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和尚 - 2020/10/12 7:16:24
《这,属不属天人合一 ?》
作者:楚木
潇湘之野,一位高考中的佼佼者,不顾冷嘲、热讽,填报志愿:北大考古专业。
京城之朝,中央政治局,就考古工作召开专题学习,号召:“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
如此,朝、野上下,同韵共气,若合一契。
女孩填报志愿之后,政治局专题学习之前,亦有《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一文,这样抒发:
湖南,“惟楚有材”之地,也不乏“以梦为马"的女孩。
今年北京大学最红的女生,就是那位填报考古专业的潇湘女孩。
不拜金,不尚精致,而以古代文明、古人生活方式为念……也可说是以探寻人类的初心为梦想吧。
其想其为,其实不是突兀的,不是天生的,也是时代环境所薰陶。
依稀契合着新时代理念: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鄙夷奢靡之风,不忘初心……
政治局学习中,指明:
“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民众微信中,曾现《知识之反动:损自然、害人类》:
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人类茫茫懵懵将走向毁灭。
两者,互相呼应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
居庙堂之高,如此论述: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处江湖之远,《历史,是进化,还是循环 ?》中这样说:
历史,是过去,是现在,是未来。
历史是道……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乡野之间,也曾回荡过:
要依据世间的景象,要见得天,要见得人,要接地气,要接土气,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而在民间的国学群体中,也常见类似的说法:
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结合新时代实践,开出新课程;
中国历史研究院之成立,或许标志着:中式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似乎将确立;
历史教材,按史书来编,不宜按西方理论来叙说,“人是猿猴变的”,本身就滑天下之大稽;
民族复兴,首先在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到一定程度,将构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框架的教材体系……
(庚子仲秋 云梦泽畔)