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政治互动越来越高级了,透过此次习连会,出现了二个引人瞩目动向,一是放出话来,说不能把问题留给下一代;一是最高层级的习马会已经付出水面,指日可待;显然,包括张王会、习连会以及未来的习马会等,所有这些互动都是围绕两岸统一这个总目标而展开的,这毋庸讳言。对大陆来说,这无疑是一件继往开来、名垂青史的大事,在谁手里完成这一业绩,谁就可在中国历史上功勋彪炳、照耀千秋,但是,与此同时不容回避的是,任何统一的前景,不管是怎样的策划,都不能不考虑给予国民党以怎样的政治空间,这是一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而对国民党人来说,更直接也更重要的是,这将给国民党与中华民国的命运带来历史性的大转折,可以肯定地讲,就台湾方面而言,任何一个对国民党及中华民国负责任的人,在与大陆互动的时候,都不能不也不得不寄托着这样的思考与规划。有鉴于此,本着草根总爱瞎操心的习性,笔者无事恐天倾,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两岸统一的大前提下,国民党会不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呢?
这是很有一些理由的。
其一,国民党不愿意也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更何况在政治上已被大陆所认可。
如果实现两岸统一,等于是当代中国的一次再造,而在这样一个经过政治再造的中国,国民党将是现实政治体系中一个合法的政党,必然将在政治舞台继续上演自己的角色,它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也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以功自居,国民党还将拓展新的政治空间,寻找更大更快的发展机遇。从理论逻辑上说,既然国民党在中国是一个合法的政党,那么就有权利在大陆存在并发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无论如何也是喊不出来的。
其二,仅仅局限在台湾岛内,国民党没有政治前途。
所以,统一后的国民党不可能继续囿于台湾岛这一狭小的空间。事实上,国民党在台湾并没有多少政治前途,一方面自然规律起作用,现如今的中国国民党已经蜕变成为台湾地区的国民党,一方面也面临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的竞争挤压,使得它在台湾的执政地位也风雨飘摇,随时都有下台的可能,这样一来,它自己亲手促成的统一弄不好等于是给别人做嫁衣裳了。因此,摆脱本土化、民主化的双重夹击,是关系国民党兴衰成败的历史性任务,而这一点,有只能从统一中谋求出路。
其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民党实现在大陆地区的新发展,机遇良好。
其实,如果没有两岸统一这个机遇,国民党根本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即使大陆有发生颜色革命的可能,但其中也没有国民党的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过是遥远的神话传说,而靠战争杀回来更是一个天方夜谭。但是,如果实现两岸携手完成统一,那么对国民党来说无异于凯旋而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谋求这样的政治交易,即国民党主政台湾、共产党执政大陆的同时,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在台湾发展组织,共产党允许国民党在大陆发展组织,那么国民党在大陆会不会卷土重来、迅速发展壮大呢?退一步说,即使达不成这样的交易,但如果国民党真想在大陆发展自己的组织,谁又有什么办法禁止得了呢?
坦率地说,如果倒退三、四十年前,国民党要想在大陆吸纳新生力量那是做梦,但现在的情形则大相径庭,任何人只要看看网易、凯迪、腾讯、博客中国等网络上对国民党那等肉麻的赞许与歌颂,就会完全明白,在今日中国,国民党已经有怎样的思想基础与人员基础,笔者甚至想象,假如有朝一日某个国民党党部在大陆某个城市开张,招兵买马,只怕要连门槛都可能被踢破了。
所以,展望未来,实现两岸统一,国民党卷土重来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机率甚大焉。
那么,这一可能的前景将给中国政坛与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有国民党重新坐大而再次与共产党分庭抗礼的可能。
第二,有出现两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政治趋向。
第三,有出现重塑中国国体政治动力的可能,使中国由共和制趋向联邦制。
上述这样几种可能,利弊兼有,不同的人注定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站在国家与民族的立场,因此产生的如下三个危险不能不予以重视。
第一个危险:两党竞争演变成两党恶斗。基于中国固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这种可能性很大。
第二个危险:国民党成为美国打入中国的特洛伊木马。鉴于国民党与美国的历史纽带,美国即使阻止不了两岸的和平统一,但拿国民党做文章是一定的,而国民党继续以美国为强大奥援,无法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危险:权利分散导致国家分裂
国家实现统一但出现政治分裂,政治分裂进一步导致权力分散,特别是如果国体趋向联邦制,则中央集权将在相当程度上被颠覆。中国历来是集权制国家,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权利集中,这一点,与欧洲封建社会恰恰相反,欧洲封建社会的本质是权力分散。历史经验表明,集权做得好,国家高度统一;集权受到破坏,国家四分五裂。这样的历史惯性,一直延续至今,未来也可能发生作用。
当然,上述这一切都不过是杞人之思罢了。就当前的政治现实而言,如能把台湾回归,实现国家统一,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功莫大焉。至于后来的事,车到山前必有路,我辈只能感慨世事沧桑、万物轮回,叹息一番“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已。
被疑涉
李锐 胡德平 茅于轼 张维迎等200余人出席《炎黄春秋》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