;第三段“现实意义”,紧紧围绕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的论述回应人们关切的一些问题。这一部分,既严格遵循原著的思想观点,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又力求在联系实际、回应现实问题方面有新意和亮点。 第三部分“伟大的人格”,下列“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奋的学习精神”、“无畏的斗争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革命友谊”五个标题。用网络语言的形式分成一个个段落,通过叙述感人故事、回忆精彩片段、摘取经典评价,真实生动地介绍马克思的伟大人格。正如这部分结束语所言:点滴中见高尚,平凡中见伟大,马克思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为我们树立人生的光辉榜样。这是奉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一部无字之书。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奋斗终生。 该书三个部分,既独立成篇,分别叙述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又从整体布局上,彰显了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活着的马克思。 《活着的马克思》编写组先后同从事宣传理论教育的老同志,国防大学、空军指挥学院、中央编译局、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院的青年学生近百人进行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同时还寄样书给邵华泽、李慎明、叶小文、方立、俞可平、许志功、朱增泉、糜振玉、梅其仪、张慕津等著名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大家对《活着的马克思》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马克思主义面临诸多质疑、责难、挑战和边缘化的情况下,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立论可靠、观点正确、事实准确、资料翔实、叙述简明,是一本质量好、分量重的读物;该书写得感人、通俗,可读性强。一些同志谈到:通过阅读《活着的马克思》,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逐渐形成和丰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中国的日益强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许多同志或是通过电话、或是写成文字、或是直面坦言,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深厚感情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提出了许多中肯、有见地的意见。这种共同的心声,充分说明,这是一本宣扬正能量又紧接地气的好书。 一、为什么要编这本书 1.历史经验的反思 我们党和军队有一个好传统,就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用马克思的理论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许多同志,都是通过理论的指导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奋斗终生。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理论和实践脱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单纯地为了学点知识,装潢门面,应付考试,而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理论失去了指导的作用;有的认为经典著作难学难懂,学习理论是耽误时间,学不学无所谓,以致逐渐边缘化。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需要有一本通俗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物,吸引广大读者去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思考。 2.个人成长的体验 我1951年抗美援朝时参加空军,经历过半年入伍教育,除军事训练外,主要学习社会发展史。通过老师讲课、学员联系实际讨论,逐步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了一个人应该怎么样生活才有意义。这段学习给我一生的生活、工作奠定了基础。60多年过去了,现在仍然非常珍惜那段学习,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人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 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个细节。今年已经97岁高龄的空军第一任宣传部长朱鸿告诉我,那段入伍教育计划,空军宣传部原设想配合抗美援朝的情况搞形势政策教育。毛主席要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提意见,陆提出,搞社会发展史教育。朱当时思想不通,觉得应该配合形势进行教育,讲社会发展史是不是太远了。陆坚持说,你这个空军宣传部长要听我中央宣传部长的意见。按照陆定一部长的意见制定的计划,经毛主席批准在部队实行了。从实践看,陆定一的意见是高瞻远瞩的,把世界观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 3.先进典型的引导 1985年我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分管学校教育和理论教育,发现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空军雷达学院(现称预警学院)。该院招收大学本科生,毕业后都要分配到高山海岛等边远地区担任基层技术工作,为了适应这一情况,他们重视理论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提出自觉地“到基层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即“三到一长期”)的口号。几年来成千上万的毕业学员都能主动要求到最边远的地方去。总政于1986年7月在该院召开了“全军高等专业技术院校学员思想教育座谈会”。之后,中央各新闻单位联合到学院采访报道。中宣部、国家教委、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发文件推广他们的经验,在全国全军引起较大反响。 4.当前现实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形势下,一些同志忽视马克思主义学习,有的盲目接受西方传播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离马克思越来越远。在一些青年中,甚至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马克思为何许人也。有的老同志感叹:“在我们这个靠马克思主义获取革命胜利的国家,这种现象很不正常,也不可思议,一个人、一个革命者没有理想信念,长此下去是很可怕的。” 基于上述几方面的思考,编写一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既是我多年的愿望,也是当前的急迫要求。 二、书是怎么编出来的 编书的几个人有热忱,但编这样的书却都是第一次,是门外汉。我虽长期从事部队宣传教育工作,读过一些经典著作,但不精,有许多地方没有弄懂。