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谈天说地心想事成 » 街头巷尾 » 单亲妈妈罹患尿毒症 自建无菌室透析7年
玉平 - 2014/5/13 17:17:53
 □本报记者李力力 陈名钰 通讯员吴永寿 摄影:记者萧颢
  汉阳汉江苑小区里,一间5平方米的卧室就是王重芝的“无菌透析室”。
  44岁的王重芝9年前被查出患有尿毒症,7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与女儿相依为命。每天睁开眼,她就开始忙碌的腹膜透析治疗,整理床铺、开紫外线灯消毒、洗手、热药、给肚子“放水”,再给肚子“灌水”……完成这些过程大概1个半小时。稍微休息会,下一轮透析又要开始。一天24小时,她有近20个小时都在忙透析的事。
 7年来,她坚持在家中透析,一来是为省钱,二来为了多陪陪女儿。
厄运频至母亲成女儿唯一依靠
 像其他尿毒症患者一样,王重芝又干又瘦,显得她鼓胀的腹部更加突出。为了能在家中治疗,医生在她的肚子上开了一个洞,一根塑料管从洞里引出,通过塑料管导液,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洞和管子,已经跟随了她7年,几乎成了她身体的一部分,“时间长了,几乎没有疼痛感。”王重芝说。
 十几年前,王重芝从安陆嫁到汉阳瓜堤,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2005年,王重芝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这个小家庭如遭雷击。可厄运接踵而至,两年后,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了一对母女。此时,女儿才6岁。
 眼泪哭干了,生活还得继续。王重芝深知,自己是女儿唯一的依靠。丈夫去世那年,她听从医生建议,决定在家自己进行腹膜透析。既是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同时也能省钱,相对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每月能节省1000元左右的费用。
 家中小卧房自建“无菌室”透析
 在医院学会后,她就自己买来药水、仪器,搬回家里。 母女两人住在汉阳区永丰街汉江苑小区,一套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所谓的“无菌室”就是一间5平方米左右的卧房。为了达到“无菌”的条件,她安装了一盏紫外线灯,配备了恒温箱。
 每天清晨,王重芝先把房间打扫一遍,再打开墙上的紫外线灯,紧闭门窗、拉上窗帘,用紫外线对房间进行消毒。1小时后,再开窗通风,让紫外线的难闻气味慢慢消散。外人不能随便进入王重芝的“无菌室”,床更是不能随便碰。即便是女儿,也要洗完澡才准上床,想起这些,王重芝总是很内疚:“女儿从小都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在床上嬉闹过。”
 全天透析的她无法工作,一家人全靠低保维持生活。社区工作人员也想尽办法,为这家人节省费用,送去补贴。
 身体每况愈下腹透已至极限
 伴随她7年的低钙腹膜透析液,堆满了客厅的一角。每个月,她就得用掉20箱这种药。
  7年下来,王重芝早已摸索出腹膜透析的操作规律。腹中的透析液每隔4小时要更换一次,温度必须与体温相当,否则过热过冷都会难受,每天在恒温箱加热透析液就是她的功课。有时夜里怕睡过了头,她把闹钟定好,半夜爬起来给药加热,再把肚子里的透析液放掉。7年来,她几乎从未睡过一个整夜觉。有时夜里起来换药,看着熟睡的女儿,就是她最大的安慰。  所幸,今年13岁的女儿很懂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现在进入了重点中学。乖巧的女儿,看着妈妈每天一次次换药,就在一旁默默学习要领。有时王重芝病情加重,女儿总是出现在身边,为妈妈更换透析液。  即便小心翼翼维护了七年,王重芝的身体依然每况愈下。今年年初,医生建议她血透与腹透交替,这意味着,王重芝的腹透已经到了极限。在自己透析的这些年里,王重芝曾经几度因感染,游走在生死边缘。“我要是不在了,就只剩她一个了。”每到危急时,王重芝总是放不下女儿。
玉平 - 2014/5/13 17:21:23
有病的人真可怜。
1
查看完整版本: 单亲妈妈罹患尿毒症 自建无菌室透析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