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共同富裕 » 五大救星 » “五一劳动节”在中国的历史变迁
沙和尚 - 2016/5/1 19:39:47
2016-05-01 09:34:41  来源:破土网  作者:破土
【破土编者按】“五一劳动节”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它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的革命中国,见证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以及工人阶级地位的起起落落。中国革命胜利后,“五一劳动节”作为劳动人民的节日成为除国庆节外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庆典,是劳动人民的政治狂欢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而当“新时代”来临之后,曾经代表了工人阶级血泪抗争史的“五一劳动节”却被异化成了城市中产和商家的消费狂欢节,它的政治意义和内涵便被消费主义文化解构了。

  (图片来源:网络)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 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 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 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 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 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 行,以示庆祝.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这 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 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中国人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了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 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 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 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当天各地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集会。在上海,陈独秀指导下,5000多名工人召开了由中华全国工界协进会等7个 团体联合筹备的世界劳动纪念大会,陈独秀当选筹备大会顾问。纪念会上,各界代表发表演说,工人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教育的"三八制"要求, 并高呼"劳工万岁"、"中华工界万岁"等口号。会后,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农政府的通告。《新青年》纪念专号还刊登了李大创的《五一运动史》、、 陈独秀的《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重要文章,以及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工人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北京,李大钊 领导了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纪念活动。北京大学学生在这一天罢课,《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出版了"劳动纪念号"。学校内召开了500多名校工和学生参加的纪念 大会,李大钊到会讲话。何孟雄等8名北大学生和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被巡警拘捕。 邓中夏到北京长辛店,向铁路工人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并发表讲演。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 动节。
  1921年 “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 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 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50年代:“五一”游行成为节日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节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全国性的庆祝“五一”节活动。这天,首都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群众集会游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了游行队伍。这种庆祝形式,一直延续到1959年5月1日。
  1950年4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召集了4500余人的干部纪 念大会。大会由周恩来同志主持,刘少奇在会上了作了长篇讲话,他强调:“我们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五一’劳动节,我们是感到十分兴奋 的。……‘五一’劳动节已被中央人民政府订为国家最重要的合法节日之一……这就是说,中国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从有史以来才第一次在自已政府的保护之下,在自 由欢乐的情景之中,庆祝自己的节日。”
  从1951年开始,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五一”节都贯穿群众游行活动。1951年5月1日,首都八十余万人大示威,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 家领导人检阅群众队伍,雄壮的抗美援朝歌声和口号响遍大地。从1952年到1956年每年“五一”都举行了五十万人游行集会。1957年5月1日,五十万 人游行主题是“庆祝五一,迎接整风,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和勤俭建国方针”。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等苏联领导人应邀出席活动。1958年5月1日对天安门广场来讲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首都五十万人民不但进行“思想 大检阅,干劲大检阅”而且还迎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落成。1959年5月1日,首都五十万人举行大示威,在欢庆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 和外国反动派策动的西藏叛乱,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60年代—70年代:带有鲜明政治烙印的庆祝活动
  1960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扩大庆祝办法的通知》,决定从1960年5月1日开始,纪念“五一”的庆祝游行 采取扩大分散举行的办法,即在每个城市中分别在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场所举行集会游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改变了过去参加“五一”节庆祝活动,只在天安门城 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的形式,一部分在首都与北京人民群众欢度节日,另一部分到外地与各地人民群众欢度节日。这种庆祝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60年,毛泽东在天津,刘少奇在成都,周恩来 在贵阳同各地群众联欢。天安门广场游行活动仅有朱德、宋庆龄、邓小平等领导人参加。1961年,天安门的集中游行活动也改为群众各处庆祝活动。1962 年,庆祝活动改为集中在夜晚举行,当年举行了焰火晚会。1963年、1964年和1965年,举行的都是常规活动。1966年5月1日晚,刘少奇邀请以谢 胡为团长的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这也是刘少奇最后一次在“五一”节登上天安门。
  1967年的“五一”,“文化大革命”已经全面爆发。1967年5月1日,毛泽东和林彪乘坐敞篷汽车来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后又来到中山公 园。所到之处“顿时沸腾起来,无比幸福的暖流涌上人们的心头,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晚上,毛泽东与林彪等领导同志又与群众一起欢度“五一”之 夜。之后的1968年、1969年、1970年和1971年所举行的庆祝活动大体相同。1971年5月1日晚,毛泽东、林彪等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 王等参加庆祝晚会,这也是毛泽东和林彪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4个月后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从1971年5月1日以后,毛泽东再也没有走上过天安门城 楼。同年国庆节天安门也没举行庆祝活动,自那以后,每年两次的天安门前的庆祝游行活动就此停止。1972年到1976年的“五一”欢庆活动也都改为在首都 各处分别活动。
  1977年5月1日,迎来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人民日报》称“北京大街小巷歌声飞扬,家家挂红旗,人人心欢畅。” 华国锋、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劳动人民一道游园联欢。1978年以后,“五一”劳动节白天的集会、游园、庆祝等活动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晚间的 首都文艺晚会。据《人民日报》报道“文艺工作者激情满怀,放声歌唱,翩翩起舞,热情歌颂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歌颂英明领袖华主席,歌颂党的十一大路线。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唱华主席》等一曲曲颂歌在大厅里激荡,使人们倍感亲切;与观众久违的优秀传统剧目京剧《三岔口》重新出现在舞台上。”同时,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出席文艺活动。1979年、1980年和1981年,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庆祝“五一”节联欢 晚会
  改革年代:“劳动节”的消费主义异化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从此,五一“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假日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在此情况下,曾经代表了工人阶级血泪抗争史的“五一劳动节”异化成了城市中产和商家的消费狂欢节,它的政治意义和内涵便被消费主义文化解构了。而在这种现象背后,则是工人阶级根本政治地位的变迁。
  

  1950年5月1日,首都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新中国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图为朱德、刘少奇、毛泽东、周恩来、李济深(前排左起)等在检阅游行队伍
  

  1955年5月1日,刘少奇、毛泽东、朱德、陈云、彭德怀(前排右起)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6年5月1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
  

  1960年5月1日,邓小平、习仲勋、李富春、李先念、贺龙(右起)等在颐和园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园活动
  

  1962年5月1日,宋庆龄在北京景山公园和少年儿童一起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
  

  1963年5月1日,董必武和来华参加“五一”庆祝活动的朝鲜法律工作者代表团团长朴世昌(坐者前左二)等国际朋友和首都劳动人民、少年儿童在中山公园欢度节日
  

  1964年5月1日,周恩来、彭真等在北京景山公园和少年儿童一起观看文艺演出
  

  1973年5月1日,朱德、李富春、陈云、徐向前、聂荣臻(前排右起)等参加游园联欢
红五星 - 2017/4/30 6:10:51
尊重劳动人民,爱护劳动人民,才能获得劳动人民的拥戴!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一劳动节”在中国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