丁宏远、刘常仁同志都是印刷工人出身,多次立功受奖,有的还是全国劳动模范,他们长期从事出版工作,有经验、接地气,但都没有钻研过经典著作。开始是我们3个人志同道合要编这本书,但底气不足、难度太大。我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大家鼓劲说,只要齐心努力,总可以拼出一个诸葛亮来。后来我们又找到军事科学院刚退休的研究员袁德金同志,他是科班出身,一辈子从事经典著作的研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士生导师。我想,我们三个人拼出的诸葛亮再加上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诸葛亮,还有一个较年轻的王磊同志负责插图和事务工作,经过努力大概可以完成任务。 我们自知任务艰巨,原想用一年时间读书,一年时间写作,一年时间修改,三年完成。能出版,最好;不能出版,就算一次学习,也会有很大收获。 我们还对自己提出“三心”的要求:热心、虚心、耐心。热心,就是满腔热忱地去从事这项工作;虚心,就是听取各个方面、各种不同类型人士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耐心,就是不浮躁、不厌烦,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之后才出手。 实践结果出乎我们意料。由于大家努力,三个月读书、三个月写作,就拿出一个初稿来了。虽然还很不成熟,但作为一个基础材料,还是可以的。与其我们几个人讨论修改,不如在更大的范围内修改补充。为了集思广益,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召开不同层次的五个座谈会,听取了近百人的意见;二是,专门致函请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意见。使我们感动的是,大家对这件事情都非常热心,或是直面坦言、或是写成文字、或者通过电话,对编写者给予鼓励,对书稿给予肯定,同时提出了许多中肯、有见地的意见。 我们边征求意见,边修改书稿。先分头修改,然后综合讨论修改。大的修改有三次,经历了五个月的时间。修改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通俗化,力求写得浅显易读,使读者能看懂;二是现实化,就是用马克思的论述来回答当前的一些现实问题。 准确地说,这本书能够写成,得益于各方面人士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指教。编写组只是搞了一个初胚,最后形成的书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我们要感谢所有对这本书稿提出意见的同志。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央编译局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领导,他们对书稿充分肯定,积极支持该书的出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顺利出版了。2014年是马年,在马年之首上马,马年之末付梓。在吉祥的“龙马之年”完成了这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读物,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三、这本书的内容 全书分三个部分:“历史的巨人”,“天才的头脑”,“伟大的人格”。第一、三部分主要是用讲述马克思故事的方式,介绍马克思的革命生涯和伟大人格。我初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100多个故事,有些故事虽然很细小但亲切感人,把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就彰显了一个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有些故事至今久久不能忘怀。可以举几个例子。 令人难忘的是马克思的天资聪明。少年马克思对一切都感觉新奇,总是寻根问底,初次接触哲学时就问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抽象就是看不到、摸不到。”他就在作文簿上写道:“今天早上起来,看见妈妈在烧饭,我打开具体的窗户,吸了一口抽象的空气。”他带着这个问题又看了好多的书,直到弄清这两个词的含义。联想到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强调死记硬背,而不启发学生的思考,这个例子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马克思年轻时的崇高志向令人难忘。他17岁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反映了他的理想抱负。在论文结尾写了一段至今为后人传诵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的勤奋学习令人难忘。马克思只活了65年,他却用40年的时间钻研、创作人类的巨著《资本论》。在前15年主要是学习、研究各方面的资料,1850至1853年,这三年时间摘录的材料就有24个笔记本。他在大英博物馆看书,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7点都在这里。由于长年累月坐在固定的地方,座位下的水泥地被磨去一层,留下了永远的“痕迹”。他有边走边思考的习惯,竟然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一条明显的印记,颇似草坪上被人踏出的一条小路,被人们誉为“智慧之路”。为了写好《资本论》,马克思40岁以后又精心研究数学前后达20多年。他留下1000多页的数学手稿,恩格斯曾评价说,马克思精通数学,而且有独到的发现。为了了解各国的情况,他学习多国的语言文字,精通英文、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51岁时他为了研究俄国社会情况,又下功夫攻克俄文,竟用一年时间就能阅读俄文原著。为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他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仔细阅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的作品。马克思有时风趣地对朋友说:“我们在努力争取8小时工作制,可是我自己却常常一昼夜做超过两倍于8小时的工作。” 马克思的艰苦奋斗令人难忘。他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欧洲各国呼号奔走,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同机会主义、冒牌社会主义论战,屡遭驱赶迫害逮捕,到处流亡,失去国籍后以“世界公民”自居。马克思和燕妮均出生在富裕之家,但他们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靠借贷、典当、战友接济为生。他在极端贫困中,由于无法及时治疗,接连失去了几个孩子。他曾经对自己的女婿拉法格说:“我把全部的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但丝毫不感到后悔,要是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仍然会这样。”1849年2月,普鲁士反动政府两次起诉马克思在《新莱茵报》的所谓“罪行”,经过马克思充满激情又理智地辩驳,不仅被宣告无罪,而且首席陪审员为马克思富有教益的陈述表示感谢。 马克思同战友的真挚友谊令人难忘。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列宁曾称赞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传说。许多经典著作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或反复磋商完成的。两人分离时,频繁通信寄托深情。