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共同富裕 » 五大救星 » 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为什么会这么枯燥无味?
正人先正己 - 2016/9/6 16:30:40
2016-09-06 15:34:49  来源:察网  作者:徐谦

  原标题:一个九五后大学生上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后的思考
  【摘要:我们马概老师说过,教材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比较简单,哲学难,也是考试重点。但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不还是政治经济学吗?马克思主义又不仅仅是哲学,而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中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关于革命的理论是核心。然而现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把哲学放到了主体的地位,反而淡化了马克思革命家的身份,这种体系建构显然是有问题的。】
  1. 从“恩格斯曲解了马克思”说起  西方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否定恩格斯,认为恩格斯曲解了马克思,连带着否定苏联,以及译自苏联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首先,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特定术语,特定的思维,随着时间流逝,今天的我们再去翻译,解读时,因为版本不同,翻译者水平不同,语境不同,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高中语文有提到,理解诗歌方法之一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歌意旨与情感。个人,以及身边个别朋友有提到:读完书却不知道读了啥。所以,差别仅在于偏差大小,追求和马克思绝对一致,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然而,西方某些学者认为恩格斯曲解了马克思无疑是放大了这种偏差。为什么说是放大呢?偏差本是理所当然,特别地提出来,无疑是放大了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反过来想想,马克思去世时没来得及整理出版的东西,除了恩格斯,我们还能找出来第二个更接近马克思原意的人去整理吗?如果连被马克思称为“第二个我”的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都是一种曲解,那么,还有什么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是正确的呢?总不会是那些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学者吧?否定恩格斯无疑是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
  其次,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呢。帮助理解之前时代思想成果的东西,个人认为首推哲学。哲学自身的特点就是假如没有阐述,没有现实根源,就会流于空泛。意思就是,真正的哲学天然属性是有丰富的思想根源,最能体现一个时代各个学科思想的根基。
  可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哲学上的悖论,那就是:前一个时代的哲学是帮助理解前一个时代各学科思想的工具,那么,又有什么东西来帮助理解前一个时代的哲学呢?
  在这里,个人认为,学习哲学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哲学与历史思维结合后,哲学自身的发展,以一种过程回放的形式显现,此时,不同时代哲学思想的异同,以一种有规律的思维逻辑线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对比异同,找出联系的方法,无疑会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代哲学思想的本质。这也就是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
  然而,哲学史,还是一种历史,历史的编写,也必将受到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意,此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是指思想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而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是说,了解哲学史,也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历史的佐证,对比。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必然有继承发展前一个时代,或者落后于前一个时代的地方,也会有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可能会从跟后一个时代的对比中发现,也可能是从跟前一个时代的对比中发现。 这就需要用历史的眼光,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可是,我们现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仅仅限于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几乎只字不提,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2. 现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体系的问题  由上一个问题说开去,马克思主义又不仅仅是哲学,而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关于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然而现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把哲学放到了主体的地位,这种体系建构就是有问题的。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要理解马克思主义重点要理解马克思革命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什么会被当成主体呢?主要还是离现实比较远一些。政治经济学,主要就是批判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灾难,更不要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了。其实就是十年之前的时候,高校里面政治经济学还是独立的一门课程。现在为什么淡化了呢?恐怕还是现实针对性太强,让现实中的一些人不高兴了。
  我们马概老师说过,教材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比较简单。哲学难,也是考试重点。但是,教材的这种特点是刻意为之。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不还是政治经济学的吗?
  另外,以前这一个课程要学3年,现在一个学期,很明显也体现了一些人的态度。听说五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的政治课,也是四门,第一门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用的教材就是著名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36课时。第二门是中共党史,100课时。第三门是政治经济学,136课时。第四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00课时。除了中共党史这门课,另外三门都可以算作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范畴。和现在比起来,显然现在的课程大大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然而,这种弱化本身,不仅恰恰正好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嘛。要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个人都觉得大学里多讲一些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什么,那马克思主义反倒真的无所轻重了。
  3.学科名称与实质  老师课件提到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阶级关系,也许有人会问,阶级不是暂时的吗?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但是,政治经济学本身也是历史的范畴。就目前来看,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和共产主义社会,特别是原始社会和未来的社会,一般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一般属于是政治经济史,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未来的学问西方叫未来学。最有名的,就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奈斯比特的《2000年大趋势》,以前老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里有介绍。但是,马克思主义一般不对未来做特别具体的介绍。总之,所谓的政治经济学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只是暂时的。
  可为什么说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史呢?因为,政治经济学本身还属于经济学。经济学最主要的还是和现实社会有关的。虽然经济学也研究过去的经济现象,但是基本限于资本主义兴起以后,古代的经济一般就算经济史而不是经济学了。当然也有人把古代的经济和现代经济合并起来研究,但实际上,古代经济的自然经济是主体,和现代经济的运行有很大的区别。
  所谓的现代经济,主体是资本主义。对于西方国家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我们以前叫资产阶级经济学(庸俗经济学),1978到1984年改叫西方经济学,1984年以后改名为现代经济学,其实东西是一个东西,只是把名字改了。这门学科其实没有变过。但是,学科名称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科评价的变化。
  就好像大学里边儿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政治课,八十年代以前叫中共党史,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名叫中国革命史,现在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实东西是一个东西,但改名的本身,也就表明了自身的态度的变化。同样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八十年代初设立的时候,是分别叫做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制,现在改名本身也就反映了一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从名称上倒是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是前面也提到了,这门课课时数从五十年代的372个课时压缩到现在的54个课时也不一定能上完,上满,这也反映了一定的变化。
  4.关于“灌输”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所谓的灌输,只是因为教材,教学太笼统,而考试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试想一下,我们会觉得语文是吃力的吗?为什么语文不吃力?因为语文是实际运用的。
  而哲学,政治,历史等等看似远离生活,实际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跟它们有联系,只是有的人无法解读(比如文理分科,造成大部分人看不懂文科的东西),而有的人是不愿承认。
  其实,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灌输的特点。只不过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承认自己是灌输罢了。西方国家宣传自由主义的所谓公民课,表面上反对灌输,实际上仅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灌输的对象,而认为宣传自由主义的公民课不是灌输。其实,这种对待灌输的双重标准本身就是更为霸道的灌输。同时,宣传自由主义的公民课是隐性的灌输,无形的,因为更难发现,所以影响更恶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敢于承认自己的理论是在灌输,也体现了对于自己理论正确性的自信。而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只有在否认自己是在灌输的前提下才有正当性,也体现了他们自身也知道对于资产阶级的辩护不对,因此不敢公开表明态度,宣称自己也是在灌输。这不是更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为什么会这么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