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首页 » 红星时评 » 红五星评论 » 孙锡良:毛泽东的长征
还我自然 - 2016/10/21 12:19:41
2016-10-21 09:50:36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孙锡良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史诗。
  长征的胜利,既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既是工农红军将士的长征,也是红军领袖们的长征。
  毛泽东,不是坐着美国小汽车到达延安的,更不是乘坐美式专机着陆延安的,毛泽东是领着红军将士走到延安的。
  如果把毛泽东看成诗人,那毛泽东的长征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诗集。
  一、毛泽东的长征是无奈的,又是必然的。
  长征的原因,简单点讲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在江西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苏区防线四面都被突破,用“弹尽粮绝”来形容当时的处境毫不为过,不转移,红军很可能就地灭亡,长征,是无奈地选择。
  就第五次反围剿本身而言,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王明等中央领导都犯了严重错误,尤其是中央对毛泽东同志的孤立既不得人心,又损失巨大。没有毛泽东指导的红军,从大局上讲就降低了红军在蒋介石军队中眼中的份量,失败是必然的。
  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必然选择,只不过,红军有生力量的损失程度可能不一样。1934年,蒋介石聘请的国际顾问团已经对中央苏区进行了非常严密的围剿部署,40万大军陆续向苏区聚结,不到十万人的红军,很难用落后的装备长期与蒋军队相持下去,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是迟早的事,可能转移方式和转移难度不同而已。
  再从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分析,工农红军长征也是一种需要。自“9.18”以后,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一种抗日的氛围当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向全国发出全民抗日的号召。1934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原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向国民党出卖华北发出《宣言》,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按照中央当时的设想,北上抗日也算是既定战略之一。尽管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中国共产党还是以抗日救国为本党大计。
  毛泽东失去军队领导权是无奈的,在遭遇重大失败后被迫长征对他本人而言也是无奈的。但是,毛泽东并不气馁,他用一种“必然长征”和“必然胜利”的超级自信踏上了自己的长征路。
  二、毛泽东的长征是冷静的,是睿智的。
  尽管第五次反围剿全面失败,但这并没有动摇所谓“多数派”的领导地位,毛泽东仍然被孤立为“少数派”。面对党内复杂的形势,毛泽东一方面坚决服从大局,同时,又坚持反对28个布尔什维克,他极其冷静地观察着红军的每一个战役样式和战役效果。
  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初期经历的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为了强渡湘江,红军动用了最主要的作战部队,8万多红军损失大半,战役过后只剩下3万多人,虽然从战略上讲并不算非常失败,但从有生力量的惨重损失看,战役本身是重大失败。这让党中央开始集体反省,尤其关键的是,中央红军无法按原计划与湖南北部贺龙的军队会合。毛泽东认为必须改变,他开始主动向28个布尔什维克提出挑战,毛泽东要求红军转向西部的贵州方向,转向国民党军队薄弱的地方,然后与四川北部的共产党军队会合,他不同意奥托.布莱恩等人直接北上的计划。
  毛泽东还清楚地看到,湘江战役的失败与红军携带过多的随行品有关,部队行军缓慢,战时包袱过多,他主张扔掉一切不必要的随军非作战物品,这就触及了很多较清醒党内领导人的内心深处,很多人实际上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毛泽东逐步赢得了更多同盟军。
  博古和布莱恩等人在红军长征战略意图的无计划性又进一步削弱了28个布尔什维克的威信,加上作战经验的严重不足,“朱毛红军”的老战法又逐步被采用,毛泽东声东击西的战术帮助红军赢下了强渡乌江的战役,小股部队虚张声势,大股部队向国民党军队发起强攻,使得红军成功地渡过了水流湍急、恶浪滔天、尖壁石险的乌江,用经历过那场战役的国共两军的亲历讲,整个战役,就象是猴子在狭窄的胡同戏耍一只疯牛。
  毛泽东,在长征红军中的地位正日渐复收。
  三、毛泽东的长征是天赋的,又是天助的。
  毛泽东可以不走长征路,毛泽东也可以消极地跟着走完长征,但毛泽东没有选择消极的长征,而是选择了“革命须有崇高目标”的长征,这是上天赋予他的权力和责任,他必须天然地领导长征。
  毛泽东利用自己的天赋才资帮助工农红军躲过蒋介石20万追兵的围堵,同时还躲过一路上恶霸、土匪、军阀的横路干扰,当红军到达富饶的遵义古城时,“毛蒋争雄”的态势在中国正式形成。
  遵义,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特殊意义的红色城市,一个将毛泽东的天赋领导权转化为现实领导权的城市,到达遵义之时及打败遵义的地方军阀之后,无论是中国工农红军内部,还是长征路上的人民群众,都形成了一个共识:毛泽东享有魔术般的声誉,红军必须按照他的办法。