马克思几个星期收不到恩格斯的信就急着问:“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或是在笑,是在睡觉还是醒着?”“我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做过这么高的评价。”恩格斯为了马克思的生计,违背自己的意愿,在父亲的工厂工作20年,牺牲了自己的精力和心血来支持和成就马克思的事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毅然放弃手头一切工作,包括正在写作的《自然辩论法》,把整理出版《资本论》作为最紧迫的任务。除了完成第一卷的整理外,还用12年的时间修改整理第二、三卷。但恩格斯把一切荣誉都归于马克思。《资本论》的作者只有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马克思对其他战友同样满怀深情,听说一个不熟知的年轻编辑出狱,他亲自去迎接;他把资助过自己的战友沃尔弗的名字镌刻在《资本论》的扉页上。还有马克思和燕妮的恋情也是令人难忘的。他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倾注在一篇篇诗文中,在两年内就写过三本送给燕妮的诗文集。 书的第二部分“天才的头脑”主要是介绍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按照他本人的思想发展的脉络,大体按照文章写作时间的顺序,选择了九篇著作,基本上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时黑格尔的法哲学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幻想通过和平手段改变当时德国封建社会制度。当时宗教一直统治着德国,并成为封建社会的辩护士,因此,这篇著作首先对宗教展开批判,并把这种批判转向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接着提出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应当进行全人类的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怎样才是像人一样的活着?”这是青年马克思一直苦苦追问的一个问题。这篇手稿比较系统地涉及到了对于人的理解,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异化劳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批判,开始揭露隐藏在私有制背后的本质。当时马克思生活十分艰苦,买不起笔记本只能在自制的小本子上写作,手稿生前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发表。 第三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不同,他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没有把人的活动看成实践活动,而看成是脱离社会的一种生物、生理的活动。马克思的这个提纲,文字不多,只有11条,但实践的观点构成了这个提纲的核心内容,建立了自己新的世界观。恩格斯称赞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第四篇《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著作,他们通过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和从法国、英国流入德国的所谓“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根据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五篇《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又一部著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的表述,是全世界第一个共产党的纲领。它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的必然性,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马克思只有29岁,恩格斯只有27岁。时间已经过去了160多年,这仍然是全世界共产党人必须读的基本著作。 第六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最初草稿,为此进行了15年的科学研究工作。马克思曾在一封信中称这部手稿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1857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他写这篇“导言”“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这篇“导言”除了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方法外,着重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七篇《资本论》。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包括前15年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时间。共分三卷: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奥秘;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揭示剩余价值通过什么手段又重新回到资本家手中的奥秘;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主要揭示资本家是如何分配剩余价值的奥秘。本书只介绍了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八篇《法兰西内战》。主要介绍这篇著作中阐发的思想理论观点,包括新型国家的职能,国家工作人员要成为社会公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临的经济建设任务,无产阶级要与非无产阶级首先是农民建立广泛同盟,等等。 第九篇《哥达纲领批判》。这篇著作在批判哥达纲领之后,提出了两个最重要的观点,一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二是共产主义发展有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因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光辉文献。 这部分写作过程中,主要在通俗化和现实化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俗化就是要让读者能读得懂。现实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回应人们关切的一些现实问题。 通俗化方面,我们在以下四点做了较大的努力: 一是,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外国话用中国话讲,费解的话用群众语言讲,同时保持“原汁原味”,凡是能够读懂的名言警句尽量用原文阐述。例如,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些论述,我们觉得读者完全能够理解,就不做任何解释而在书中直接引用。 二是,有些难以理解的名词术语,如“异化”、“类存在物”等,我们就在叙述中加以解释,有些还举例说明。 三是,有些容易混淆的国名、地名。例如普鲁士和德国同时出现,我们就说明其联系和区别。 四是,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同一概念有时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初看时容易混淆。