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红星时评 » 红五星评论 » 中国现代化这么多年,粮食危机却越来越严重
正人先正己 - 2016/6/20 17:34:19
2016-06-20 09:54:08 来源:人民食物主权 作者:马志强
【编者按】本文作者以激昂的文字,鞭挞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土地流转对农业、农村、农民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与历来一路高歌猛进歌颂城镇化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GDP似乎成为衡量一切的单一标准,但当我们从三农角度、从社会效益角度来反思这场空前的城镇化运动时,它的破坏性无疑是巨大的。农民工的流离失所、农村的破败衰退、耕地的急剧下降、粮食供给的危机: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巨大的隐患。如若不亡羊补牢,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为什么说农村这次城市化建设和土地流转是一次暴力的变迁呢?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在刻意的塑造一些“空城记”。在一个个刻意塑造的垃圾建筑群里,侵占的是老百姓一辈子的血汗钱,这是违背人文生态建设层面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是违背人文精神,生态建设层面的,是适合一小部分人群利益的,而不是群体利益。现实中因楼变贫,因楼而穷的社会现象正在大面积普及。在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被政府吊起来的群体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政府梦”。在这个大动迁的过程中,公民们基本没有可保障生存的社会福利待遇、也没有固定的就业保障。这个群体占社会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个群体搬到楼上后面临的是,柴米油盐,水电物业费的开销,以往自产自足的田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过去、是记忆。
  中国的耕地面积仅有18.2亿亩,这个数字有无水分只有天知道。每年进口粮食和种子近亿吨,也就是需进口百分之三十多的粮食补贴市场。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18.2亿亩耕地实际种植口粮的耕地有多少呢?如果我们的耕地在现有的红线里种植生活用粮,我们还需要进口吗?
  土地流转明摆着的一条真理是,按现在的粮食价格种大田作物不可能有赚钱的机会。土地热是在耕地流转的形势下,在人人都想当地主的诱惑下,在政府拉动内需的这一举措的行动下,适合的是机会者们的实践。所以才出现了套现热,经济作物热。
  如今的生态园,结合的是绿色产业的牌子,土地流转的幌子,套取的是国家的项目资金。占用的是耕地,对本就危机的耕地来讲是雪上加霜。
  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生态园的产品如果把按建筑面积和其它占地面积与耕地面积结合在一起,与大田作物比能高产多少?如果把生态园的产品与大田作物的产品同等价格出售,生态园产品的比值会高出大田作物多少呢?生态园的大棚作物会超季节的产出,可是它的安全性和营养成分要低于大田作物多少呢?所谓生态园的种植原理离开了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生态园的农产品就不是纯天然的。那我们的大田作物要是都绿色种植,高成本的生态园会赔成啥样子?如果人们是长期地生活在自然环境生活空间里,人们还会去观光和花大价钱去消费吗?
  今要问政府的是,为何要刻意地建造一个个生态园?如果我们的菜篮子全部实行绿色种植,城市用菜由周边菜农供应,那花费巨资建造的生态园还有生存的价值吗?一项很简单的农业恢复项目,为何就不去倡导呢?如果说生态园打造的是所谓的现代农业,今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现代农业,不就是传统的种植结构才是最健康的吗?如今的科学家们,除了研究不健康的农作物以外,还有超越传统农业科学理论的人吗?为何低成本的大田作物不去发展,非得要投巨资小范围的发展绿色呢?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政策,除了有效地限制绿色产业的发展,营造高价位的经济结构,给一些绿色贩子营造高利润的市场以外,对国家来讲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对公民来讲,这是在绑架他们健康,遏制他们的幸福。温室农业可以由菜农们按季节的种植,而不是一年四季都用温室搞经济作物,来敷衍广大人们的餐桌。
  在耕地日见减少的情况下,在粮食每年比GDP增长还快的报道下,在种子不再被农民们掌管的市场中,“粮荒”会因耕地退化、减少、种子质量、种子供应、粮食仓储,种植结构等问题,一同跟随着泡沫经济走向危机。
  我们虽然跨过了以粮为刚的时代,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们还在温饱线上,有的还在承受着温饱的煎熬。今天我们的菜篮子虽然丰富了,可是里面还有安全健康的食品吗?我们的副食品虽然丰富多彩了,可是我们的主粮却在退化。我们的科技农业年年都再搞,可是不懂种地,不尊重自然学的科学家们却越来越多。我看科学家们下一个课题应该研究“牛粪”的营养学和价值论。不然“没有粪肥的臭,怎有稻谷香”的这句成语,就会被理论界淡忘。
  一个不懂得爱护土地,珍惜粮食的政府,同时也不会尊重他的公民。一个不爱护土地的农民,同样也种不出好的庄稼来。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家,他们把土地变为了公有制,让人们为共产党这个大资本家去建设所谓的社会主义,搞共同发展,共同分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模式没有发展几十年就被共产主义战士邓小平同志推翻,又重新把土地分到了老百姓的手中,搞起了均地制。有了土地的老百姓虽然自由了,也不再受集体经济的约束了,可是存在的问题还是一大堆。粮食价格成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第一道防线,种地成本逐渐高涨,可是农民的GDP却要与城镇的低保户持平,你说农民的钱上哪里赚取。如遇到风雨不顺的年头,还得倒贴,在名义上农民种地是为自己发家致富,实际上农民们成为了政府不花钱白种地的劳动力。看起来高人一筹的小平同志,政府在微观上虽然得到了实惠,可是在宏观上的科技农业,因土地零碎发展不起来,原有的集体机械被转卖,使农业科技走向倒退,这就是三十年农业倒退的原因。农业的倒退是不是小平同志既定方针中,买车不如造车的延续----种粮不如买粮啊!听起来可怕,可是如果中国真的发展到这一步,那就里喝西北风不远了。
  在城市化建设中政府一次次的打压粮食价格,削弱农村发展的机遇。把劳动力赶到了城市,实现农民工这一廉价的劳动力,去发展城市化,为外资企业服务。与此同时可怜的留守村一个个的出现,偏远地区的农村产业从此走向了荒废时期。
  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大环境下,科技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成为了一把盗取、嫁接、占有的武器。在这场科技大战中,一大部分科学家们早已忘记了科学技术的概念,在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经济面前,科技是自己手中的剑,只为一己私利而战。
  面对着品牌市场,从吃的到用的属于自己的品牌是寥寥无几。从加工到生产,从装备到信息化管理,属于我们自主创新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在农业生产这个大环境中,我们的科学家们把农村经济搞的是乌烟瘴气,什么西欧农业、台湾模式,把个合作社搞的不伦不类。国际合作社章程明文规定,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公共积累和分配制度是公平平等的,可是我们的合作社却是几个设立人为股东。资金互助社更是在监管与分配制度上,不如一个地下银行公平和严密,说白了大部分就是在玩高利贷。
  身为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却要进口种子二千多万吨,这正常吗?放着大田作物不去发展,却要搞什么反季节的大棚作物,休闲、观光农业等高装备的生态农业,留给社会的答案却是垃圾食品都是在科技产业中生产的。在土地流转,资本下乡的政策下,农村成为了唐僧肉,什么合作社、家庭农场、生态园,其目的就是套取国家的资金,反正国家每年万亿元的农业扶持资金,你不套,自有人帮你套。正经种地的老百姓却得不到扶持,大田作物得不到合理的发展,投资大,占地大的盆景产业好像就是科技的代表,未来农业的希望,这是哪家子的创新。如果说刺激性发展现代园区是为了农村土地转型,什么农转非,城镇化就农民的坟墓。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现代化这么多年,粮食危机却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