  在遵义,毛泽东不但得到了军队领导权,还得到了共产党的主要领导权,毛泽东领导的胜利既是自己才能运用的结果,又是天助的结果。毛泽东,没有再给28个布尔什维克更多的特殊权力,他要求赋予长征更新、更完整、更战略性的意义,毛泽东希望缔造一个团结且有实战指挥能力的新领导集体,口头布尔什维克必须服从共产党红军的战略目标。
  毛泽东的长征被认为是天助,有一个很重要的天使是周恩来同志,在毛泽东与博古等人的斗争中,周恩来同志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并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周恩来很诚恳地表示:“他一直是正确的,我们应当听从他。”周恩来谦虚地要求让出自己在军事委员会的指挥权。在此之后,周恩来同志再也没有对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思想提出过任何挑战。毛泽东自遵义会议之后便成了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核心权力拥有者,他在整个长征期间,始终让枪杆子居于一切权力之首,朱德对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也表示支持。
  自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为:
  敌强我弱,红军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不打无准备之仗,大踏步进退,以捕捉战机;
  诱敌深入,避免打阵地战;
  红军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让每一位战士知道长征的目的和危险;
  革命离不开群众,有群众基础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四、毛泽东的长征是艺术的,是天才的。
  诸葛亮六擒孟获既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艺术,但诸葛亮的“六擒”是着眼于某个人的战略,毛泽东的四渡赤水则完全不一样,它着眼的不是蒋介石的一兵一将,而是国共两军的攻防体系,毛泽东没有追求一城一江,没有追求夺命狂奔,他追求的是用天才的指挥棒戏耍蠢才蒋介石逐渐对红军产生恐惧感。
  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诱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空虚,毛当机立断杀个回马枪!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民党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敌人部署,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蒋介石如梦方醒,黔军方寸大乱,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泽东再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中,神不知鬼不觉中于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于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一面侍机逃跑。
  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7天7夜,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巧度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党军几十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敌人的追兵赶到南岸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用三个月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度赤水,毛蒋双方战略谋划水平,高低立现,毛泽东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赢得了中国各界的特别审视,此后的毛泽东已经不只是外界眼中的“共匪头子”,而是一位让众多国内外军事家刮目相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毛泽东,已经开始成为众多重量级人物心中的天才指挥家。
  第五、毛泽东的长征是壮烈的、是英雄式的。
  如果说毛泽东的长征是他诗人品质的军事化表现,那么,这类表现中,也包含许许多多的壮烈,还包含无数的英雄乐曲。飞夺泸定桥一役简直不是在打仗,而是一群杂技演员在炮火中的大义殉难,世界上除了杂技演员能做到以外,常人应该无法在高悬二百英尺的钢索上行走,更别说在前进的过程中与敌人炮火碰撞,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根本就不是常人,是魔术师的英雄集合,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突击队光荣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过了大渡河,并不是红军的真正全面胜利,更不是红军的幸福时刻,即使在一、四方面军会合以后,毛泽东的队伍仍然是前途难测,张国焘与毛泽东的分歧加大了长征后半程的灭亡风险,本来得到加强的力量因为认识分歧又被分成了左、右两路军,毛泽东坚持按自己的方向前进,张国焘带着左路军另走它途,并且在不久后错误地引军南下,在经历了损失6万人的巨大代价之后,张国焘不得不又带着剩余的队伍重走毛泽东走过的那条路,然而,经此一折腾,红军的战斗力量又再次被大大削弱。