比如在使用“生产关系”之前,马克思曾用过“社会关系”、“市民关系”、“交往方式”等等。我们在书中就解释这种不够统一,也正说明马克思试图从诸多概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生产关系”形成的过程,是从“社会关系”向“市民社会”、“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过渡,再从“交往关系”向“生产关系”过渡。 现实化方面,在解读每篇著作中都写了一段“现实意义”,除了较全面的论述以外,还力求回答一些人们关切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问题我们强调要把政治上对反动阶级统治的批判和对信教群众的细致引导区分开来。既要从理论上弄清宗教的来源和作用,更要坚定地执行的党的宗教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正确处理因宗教问题引起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提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人民的鸦片”,面对广大的信教群众,应当如何宣传?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前国家宗教局局长、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的叶小文同志,通过四次电话进行探讨。他提出,要把马克思批判宗教的背景讲清楚,同时要把理论和政策的联系和区别讲清楚,给我很大启发。为此我们查阅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一系列的论述,认识到马克思对宗教从世界观高度进行批判是一以贯之的,同时又重视对信教群众的思想引导。他曾说过,“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这段话我们在书中也引用了。 在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除联系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根本消除劳动异化现象外,也指出在我国也存在异化劳动现象。分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未根本扭转的原因,指出只有沿着保护劳动者所得的方向迈进,才能逐步减少劳动异化的现象。至于消除劳动异化,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在学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主要说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还以1978年我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由此开辟了改革开放的通道,说明实践观的极端重要性。 在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方法是主动地进行改革,从而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 在学习《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引用了毛泽东27岁时读了《共产党宣言》讲过的一句话,他说:“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他还说,从此我对马克思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邓小平也说过,他的入门教师是《共产党宣言》,并指导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强调我们要向中国的两位伟人学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种危险”,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在《共产党宣言》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共产党宣言》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和总趋势,深刻阐明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根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扩张力有了新思考。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渡过1857年危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事实中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从理论上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强调这是我们观察世界大局和形势变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强调要深刻认识到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注重消费对生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特别是中央提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模仿式、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型为主的竞争,这就为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习《资本论》中,指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剥削的形式会发生千变万化,但是,马克思科学论证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根本无法解决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一规律,已经为无数新的事实所证明,是绝不会过时的。资本是生产的一个重要要素,当前又面临着资本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书中指出资本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剥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它们在资金和技术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加剧、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抓住机遇,运用国际资本推进本国的经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注重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世界工厂”,进一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也开始向外投资,这当然有获取更多原材料和更多的资金,以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增长需要的考虑,同时也给落后国家带来世界视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发达国家表达中国希望世界和谐与发展的理念。