  如果说上天安排毛泽东长征是对毛泽东的考验,那么,毛泽东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也是对红军是否真英雄的考验,不走这条路,红军面临被国军歼灭的真实危险,敢于冒险走征程,红军还有生的希望,红军,选择了做英雄,红军,走过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为艰难的道路,红军,走的根本就不是路,是一条由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脚强行打造出来的路,这条路连接了天,连接了地,最后连接了胜利。
  如果说毛泽东是英雄,那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全部都是英雄。
  第六、毛泽东的长征是浪漫的、是欢快的。
  人类历史从来都不缺政治家,也不缺军事家,甚至也不缺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韬略英雄。然而,你肯定很难找到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革命家和诗人于一身的综合性指挥天才,毛泽东就是这种“罕见”中的一见。
  长征途中,毛泽东,不但要与蒋介石决战争雄,还要与党内、军内的分裂势力作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从来都不悲观,毛泽东永远向部队传递着诗意的浪漫。
  且听: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的诗,不只有诗的艺术,还有烘托手法的超高艺术,他不直接写红军战士,却通过人生活的、战斗的环境烘托,写出了红军的精神面貌,写出了攻打娄山关的战斗场面,马啼声和军号声让战斗跃然纸上,尤其是还把红军行军的场面与早春的景色浑然一体,精妙至极。描写娄山关的胜利,不重在描写战场炮火,而是描写战士们的矫健步伐,闯越了“雄关”,自当是英雄,这样豪放的笔势恐怕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够做到的,虚实结合的超高水准能够让人有更多的寓意沉思。
  再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色。
  毛泽东的《长征》诗就是中国红军的“远征史”,远征,不怕,既表明了远征抗蒋,又表明了远征抗日,毛泽东对一切反动势力都表现为“不怕”,他的这种精神和品质表现在他的整个长征征程。
  这首诗可以认为是英雄的笔法谱出的英雄的史诗,它生动地写出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非常真实地表现了红军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不断革命的英雄主义,诗的面貌是乐观主义的,诗的形象是红军的高大形象。毛泽东用诗来赞美自己的革命队伍,不只是显示自己的英难本色,更显示共产党军队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英雄本色。
  再听听: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逢欧,一截赠美,一截还远东。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泽东天生就是一个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对昆仑的描写,其视野之宏大堪称绝世,大山的人格化处理,分明可以看到自然界和人类的共生伟大,长征的英雄就是挺身天外的巨人。
  毛泽东以奇特的想象,提出了一个彻底改造世界和改造中国的愿望,长征不只是为了逃难,长征是为了创造中国的奇迹,是为了欧、美、亚享有互不敌视的和平,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胸襟是当时所有红军将领都不曾具有的独到崇高。
  还有,《清平乐.六盘山》,还有,《沁园春.雪》,还有………….
  对毛泽东个人长征的总结:
  毛泽东,既是工农红军的领导者,又是长征工农红军的一员;
  毛泽东,用“脚踏实地”与蒋介石“空中飞行”展开智慧地较量;
  毛泽东,用长征胜利赢得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又带领工农红军赢得了撑起中国抗战的军事地位;
  毛泽东,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在长征中带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走向成熟,中国社会自此开启了多党联合抗战的局面,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天然资本走向毁灭。
  如果说长征是胜利的,那毛泽东的胜利就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
  如果说有“长征精神”,那毛泽东的精神就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转折,也是毛泽东的转折,亦是中国命运的转折。
  蒋介石坐在飞机里面逃到重庆,最后逃到了台湾;
  毛泽东用自己的双脚先走到了延安,最后走向了北京;
  1949年,毛泽东宣布了一个新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孙锡良微信公众号:sunxiliang2016

  写于20161020日星期四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锡良:毛泽东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