这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在学习《法兰西内战》中,强调要弘扬巴黎公社的公仆精神,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中央提出,要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的防线;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对公职人员的要求和做法,对今天反腐倡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是正确的。但一些国家的执政者却在把这些理论和学说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实际,忽视马克思科学预测所必须的条件性和特殊性,只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硬性地推动这些预测向现实转化,结果只能使其变成空想。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每一个国家必须紧密结合本身的实际,正确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些理论和学说。应该看到,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各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太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新中国的日益强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四、编写的感受 1.时刻记住老祖宗 追根溯源,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亲切感受到马克思就活在我们的身边,他活在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中,也活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中,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所作的《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话中,用很长的篇幅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编写,我们感受到其深远意义就在于要我们的党、国家和军队,要我们的党员、干部,都牢记这段历史,时刻不忘老祖宗。 2.时刻注重掌握立场观点方法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马克思的论述大体可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依然正确,例如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论述,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关于共产主义根本特征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等等,这方面的论述是大量的;第二种情况是,当时的认识是正确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后来已不适用或者不完全适用;第三种情况是,当时提出的预测或设想,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后来发展的实际;第四种情况是,马克思的原意未被完全理解,甚至理解错了。我们有过因机械搬用或错误理解马克思的论述而产生不好后果的教训,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领会其精神实质。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3.时刻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只有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去学习马克思的论述,才能领会其真谛,融汇贯通。我们感受到,编写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净化的过程,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定、人格情操的洗练、基本理论水平的提高都是极大的推动。我在部队高级机关工作多年,有幸接触党和军队的领导同志,包括开国元勋和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同首长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我深深感到他们是智者、是勇士、是英雄。我写过一篇记叙首长对我教诲的文章,曾概括了三句话:同智者同行就不同凡响,同勇士为伍就无所畏惧,同英雄结伴灵魂就会升华。这次编写《活着的马克思》又有一种新的感受,就是追随伟人,既深感自己平庸渺小、才疏学浅,同时又志存高远、心明眼亮。 最近中央指出要“有针对性地编写一批通俗理论读物”,这反映了当前的急迫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编好通俗读物,而且要宣传好、使用好,期盼《活着的马克思》能在广大读者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5年1月22日撰写)
free21e - 2016/3/30 23:53:11
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只在历史中存活,更重要的是要在现实中存活,而且不能是退回到没有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至于丢弃了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不仅仅马克思恩克斯的哲学史——“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属于社会自然属性论,但毕竟比较不是自然的社会——否定社会革命促进,我看是一些人现实不反对剥削和压迫——而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唱赞歌以此掩饰实现中国资本主义复辟的美梦是真。不揭露中国今日的宋江,李逵们就不可能过上好日子!两种社会形态并行时——有比较优势的社会形态会诱发相对滞后或落伍的社会形态内的自我革命——不能借“两个决不会”把超越性否定了——不然无法解释西藏的时代跨越——农奴社会即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跨越——早产儿也可以活着,不能让他死了——只是需要倍加呵护一些罢了。共产党宣言不就是要消灭剥削和压迫吗?不提最根本的东西或忘记做根本性改变就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希望一些组织内的人还是不要忘记这个根本。中国资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显然被现实的政策路线彻底否决了,请8000万看看这样否决的结果是共产党宣言之意吗??
free21e - 2016/3/31 0:08:38
真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仅能历史的看问题不能现实的看问题,更不是只能历史中看问题不能未来中看问题——最根本的是不能假冒伪劣一起来冒充历史上的或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发现与理论创造不是一码事——马克思主义根本点是真理的发现,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或某种创新!共产主义理论是从对资本主义及历史上各种形态研究解析挖掘探究出来的科学——而不是想创新就能创新出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